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环节: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是文章的重点部分。王老师以“整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引出。学生交流:“忧愁,孤独,寂寞……”
所有的答案都是对的,这是学生独特的体验,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更难能可贵的是,王老师没有打断学生的意境,没有生硬的要求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我们多少老师被这句话所累!为了显示自己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而硬生生破坏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王老师又将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等诗,拿出来让学生对比品读。在对比中,提出问题: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了这些情感?
第四环节:品悟情感。
对于上一个问题。王老师也许是发现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他继而这样问:“在本该睡觉的时,张继睡了吗?”,“诗中的哪个词语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没睡,根本就睡不着?哪个词?”
这样的问题,直指愁眠!
王老师怎么发现了学生的困难?因为在学生思考时,他一直在观察。正因为心里时时想着学生,时时以学生为主,才能有此发现,并及时调整问题。
愁眠有什么可理解的?我多数情况下,说是让学生借助注释,知道愁眠就是睡不着,这就了事了。
可王老师紧抓这两个词不放!
先是帮愁眠找了许多近义词:无眠,难眠,不眠……这不仅是在解词,更是一种意境上的渲染。
回想整首诗的教学,愁眠的意境一直在回绕。无论是前面的导入、朗读,还是后来的整体感知,或是后面的练笔。意境,从一开始就营造好了,整首诗就沉浸在这样的意境里。
诗意语文,什么是诗意?不就是这样的意境吗?
第五环节:深入理解。
在这一环节,王老师提问:“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咱们一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
是啰嗦吗?当然不是,“愁眠啊愁眠”,这又是在营造气氛。我们教学到这里时,大概都是一带而过。
确实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对五年级学生来讲很简单。可是,王老师以其独特的、如诗般的语言,将愁眠的意境,丝丝缕缕,织进了学生心田。
如:“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这是王老师对月落的评价。读到这样的句子,无论是谁,都会将自己带到诗人的画面中去,“边读边想画画”“休会诗人的感情”…等一系列的语文要素,无形中落实了。
愁绪弥漫,王老师说:“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音乐响起,教师范读全诗)”
再次配乐朗读,与之前的朗读相比,果然不同。课前朗读单纯在追求音调,语速上的愁,而这次的愁。是翻江倒海,而又无处诉说的叹息呀!
欣赏到这里,我停下思考了许久。学生能从诗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不是很直接的能看到吗?为什么要放到品悟情感之后?仅仅是为了再次指导朗读吗?
等我看到紧随其后的小练笔,我豁然开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