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里,滕文公以自己的坚守,通过了继位后的第一个考验,建立了后续执政的威信。
父亲滕定公过世后,世子对太傅然友说:以前在宋国曾得孟子言语教诲,在我心里始终难以忘怀。今日不幸遭逢大变,我想要派您到孟子那里去一趟,请教一下葬父的礼节,如何可合于圣人之道,接下来我们行事也好有个章法。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去了孟子的家乡邹国,在那里见到了孟子,转达了世子的嘱托。孟子听罢很高兴:世子有慨然希圣之心,这不是很好吗?但丧事也只要循着自己的孝心去做就可以了。曾子说过:父母生时,当以礼侍奉;死后,丧葬和祭祀要按礼的要求置办,便可称其为孝。丧葬自庶人乃至天子各有不同的礼制,诸侯之礼我并未学习。虽然未学,但我却听闻过:父母过世,必守三年之丧,着粗疏之服,食饘[zhān]粥之食,以表丧亲之痛,自天子至庶人,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皆是奉行此道。齐[zī]疏是那时的丧服。饘粥是稀饭。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回去向文公汇报了孟子的意见,最后定下了三年的丧期。这一决定马上引起了争议,文公的父辈和兄弟包括百官都觉得不妥,他们援引成法,说宗主鲁国和滕国的先君皆不行三年之法,到了世子这就要反其道而行之,此则断然不可。而且《志书》记载:治丧祭祀之礼皆应顺从先祖。因为凡事皆有个传承,自有其原因,我们不该随意变改。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国君和臣子观点相悖,双方互不相让你来我往是常见的事,滕文公却反求诸己,尤为可贵。他对然友反思道:我昔日不曾于学问事有所精进,唯好骑马舞剑,所以父兄百官皆认为我不足以复兴古礼,这样此事怕不能成就,你再去替我问计于孟子,有何办法可孚人心。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又跑去问孟子。孟子对世子表示肯定:反求诸己,世子是对的,这事不能依赖他人。孔子曾说,君王过世,嗣子将大小事情托与国相,自己居庐守丧,以粥为食,面容憔悴而有深黑之色,来到灵台旁则伤心恸哭。文武百官见此莫敢不哀,这便是嗣子表率的作用。
为上者有所偏好,为下者则必会趋之若鹜而有更甚者。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风行草偃,草上加风,则草无不偃伏。这件事还要靠世子自己。冢宰是卿大夫之长;歠[chuò]是饮;尚通上;偃是扑倒。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以此回去复命。世子深受触动:是啊,这件事关键还是在我自身。我心诚志明,则百官自当劝服。居庐守丧五月,未出戒命,谅闇[àn]不言。至此百官族人,皆道世子知道明理。待到下葬那日,四方来观,见世子颜色哀戚,哭泣甚哀,往吊者皆以世子孝心之明而大悦。
《礼记·王制》称“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所以滕文公守庐五月,满五月乃葬其父。谅闇不言一是出于哀恸,另外也是暗中观察,为权力交接做准备。齐威王即位三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上来就烹杀阿大夫,自此百官警悚。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我是震词,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哦,文章内容尊重任何形式的反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