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园诗话》通注(3·74)

《随园诗话》通注(3·74)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4-11-14 19:30 被阅读0次

【原书卷三·七四】

沈归愚《明诗别裁》,有刘永锡《行路难》一首云:“云漫漫兮白日寒,天荆地棘行路难。”批云:“只此数字,抵人千百。”予不觉大笑。“风萧萧兮白日寒”,是《国策》语。“行路难”三字是题目。此人所作,只“天荆地棘”四字而已,以此为佳,全无意义。须知《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圣人存之,采南国之风,尊文王之化;非如后人选读本,教人摹仿也。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艧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点点蜡烛,薄言剪之。”注云:“剪,剪去其也。”闻者绝倒。余尝疑孔子删诗之说,本属附会。今不见于《三百篇》中,而见于他书者,如《左氏》之“翘翘车乘,招我以弓”,“虽有姬姜,无弃憔悴”;《表记》之“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古诗之“雨无其极,伤我稼穑”之类,皆无愧于《三百篇》,而何以全删?要知圣人述而不作。《三百篇》者,鲁国方策旧存之诗,圣人正之,使《雅》、《颂》各得其所而已,非删之也。后儒王鲁斋欲删《国风》淫词五十章,陈少南欲删《鲁颂》,何迂妄乃尔

沈归愚,即沈德潜(1673—1769),字碻(què)士,号归愚,江苏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大臣、诗人、著名学者。乾隆元年(1736),荐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以六十七岁高龄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帝喜其诗才,称其“江南老名士”。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31)》。

《明诗别裁》,清代沈德潜、周准合编的一部诗词总集。全书12卷,共收录作者340人,诗1010余首。能大致反映明诗概貌,并注意选入无名氏作者和明遗民诗人的作品,流传较广。

刘永锡(?—1654),字钦尔,号賸菴。明京师大名府魏县人。,崇祯八年(1635)举人,官长洲教谕。清军攻陷南京后,搬至苏州相城居住,后又迁至阳澄湖旁。与妻子儿女一起编席子售卖度日,集市人称“席先生”。不久,女儿因惧怕清兵侮辱,绝食而死。妻子伤心过度而亡。家中僮仆因为水灾无粮,或饿死,或逃亡。老家魏县来人劝其返乡,曰:“我非不欲归,然昔奉君命来,义不可离此一步。”命儿子、儿媳随来人一起返乡看护祖坟。儿子临行时,外出借贷以安置刘永锡生活,却在送钱途中马惊堕地而死。钱谦益闻其穷,招其前往,不齿钱谦益降清而拒。后穷饿不能起,某日大呼“烈皇帝”三声,气绝而亡。门生旧友以其与妻、女合葬于苏州虎丘山塘。

风萧萧兮白日寒。《战国策》中无此句。《战国策·燕策三》中有刺客荆轲赴秦刺杀秦王时在易水与燕太子丹等人饯别之际所唱的歌辞:“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国策》,《战国策》的别名,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相传原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不同名称。西汉时刘向进行了整理并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的思想观念,与当时的史书等截然不同。刘向序认为“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不可以临教化”。《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对中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有相当影响。全书现存497篇。早在宋代就已有不少缺失,由曾巩“访之士大夫家”,得以校补。后又经多次修订。现今所见《战国策》已远非东汉时期版本。

《三百篇》,即《诗经》。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出自《诗经·周南·芣苢》,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原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采,音cǎi cǎi,茂盛的样子。旧解多作动词,但《诗经》没有以重叠词为动词的明确例证。《诗·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毛传:“采采,犹萋萋也。”晋·陶潜《荣木》诗:“采采荣木,结劐根於兹。”

芣苢,音fú yǐ,又作“芣苡”,野生植物名,可食。毛传认为是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这种说法与《山海经》、《逸周书·王会》以及《说文解字》相矛盾,但得到郭璞、王基等人的支持,宋代朱熹《诗集传》亦采此说。近现代学者如闻一多、宋湛庆、游修龄等则认为芣苢是薏苡,可以人工栽培,其果实去壳后即薏仁米。

薄言,音bó yán,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一说是“急匆匆的样子”,“薄”意谓“急迫”,“言”是类似于“然”的后缀。《诗·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高亨注:“薄,急急忙忙。言,读为焉或然。”汉·王粲《从军诗》之一:“尽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圣人,指孔子。圣人存之,意思是孔子整理《诗经》时没有删除此篇。

南国,音nán guó。释义:1、古指江汉一带的诸侯国。《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国语·周语上》:“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於太原。”韦昭注:“南国, 江汉之间也。”2、泛指我国南方。《楚辞·九章·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王逸注:“南国,谓江南也。”南唐·李煜《望江南》词:“闲梦远,南国正芳春。”3、指南方国家。《南史·齐本纪上》:“先是魏地谣言,‘赤火南流丧南国’。”此指南朝·齐。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中》:“近者沈约《晋书》,喜造奇说。称元帝牛金之子以应牛继马后之徵……而魏收深嫉南国,幸书其短,著《司马叡传》,遂具录休文所言。”此指南朝·梁。宋·张孝祥《二郎神·七夕》词:“南国,都会繁盛,依然似昔。”此指南宋。4、现多用于中国南方的简称,相对北国。如:佛山南国桃园、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

采南国之风,意思是搜集南国的民间歌谣。此处的南国,是指周南。武王灭商后,地域扩大,为加强统治力量,西周初期周成王时代,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尚书·洛诰》)陕县以东为周公管理,周公居东都洛邑(即成周),统治东方诸侯。《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其北限在黄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由于采集地域广阔,又不便各自为编,故统称“南”以示南国之诗。

文王,指周文王姬昌(约前1152—前1056),姓姬,名昌。商时为西伯,亦称伯昌,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武王之父,周朝奠基者。姬昌少时参加农牧,关心民间疾苦。任西伯后,礼贤下士。曾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被商王约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因重赂得免。在任五十年间,积善累德,教化推行于南国。晚年,东进翦商。先后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邗(今河南沁阳)、崇(今河南嵩县)等国,翦除商的羽翼,建立新的前进基地——丰邑(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武王灭商打下基础。后卒于程(今陕西咸阳),葬于毕(今陕西咸阳),享年97岁。其创《周易》,为中国最早经书,是诸子百家之源,导引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轨迹,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姬昌所奠定的西周政体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集权之先声,孔子赞其为“三代之英”。后世把姬昌当成“内圣外王”的典型,作为判断国家管理是非曲直的标准。

选读本,音xuǎn dú běn,即作品选集,是指从大量作品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的作品进行汇编出版的版本。如《杜甫诗选》、《唐宋名家词选》等。选读本,可以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某个人、某个团体、某个时代的作品精华,便于学习掌握,摹仿创作。

圣经,音shèng jīng,此处指圣贤所著的经典。亦特指儒家奉为典范的著作。《新唐书·卷五七·艺文志一》:“自孔子在时,方修明圣经以绌缪异。”《朱子语类·卷一·读书法下》:“如解说圣经,一向都不有自家身己,全然虚心,只把他道理自看其是非。”

章艧斋,此处脱漏“施闰”二字,并将“蠖”错为“艧”,“章艧斋”实应为“施闰章蠖斋”。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一号媿萝居士,又号蠖斋,晚号矩斋。因官侍读,后人也称施侍读;因有善政,后亦有称“施佛子”。江南宁国府宣城县(今属安徽)人。诗与宋琬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誉。顺治六年(1649)进士,授刑部观政。顺治八年(1651)春夏,赴官刑部,秋奉使广西,遭乱归里。十二年(1655)春,赴京补刑部广西司员外郎。出任山东提学道佥事,视学山东(期间取蒲松龄为童试第一)。擢江西布政司参议,分守湖西道参议,深得民心,人称“施佛子”。康熙六年(1667),清廷裁撤道使,施闰章被罢官,归里赋闲。十八年(1679),诏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侍讲,纂修《明史》。二十二年(1683),转侍读,不久病逝于京邸。施闰章以诗名噪清初诗坛。其诗学思想继承“诗言志”的诗学传统。主张“诗有本”“言有物”,诗歌创作要析“理”“合圣贤之言”“文以载道”,重“情”,反对浮华空泛之作。其诗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包括他奉使桂林、提学山东、分守湖西时及其以前所创作的古体诗,风格上受元结、杜甫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精神。后期所作以五言近体诗为主。这些诗学唐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一派,追求空灵蕴藉的情致。其文章内容以史论写得最为出色、精致。古文学欧阳修、苏轼,“意静气朴”。施闰章与同邑高咏友善,皆工诗,主东南坛坫数十年,时号“宣城体”,形成“宣城派”。著有《学余堂诗集》50卷、《学余堂文集》28卷、《学余堂外集》2卷、《蠖斋诗话》2卷,《矩斋杂记》等。见《中国方志年鉴》。

煤,音méi,本义是烟尘,又指制墨的烟灰。宋·沈括《梦溪笔谈》:“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也。也指墨。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官欲于苑中作墨灶,取西湖九里松作煤。”还指灯芯的余烬,即灯花。明以前煤炭叫石炭或石墨,明以后始称煤。是植物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黑色固体矿物,主要用作燃料和化工原料。如煤矿。

孔子删诗,历史上存在已久、影响极大的关于《诗经》编辑的一种重要的说法。“删诗”指的是春秋时期,诗歌是很多的,据司马迁说有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集,就剩下了305篇。 “删诗说”最初出于司马迁,后来班固、郑玄都支持这个说法。到了唐代的孔颖达编写《毛诗正义》,为郑玄的《诗谱》作疏,才开始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是孔颖达只是说孔子不会删去这样多的诗,倒没有公开否认孔子的“删诗”。“删诗”问题在唐代以前没有什么争论,但是,从唐代一直到清代大致上争论了1000多年,直到近当代,大家才基本上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孔子的“删诗”不能够成立。

《左氏》,即《左传》,音zuǒ zhuàn,指《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在十三经中篇幅最长,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17)》。

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出自《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诗》云:‘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

翘翘,音qiào qiào,众多貌。《诗·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上》:“翘翘为众多之貌。”《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翘翘车乘,招我以弓。”

车乘,音chē shèng,乘坐的车或作战的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九回:“操兵抵敌不住,弃寨而走。车乘、浮桥,尽被烧毁。”

招我以弓,指古代聘士用弓。“翘翘车乘,招我以弓。”杨伯峻注:“此逸诗……引者之意盖以车乘指齐桓公。”意思是,威武出众的齐桓公,以弓为聘礼来请我去当士。

虽有姬姜,无弃憔悴。出自《左传·成公九年》。原文:“虽有姬姜,无弃蕉萃。”杜预注:“蕉萃,陋贱之人。”

蕉萃,qiáo cuì,同“憔悴”。释义:1、形貌枯槁貌。清·史夔《陶靖节故里》诗:“门柳故萧踈,篱菊亦蕉萃。”柳亚子《题芷畦燕游续草》诗:“长安棋局几时休?蕉萃行吟客子愁。”2、指卑贱低下的人。《左传·成公九年》:“虽有姬姜,无弃蕉萃。”杜预注:“蕉萃,陋贱之人。”宋·陆游《明妃曲》:“掖庭终有一人行,敢道君王弃蕉萃!”

《表记》,音biǎo jì,《礼记》篇名。内容是总论君子及小人为行之本,兼论虞夏商周质文之异,又论为臣事君之道。本篇的得名,郑玄的《三礼目录》认为是通篇记君子之德见于仪表。也有人认为,“表”的本义是测高低、深浅之度的标尺。篇中引孔子“仁者,天下之表也”之语,而且论仁尤为详尽,故名《表记》。全篇共55章,分为8节,每节都以“子言之”起首,层次分明。本篇所记,以君子修身为主,与《礼记·坊记》专记治民之道相为表里。

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出自《礼记·缁衣》。原文:“《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谁能秉国成,不自为正,卒劳百姓。’”译文:《诗经》上说:“从前我们有先君,他的教令通达事理而又条理清楚。国家赖此先君才得以安宁,都邑赖此先君才得以建成,百姓赖此先君才得以安居乐业,当今有谁能够处理国家大事?不自以为是,而尽干一些骚扰百姓的事情呢!按:本条诗话所引“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不在《礼记·表记》之中。

雨无其极,伤我稼穑。古今学者多认为此二句出自《诗经·小雅·雨无正》,但今通行版本中,无此二句。据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三谓,《韩诗》(指汉初燕人韩婴所传授的《诗经》)此篇首尚有两句:“雨无其极,伤我稼穑。”宋·朱熹《诗集传》载刘安世见《韩诗》,首章多“雨无其极,伤我稼穑”二句,以为取首句为题。

述而不作,音shù ér bù zuò,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是孔子的一种治学态度,强调对古代文化和智慧的传承,而不是盲目创新。孔子本人通过整理和注释古代文献,如《诗经》、《周易》等,实践了这一理念,使得这些经典得以广泛传播和保存。

鲁国(前1043—前255),先秦时期周朝诸侯国,国君姬姓鲁氏,侯爵,周公旦辅佐周成王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封周公于少昊故墟曲阜,周公即最初的鲁公。因为辅佐成王,周公不能去自己的封国,伯禽沿用周公初封地“鲁”称号,建立鲁国。鲁国疆域主要在山东鲁南、鲁中地区。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55),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六年后(前249)鲁顷公死于柯(东阿),鲁国绝祀。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方策,音fāng cè,亦作“方筴”。指方册,简册,典籍。后亦指史册。《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郑玄注:“方,版也。策,简也。”孔颖达疏:“言文王、武王为政之道皆布列在於方牍简策。”策,陆德明释文作“筴”。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夫方策既载,皇王之迹已殊;钟石毕陈,舞咏之情不一。”《宋书·后废帝传》:“方筴所不书,振古所未闻。”

风、雅、颂,音fēng yǎ sòng,风、雅、颂是指《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作品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有160篇十五国风,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雅》31篇,多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为个人抒情之作。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颂》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王鲁斋,即王柏(1197—1274),字会之,号长啸,又改号鲁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南宋学者。师事何基,一生不事科举,尽力于性命之学。对天文、历算、地理、音韵等亦有研究。主张儒者应“以理财为本”,重视社会现实问题,哲学上遵循朱熹理气“不离不杂”之说。提出“气有变而理不易”的命题,以性为气之体,气为性之寄。在解释儒家经典方面,不完全遵信朱熹之说。咸淳十年(1274)卒,时年七十八岁。工诗善画,著述甚富,著有《书疑》、《诗疑》、《鲁斋王文宪公集》等传世。《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风”。见前注“风、雅、颂”条。

陈少南,即陈浩(1078—1153),字少南,号鹏飞。浙江永嘉人,祖籍浙江磐安。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及第,授郢县主簿,移浙西安抚司属官用,召为太学博士,改秩兼崇正殿说书,迁礼部尚书郎兼资政堂赞读,又兼右皇朝。因忤秦桧,被谪贬至广东东路惠州为官。到惠州不久辞官,后染瘴疾去世。墓在磐安县深泽乡屋楼村口银川山。宋·叶适撰《礼部尚书郎陈鹏飞墓志铭》。学术成名于《诗经》注解。著述颇多,有《陈鹏飞书解》三十卷、《罗浮集》十卷、《陈少南诗解》二十卷、《管见集》十卷等刊行于世。

《鲁颂》,《诗经》三颂之一,是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共四篇。内容均为歌颂鲁僖公。创作时间为春秋时代,产生于春秋鲁国的首都。可分为两类,《閟宫》和《泮水》是歌颂鲁僖公(前659—前627在位)的,风格似《雅》。《駉》和《有駜》体裁类《风》。唐·孔颖达疏:“此虽借名为《颂》,而实体《国风》,非告神之歌,故有章句也。”指出了《鲁颂》的实质。

迂妄,音yū wàng,意思是荒诞,不合情理。《新唐书·外戚传·武士彟》:“帝笑曰:‘尔故王威党也,以能罢系刘弘基等,其意可録,且尝礼我,故酬汝以官。今胡迂妄媚我邪?’”清·昭梿《啸亭杂录·刘药村》:“(刘药村)又性恶女尼,每于市衢间遇之,必归蒙以红绫被,卧竟日以为厌胜,其迂妄也如此。”

乃尔,音nǎi ěr,意思是如此。犹言如此。竟然如此。三国·魏·曹操《杨阜让爵报》:“姜叙之母,劝叙早发,明智乃尔。”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我谓南人不复反矣,伧楚何敢乃尔!”《后汉书·方术传下·蓟子训》:“道过荥阳,止主人舍,而所驾之驴忽然卒僵,蛆虫流出,主遽白之。子训曰:‘乃尔乎?’”

钱钟书《谈艺录·四八·文如其人》:【附说十四】仲任此语,乃吾国以目拟文之最早者。《自纪》篇亦云:“孟子相贤以眸子明瞭者,察文以义可晓。”《五灯会元》卷三白居易问惟宽禅师云:“垢即不可念,净无念可乎”;师答:“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白氏文集》卷四十一《西京兴善寺传法堂碑》亦记此问答。施尚白《愚山别集》卷一《艧斋诗话·诗用故典》条驳东坡论孟襄阳云:“古人诗入三昧,更无从堆垛学问,正如眼中着不得金屑。坡诗正患多料耳。”范肯堂《再与义门论文设譬》云:“双眸炯炯如秋水,持比文章理最工。粪土尘沙不教入,金泥玉屑也难容。”吴文木《儒林外史》第十三回,马纯上与蘧公孙论八股文不宜杂览,所谓“古人说得好”一节,亦即惟宽语也。伪书《琅嬛记》卷中引《玄观手钞》云:“吾心如目,妄念如尘埃,必无可入之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园诗话》通注(3·7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ujj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