在简书上与文友交流,很多文友常常困扰于写的“不够好”,却苦于不知如何改进。
具体分解这个“不够好”的内涵,大体指的是 1、文章未能描绘出细腻的情感线索; 2、立意不深刻、逻辑组织不缜密; 3、行文修饰不文雅贴切; 4、辞藻枯燥、缺乏美感。
如何破解?
答案三个字——读经典。
写作本身是语言的书面应用。众所周知,汉语历史悠久,形成了许多独有的“个性”。学习汉语的成熟技巧,参悟汉语逻辑特点,正是这些问题的破解之道。
也许有人会说,写作需要这样么,不是信手拈来的我手写我心吗?那么学美术不需要从简单的运笔练习么;学音乐不需要从音符开始校对音准么?凡艺术,都要经练习获得,如果写作是门艺术的话,也不能跳出此门。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写作同样;我们行文的困扰,或许古人早已遇到甚至解决。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既然抄,何不抄些高雅有层次的。写作不读古人书,抄遍网文也枉然啊~。
华夏文明5000年,汉语经典浩如烟海,时间、精力有限,不能通览。围绕“有助于快速提升写作能力”的原则,我选择一些著作来分析推荐,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希望对文友有所帮助。
今日拿来解析的第一部是《声律启蒙》。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学习《声律启蒙》也不会解决所有写作的困扰,主要解决的是上述第四点问题,辞藻枯燥,缺乏美感。
《声律启蒙》作者是车万育,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与三、百、千,均为传统蒙学经典。同时期还有一本名篇问世,就是戏曲家李渔著的《笠翁对韵》。两书特点相同,我们择一而论。
书名虽有“启蒙”二字,却不只为孩童诵读,实则老少皆宜。
该书体现出了汉语的4大重要特征,这些特征恰恰是汉语写作时美感和文采的来源,也是本书可奉为经典的缘由。
1、“声律”二字,直指汉语的第一大特点——韵。
韵在汉语中的广泛应用,直接体现了汉语的美感。
本书通篇分为上下两卷,每卷15个短篇,均以一个主音字为题目。
我们以第一篇的第一段为例(以下简称例段)。这一段,我同学家的孩子,幼儿园中班的辰辰小朋友都背的溜溜溜呢。
一 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其中各句的落尾,均用与标题同韵字眼。标题为东,各句结尾字眼采用了:风、空、虫、弓、宫、红、翁。
全书共三十个主音字,涵盖了普通话39个韵母中的22个。通学下来,对于韵,会有清晰的认知。
学习韵的意义何在?
最简单的,写诗歌定要押韵,可以说,无韵不诗歌。
古体诗尤其突出,先讲押韵,进而讲平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千古绝唱,其美在韵。
古诗如此,现代诗同样。现代诗也称“白话诗”,兴起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诗打破了古体诗的格律束缚,但并不代表其完全脱离了押韵,这是文化的传承。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如果换一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线。美感直接掉了90%有没有。瞎子摸黑一般,诙谐度倒是大幅上升了。
简述过诗,再看一下歌。不谈古歌曲,因为像元曲之类,押韵是一定的。现代歌曲呢?比如著名作词人方文山所做的这首《爱在西元前》。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你在橱窗前
凝视碑文的字眼
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
这段歌词,美感来自于作者充满想象力的蒙太奇写法,以及漂亮的韵脚。
典、岩、年、钱、眼、脸,六句同韵,毫不违和,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而这一韵,在《声律启蒙》中,即有三篇。下篇之:一、先。十四、盐。十五、咸。
早学《声律启蒙》,这样的歌词也许就出自你手了。可惜你只能恨方文山出生太早,而你读《声律启蒙》太晚。
韵的应用,凸显在诗歌,不止于诗歌。在日常写作措辞中,如果我们适当注意融入一些韵的特点,会使句子像音乐一般流动,阅读时充满旋律的味道。这种让阅读升级为悦读的神技,岂不是应该认真学习的么。
2、该书通篇实例,列举了汉语的第二大特点——对仗。
刚刚过去的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春联俗称对对子,是对仗这一修辞最常见的表现。
而《声律启蒙》,在中国楹联史中的地位,就是对对子的教科书。
上边例段中一句: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岸晓烟,对一园春雨。杨柳对杏花。最后两种颜色,绿对红。整体句式严格对账。(敲黑板,划重点啊。)
既然说《声律启蒙》是对对子教科书,我们看看他的应用。
例(1)万木欣荣随水绿;百花争艳向阳红。
万木欣荣,对百花争艳。随水绿,对向阳红。上下句对账工整。
例(2)风吹杨柳千山绿;雨润桃花万里红。
风吹杨柳,对雨润桃花。千山绿,对万里红。同样贴切得体。
这两个对子与例段句子异曲同工,又各具特色。由此看,学习声律启蒙,体味的是例句,领会的是格式和方法,方能举一反三。
有同学问,学这有啥用?高考有不考。
高考考呢。
2004年高考语文卷,出了对联的试题。考的就是刚才画的重点哦。上联是: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请对下联————————。大家可以试对一下,看自己如何作答呢。
对账在汉语写作中同样随处可见。
古文讲对账。尤其骈文更极尽对仗之能事。
古诗讲对仗。例子多于牛毛。
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多好的句子,它是对仗的。
我们再看近现代文章。例如郁达夫的这段散文: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陶然亭的芦花”对“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对“玉泉的夜月”,又因为虫唱和夜月都是仄声,最后便再加上个“潭柘寺的钟声”,以平声作为收束,更显平静悠长。
郁达夫对旧体诗情有独钟:“中国的旧诗,限制虽则繁多,规律虽则谨严,历史却是不会中断的。”
文章不是无根之草,随水之萍;它是语感的流露,是意念的表白。郁达夫对于旧体诗格律及对仗的研习掌握,是他能这样安排散文段落的来由。
名家创作尚且依此诀窍,我等文字爱好者,哪有不学之理呢。
3、阅读《声律启蒙》可以体会到汉语的第三大特点——单字表意。
汉语是具有极简之美的语言。
例段中一句: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飞来的鸿雁,飞去的燕子,栖宿的鸟类,鸣叫的昆虫。文字缩减,我们理解却全无障碍,这正是汉语单字表意的特点体现。
我们知道的《千字文》,千个不同字组成一文。之所以可以成文,正是因为汉语可以单字表意。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是青黑色,地是黄色的,宇宙洪大、荒芜。
早期汉字,基本是完全单字表意的。自秦统一文字后,汉字开始被大量创造出来,读音相同的字数增多,开始造成很多理解的困扰。像文言文中大量存在的通假字,就是阅读的一大障碍。渐渐汉语开始趋向于词汇表意,但是单字表意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仍然是汉语的重要特征。
在词汇形成的过程中,许多单音节字,渐渐被双音节词代替,这就是造词的双音法。
《声律启蒙》中,每段开头都是单字为对。比如例段中的开头:云对雨,雪对风。而云雨、风雪,都已经成为了现今的常用词。这样的例子在文中很多。
阅读时,我们可以从同义字和反义字成词两方面加以体会。
例如:
同义组词的:楼对阁,户对窗。阁楼,窗户。
反义组词的:哀对乐,富对贫。哀乐,贫富。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做词汇拓展训练。
文中有:金对玉,宝对珠。词汇是金玉,珠宝。那么我们进一步想,汉语中以这两词为基础拓展产生的词汇有哪些呢?比如:金玉良言,珠光宝气。
读到每个单字的对,我们都可以这样联想。
多对少,难对易。多少,难易。僧多粥少。知易行难。
虚对实,送对迎。虚实,迎送。避实就虚。迎来送往。
尽量联想出更多的词汇。
例如:
歌对舞,恩对德。歌舞,恩德。
由歌舞拓展可以想到:莺歌燕舞、载歌载舞、轻歌曼舞、舞榭歌台、歌扇舞衫……
由恩德拓展可以想到:感恩戴德、大恩大德、德重恩弘、孤恩负德、德洋恩普、施恩布德……
这样由简入繁,可以作为有益的词汇训练。而反之,由繁入简,正是短句训练的绝好方法。
文章追求凝练。对于读者来说,可以在有效的篇幅内吸收更多信息。因此,定要避免行文拖沓。
例如我们想说,爬上山顶远眺,看到群山连绵不绝,河水一望无边。就可以写成:绝顶极目,山不断,水无涯。
是不是古风立现。
学习《声律启蒙》,能够深刻体会短句之美。
上边例段中: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洗练的字眼,画面感却跃然纸上。
再比如,表达青山一片翠绿,河水荡漾着蓝色的波光。写为:山泼黛,水浮蓝。
形容春天即将过去,春即老;
形容夜色就要到来,夜将阑。
领悟汉语单字表意和词汇表意的共生特点,以单字为中心,针对词汇和句子多做拓展和缩写训练,必有斩获。写文章自然也会更加精进。
繁文锦绣,短文铿锵;运用得当,相得益彰。
4、学习《声律启蒙》,可以深入理解汉语的第四大特点——汉语的故事性。
汉语的故事源于历史。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发展史,世间罕见,这些深厚的积淀都逐渐融入了统一的汉语。
说起汉语的故事,首先想到必然是成语,成语是汉语故事性的极致体现。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韦编三绝……谁不会讲几个成语中的故事呢。
在例段中,那句:三尺剑,六钧弓。表面是简单格式的对账,其实也是典故的呼应。三尺剑是刘邦之剑。汉高祖刘邦曾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后以三尺剑代称宝剑。六钧弓是颜高之弓。《左传•定公》记载:“颜高之弓六钧。”常用六钧弓借指强弓。
有人说,高考体制教育出来的作者们,大都长于议论,疏于故事。或许这种现状真实存在,但是汉语本身是充满故事性的,只要我们愿意去了解,故事多到讲不完。
深入学习《声律启蒙》中所涉及的故事,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乐事。
比如文中一句:梦里荣华,飘忽枕中之客;壶中日月,安闲市上之仙。
上半句“梦中荣华,飘忽枕中之客”,表述的就是黄粱一梦的故事。而下半句,“壶中日月,安闲市上之仙”。说的是《列国传》中记述的一则逸闻。东汉汝南人费长房遇见一个老翁买药,把他的药壶挂在市场上。后来困倦了便钻进壶中休息,费长房对此情景惊怪不已,于是请求这位老翁允许他一道同入此壶。进入壶中之后,见到壶中玉堂华丽,方知是进入仙境之中。
在《声律启蒙》中,丰富的历史故事被引用编排其中,这些故事为我们呈现了无数个性鲜明的人物、离奇有趣的事件。了解这些历史故事,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理解许多人情世故的源头,这些典故也是我们写文时可借鉴的有益素材。
仅6840字的《声律启蒙》,完美体现了汉语的唯美和厚重。
推荐学习《声律启蒙》一书,我们不是要进行语言学的研究;而是建议作为精读书目,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文笔。另外,汉语的特点自然不止上文所提及的四点,本文旨在说明,从以上4个角度去学习《声律启蒙》一书,这本书也就算得到了。
当我们开始写文,常感书到用时方恨少。咋办,赶紧买书来看?信马由缰的阅读,固有乐趣;但是针对写作,还要结合自己文字的问题,去学习一些经典书目,有的放矢才好事半功倍。吃透几本经典,对于写作的帮助,远远好过泛泛涉猎。
上月听一作家讲课,她说背诵经典篇章这件事应该在中学就已经结束了。对此,我深不以为然,而且觉得是在误导写作。深入的阅读,适当的背诵,对于语感、节奏以及旁征博引都有莫大的好处。
只是这要花时间。
可试问,
不入百花深处,怎得一朵幽兰?
网友评论
寒来暑往万片枫叶向阳红。
就是这来往和去来重复了。
果然在这儿看到了此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