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建筑美学行业故事
民宿的未来已来——对话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宿专业委员会主任胡建富

民宿的未来已来——对话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宿专业委员会主任胡建富

作者: 盡形夀 | 来源:发表于2017-08-14 16:04 被阅读331次
    老胡

    引言

      民宿最早起源于公元1960年代初期,英国的西南部与中部人口稀疏的农家,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开始出现民宿,它的性质属于家庭式的招待,后来蔓延到法国,再传遍了整个欧洲。另一边跨过大西洋到美国,后来又到日本、台湾、东南亚地区。如今民宿已遍布世界各地,我国近些年的民宿行业无论是供给侧还是消费端更是持续升温。据统计,目前我国民宿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2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这一行业的营业收入将接近400亿元人民币。在旅游业发达的云南丽江和大理、福建厦门、浙江杭州和湖州、江苏苏州和南京等地,民宿业正显现出勃勃生机。

        山脚下或溪水边,择一处院子,改几栋老宅。作为一种旧乡愁与新乡土相结合的产物,民宿被称之为有温度的住宿、有灵魂的生活。大背景下,或是情怀,或是利益,民宿经济的起势已不可逆。但是在这场民宿热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有人欢呼不断,有人经营惨淡,如何将这场“狂欢”演绎的更加理性和持久?带着诸多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宿专业委员会主任胡建富先生,听他讲述关于中国民宿的现状与未来。

        来到约定地点,是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李公堤景区的胡先生私人茶室,茶室临河,几座苏州特色的石桥衬托着河两岸典雅精致的建筑,让人浮想当年商贾云集的盛景。走进茶室,日本原产的实木茶桌、青花瓷茶具朴素而安静,靠近展列柜一侧却是辆仿旧的古董机车,古典中式瓷器的温润混搭复古工业硬朗机械的冷冽线条,述说着主人的爱好广泛。胡先生坦言,他比较喜欢轻松的谈话环境,而且两次打断我的“胡总”称谓,坚持让我叫他“老胡”,于是我们的访谈就在与老胡品茶中开始了。

    共享经济下的民宿概念

    本刊记者:2015年,随着共享经济的到来,民宿已经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民宿众筹也成为众筹行业里最热门的投资产品,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在旅游度假时开始选择个性化的民宿住宿体验,整个社会的潮流正在引导潜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推动民宿行业的发展。那么在您看来什么是民宿?随着民宿热潮的出现,民宿的概念是否也在发生着变化?

    老胡:传统意义上大家会认为民宿是“农家乐的升级版”或者是“乡村客栈”,但实际上民宿的范畴却很广,按照经营业态我们可以把民宿分为传统型民宿和社会型民宿。传统型民宿指的是乡村有空闲房屋的主人,利用自有闲置空间,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是一种带有主人文化、主人服务与热情的业态。而社会型民宿则是外来投资者租赁了原来的房屋,以家庭主业方式开展经营,变成了房屋的新主人,后面这种业态才是我们要真正定义的民宿行业。

    另一方面,从地理位置上来划分,民宿有乡村民宿和城市民宿。乡村民宿目前而言发展比较健康,城市民宿在我们国家还存在着法律法规上的诸多瓶颈,硬件设施上比方说消防、安防等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而且还存在着对小区其他住户的干扰和安全上的隐患,因此在中国城市民宿还需要政府从法律法规上深入研究。我个人不大赞成城市民宿这种业态。

    民宿有别于传统酒店,它是一种“非标准住宿”,集酒店业的标准化正规设施与“不正式”的特色服务于一身。如果非要有一个概念,我认为它是非标准化的乡村版精品度假酒店。它更强调入住过程中的整体感受、主人情怀、在地文化、活动体验等等。

    民宿热到底是回归还是逃避

    本刊记者:在“互联网+”时代,民宿得以高速发展,并从小众经营消费迈向潮流趋势。这种充满文艺范儿的实践,受到住客欢迎的同时,也挠动了许多有梦想的城市白领的心,让越来越多的民宿爱好者加入民宿投资、经营的群体中,“辞职开客栈”一度成为热点话题,对此您怎么看?

    老胡:这是中国速度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高歌猛进的城镇化建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于都市生活产生厌倦,想要回归乡村,这本来就是人性中对自然环境最本真的渴求。也的确有那么一批优秀的年轻设计师如2012年前往莫干山的吉晓祥和杨默涵,一个是上海浦东规划院的优秀设计师,一个是海外留学生,放弃在城市里的高薪职位,选择到莫干山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租下当地空巢的房屋,来实现“山前有点儿田”的梦想,他们打造的望见“青山一眼到白头”的大乐之野网红民宿,早已成为莫干山地区乃至国内民宿行业山居建筑改造的标杆,一房难求。

    尽管有这样成功的案例,但我们暂时并不鼓励更多的年轻人盲目地离开都市回归乡野,毕竟当下中国乡镇的医疗、文化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匮乏,还不足以满足高知人群的刚性需求,以至于他们并不能够完整的回归,从底层讲这是一种对人生和家庭未来不太负责任的行为方式。

    中国的未来在村镇

    本刊记者:在之前的谈话中您一直在强调乡村民宿的概念,您对乡村民宿似乎更加情有独钟,能告诉我们原因吗?

    老胡:工业时代的发展,城镇化的进程,都市里快节奏工作生活产生的巨大压力,总是让人想要逃离,想要暂别这样的喧嚣,远离城市的纷争,融入一种更加和谐的生活状态。乡村的好山好水可以满足人们对于慢生活和归隐田园的内心需求。然而,“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生活毕竟离我们太过遥远。于是乡村民宿作为一种追寻本质生活、杂糅乡愁情怀的载体顺势而起,成为了人们放空心灵,追寻平静致远田园生活的栖息之地,被称为有温度的住宿,有灵魂的房子,加上现在都市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空气污染也日益严重,舒缓宁静的乡村生活越来越强烈的诱惑着都市人。

        我不仅是对乡村民宿情有独钟,更觉得中国的未来在乡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规模和速度空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乡村的空巢对应着城市人口的饱和,“城市化大跃进”带来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城镇建设千篇一律,连我们的三四线城市也未幸免。在这种情形下,“逆城市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从2015年到2017年,中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特色小镇热”。但我认为这背后存在着非常多的盲目跟风,小镇建设亟需理性。要警惕这一轮热潮的再次“房地产化”,要吸取三四线城市前些年的快速房地产化带来的教训,避免盲目上马一些打着特色小镇旗号的伪房地产项目。

    长三角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近几年有些成功的特色小镇案例,但是我们要清楚首先它们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是依托着大都市辐射圈产生的,我们一定不能鼓励将这种案例盲目地复制到一些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造成盲目建设产生烂尾甚至一片狼藉,最后还是丢个大烂摊子给当地政府。

    与其生硬的搞特色小镇计划,我们倒建议一些地方政府认真研究当地的自然景观优势,研究“绿水青山即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一些人口外流的特色乡村先行规划引导,试点一小批精品民宿单体项目和民宿集群项目,吸引都市人到当地旅游度假,反过来随着人口的逆流动自然而然的再向上影响上一级的乡镇发展,政府再加大在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形成人口再次加速回流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虽然慢,但它一定是健康科学的发展理念。

    我所说的中国的未来在乡镇的思路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我们今后的城乡发展再平衡的道路上一定不要再急着把乡村城镇化,不能“违和”,要给乡镇一个本来适合的面貌,给子孙后代一个真正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与我们的好山好水和谐共生的乡镇景象。

    建筑是有生命力的

    老胡

    本刊记者:听闻您之前一直从事房地产行业,现在又进军民宿领域,您是如何完成这次跨界的?

    老胡:我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从事房地产行业了,一直到2012年,除了会盖房子以外基本上啥都不会。我是一个类似于像房地产职业经理人那样的一个角色,但比大多的职业经理人可能权限要大一些,我把自己定义为“操盘手”。12年后我去了非洲,在非洲的时候与国内反差比较大的是吃得又好又天然,还有空气质量很好,15年回国后我就不太适应在城市长期生活,于是经常去乡村小住,再后来就开始对民宿这个行业产生了兴趣,感觉它像是我原来做房地产行业的一种翻版,会更偏向旅游地产,只不过规模比较小。不论是房地产还是民宿,都离不开建筑和装修行业,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不是在跨界。毕竟做了二十多年的房地产,我一直是理解和坚信建筑是有生命的,而在民宿项目上,这种生命力就更强,更加鲜活和精彩。

    往往我们只将建筑看作一栋栋独立的建筑物,然而建筑空间的组织及形态却已默默地述说著居住者的生活样态,从民宿建筑的单元空间使用,到单体房屋之间的互动关系,民宿建筑内部空间所塑造的人际交流可能性,直至建筑本身的呈现是否融於在地文化之中,这些都是民宿建筑所要涉及的范畴。“西坡·千岛湖”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它尽量让建筑与自然共生,模拟来此度假消费者的视角去思考,起床拉开窗帘映入眼帘的碧水青山,午后洒在客房床上的阳光,傍晚远处成片的晚霞,夜晚院中点点的繁星。从具体设计方面讲,面朝远山近水的床,可以眺望晚霞的浴缸,沐浴午后暖阳的大院子,视线平行湖面的无边泳池,散落在内部的户外露台,观看电影和星空的户外大草坪。这些建筑设计会让人觉得这些房子是盖来给人住的。

    打造精品民宿需要哪些要素

        本刊记者:随着民宿热潮掀起,越来越多的优秀设计师涌进这个行业,精品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来,如您所说的“西坡”、“大乐之野”、“千里走单骑”等等,在您看来打造一家精品民宿,都需要哪些要素?

    老胡:我们看过不少优秀的民宿设计作品,温柔宁静地在山脚下伫立的房子,推开窗就能看见的自由自在的湖泊、溪流,自然朴素无华的装饰设计等等,这些都只是民宿的“形”,却不是民宿的“魂”。打造形体容易,发展灵魂却很难。在我看来打造一家精品民宿,需要的要素太多:具有核心价值的景观(好山好水)、当地政府的支持、整体环境的营造、人性化的服务团队、有特色的在地文化等。

    民宿,毕竟是小众产品,好山好水是前提。既然是给人住的房子,水和电的市政条件,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容忽视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当地政府的支持,一家或两家精品民宿是很难成气候的,未来民宿的发展一定是民宿集群化和知名品牌连锁化。

    如果说好山好水和从公共环境到房间布置的营造是民宿的“形”,那么人性化的关怀和服务则是民宿的“魂”。民宿是“人对人,而非人对系统的产品”。如何将主人文化发挥到极致,让游客与当地文化深度接触、深度融入,停留驻足才更有意义。民宿的主人是民宿的灵魂,一家让人驻足称道的民宿,它的文化内涵往往就在主人独到的设计细节中展示,它的温暖往往是在主人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番聊天中体现的,民宿的个性化和“家”的感觉是民宿与标准化酒店的最大区别。

    本刊记者:那么怎样理解在地文化哪?

    老胡:在地文化是指民宿项目的由外到内内,能够体验到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这种文化要通过建筑形式、装修手法、家具配饰,通过起居、餐饮、用具等多个层面来体现。比方你到了莫干山会发现那边的民宿有很多装饰采用了当地的竹子、墙面的处理用了传统的土夯墙。你住“大乐之野”可以品尝到他们自己种的当地的蔬食瓜果,你住“西坡”早上有阿姨为你准备当地特色的早餐,这些都是在地文化的体现。

    民宿的未来已来

    本刊记者:有这么一种现象,除了少数入住率超过90%的明星网红民宿外,更多的民宿入住率都难以为继。眼看着许多人兴致高涨进入民宿行业,眼看着投入几百上千万开启了一间间美宿,眼看着一间间民宿转让……随着资本的大量涌入,民宿业竞争日渐激烈,突如其来的风险让民宿成为一条“不太好走的路”,面对这种现状,您怎么看待民宿的未来之路?

    老胡:社会型民宿的发现方向将会由单体民宿向民宿集群化转变。相对于单体民宿,民宿集群带来的效益更大,市场前景更广阔。民宿集群化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抱团取暖”,在国内云南的大理、厦门的鼓浪屿、德清的莫干山都有一定程度的民宿集群区,并且发现相对而言是很不错的。随着以后民宿集群项目的遍地开花,对于建设有核心价值景观的特色乡村有重大意义,它起码可以改善民宿集群小范围内的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违和感,还原我们一个美丽乡村。

    另一方面民宿未来发展必将会产生一批知名品牌,因品牌优势继而占领更多的农业生态资源和农业旅游资源。品牌化、连锁化是未来现代民宿发展必经之路,也是凸显未来社会型民宿品质的重要特征。在这里我又要拿“大乐之野”和“西坡”举例。大乐之野从碧坞店到庾村店(小镇姑娘),再到如今开在安吉的绿山墙以及即将开业的苏州昆山计家墩项目,从2014年到如今,大乐之野已经实施了品牌化、规模化的发展。“西坡”是莫干山首批精品民宿之一,因其特色的融入在地文化而享誉业内,2010年开业至今已有8栋别墅30个房间,现在的年平均入住率接近百分之九十。2017以来,西坡加快自己扩张的脚步,目前位于千岛湖姜家镇的民宿项目已经对外营业,用惊艳的外表和优质服务的内涵树立了品牌异地输出、连锁经营的典范。接下来,他们打算用几年时间,在全国范围输出建设西坡品牌的山乡度假精品民宿项目,包括有一家可能会走出国门落地清迈。由此可知,民宿行业实现品牌化与连锁化可以摊薄独自打拼的成本和风险,也有利于特色民宿的稳健发展。

    民宿的未来已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最可爱的靖靖:读完之后给老胡做个总结:
        1民宿是带有主人的审美观念,情感温度的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
        2民宿的火热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然结果。三十多年的狂奔,让参与其中的人,和在这个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充满疲惫。在繁忙的都市生活的闲暇,人们会选择到安静的乡下来过几天什么都不做的生活。
        3独狼必死,群狼可活。民宿火热是中国城镇化的结果,而民宿集群化又是民宿的结果。集群化分担风险,做成品牌又可以走得更远。
        最让我佩服的是,老胡对民宿的热爱和信心之外,还很冷静。让大家不要,尤其是年轻人,不要那么冲动地就直接进入到乡村搞民宿。
        最后搞成一个烂摊子,又直接丢给当地政府,这是对环境,也是对自己和家庭的不负责。

      本文标题:民宿的未来已来——对话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宿专业委员会主任胡建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bu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