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个蒋介石,两个老对手,一生都在相互斗争,有趣的是这两个人的“偶像”竟然都是同一个人——曾国藩。到底曾文正有何德何能,让两大领袖都对其崇敬有加?
曾国藩是历史上争议比较大的人物,有人称颂其为圣贤,近代新儒学的开创者,一代完人,死后谥号为“文正”;有人唾骂其为国贼,帮助清廷屠杀汉人,天津教案的失败,杀人如麻的曾剃头。那真实的曾国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曾国藩并不是天才,而且有点笨
小偷的故事
盛夏的一个晚上,他书房来了小偷,正在翻箱倒柜找东西,恰好,这时候曾国藩从私塾回来,小偷听见脚步声,赶紧藏到床底下。曾国藩推门进来,开始复习当天学过的内容,特别是有一篇文章,虽然不长但是他怎么也背不下来。曾国藩很执著,虽然已经学到了后半夜,但还是没有睡觉的意思,反复地洗脸然后回到座位上接着背那篇文章。这可苦了床底下的小偷,他本想等曾国藩学一会儿睡觉后,他出来再拿一点东西,然后就走。但是,听曾国藩读文章的劲头,好像这晚不睡了。炎热的夏天,他在床底下满头是汗。小偷耐着性子,听曾国藩又读那篇文章几百遍,还是背不下来之后,实在控制不住自己了。从床底下爬出来,来到曾国藩面前,拿过曾国藩手中的书摔在地上,吼道:“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在床地下听都听会了。”说完很流利地把曾国藩背了大半夜还没有背下来的文章,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然后扬长而去,曾国藩直直地看着小偷,羞愧难当。
老师帮忙打伞
十九岁,父亲觉得他真教不出来,送给朋友汪老师来教。他也认同太笨了。一次汪老师指着就骂他,天生的蠢货,将来有出息,我给你背伞。曾国藩也一点反应也没有。笨没考上科举,但是发奋,第二次考中了进士。回乡,去汪老师家,得谢师呀。大晴天,曾国藩特意带伞。老师来迎接。曾国藩把伞放在身边,汪老师送出来,一口一声大人,出了大门了,曾一拍脑门,忘了伞了,赶快去拿,老师说我替你去拿。出来交给曾国藩,曾笑着说谢谢恩师了,今天你替我背伞了。
科举多次考试
从1828年考童子,到1838年进士,考了十年时间,1811年出生,算来也是27岁中进士,中途有几次考试失利。
从以上种种都可以看出,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天生聪慧之人。再说曾国藩开始领军的前几次仗,在湖南组织湘勇,都是败仗,甚至一度想要自杀谢罪,打仗也是打的循规蹈矩,步步为营,没有历史上的名将那样潇洒,那样出师就大捷。但是为什么他后来的成就如此之大呢?
勤勉善思终崛起
日记的作用
曾国藩的日记从道光十九年(1839)开始,时年29岁。之后的30多年中基本没有断过,只有在重病期间有间断过,但一旦恢复一些,便又开始写,这个有一本书《曾国藩家书》中有很好的记录和体现,我读曾国藩的东西,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读的。
这本家书事无巨细都进行了记载,从每天见过哪些人,做过哪些事,有过什么想法,然后对这些事情的反思都进行记载,这里面不光是记载那些好的事情,也记录了他的起心动念,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剖析。
在这本书中还记了他处理天平天国和天津教案的想法,向皇帝和朝廷递交的折子。
从中可以窥探到他在一步步的进步,从最开始的反思自己的性格问题,有毛糙糙的毛病,经常得罪友人,进行养气功夫的修炼,去体察别人。慢慢从一个低情商,出口伤人的直率性子,到慢慢的中正平和能克制自己,不动怒,涵养功夫慢慢到家。
勤勉的性子,笨办法取得好效果
曾国藩知道自己笨,不是聪慧的人,在认识这一点之后,他没有想走捷径,他就一点一点的挪动。从他的家书中看到他每天要求自己读多少页的书,背几篇文章,写几个大字可以看出这一点。几十年如一日,即使是在和太平天国进行战争的时候,依然如此。他年轻的时候有时候闲不住,就到处去拜访人,和人爬爬山,说说诗,后来意识到这样没有太多用处,就严格规定自己少出去,必须每天完成相关的功课。随着不断的积累,诗文越来越好,腹中的货越来越多,达到了厚积薄发。
在打仗的时候也是如此,他的湘勇打仗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枪支弹药,长缨铠甲,钱粮等事无巨细他都要过问。我在看他书信中有注意到,他对弹药的数量和使用,营房的布置等均非常清楚,可以说是做到了了如指掌的地步。
在后期的洋务运动中,他对工厂的建筑,钱粮等也如打仗中那样,做到了清清楚楚。可以说,正式这种笨的办法,让他更多的了解实际的情况,更多的了解一线,不断的进行摸索,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历史的时机
无论是谁都是时代的产儿,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时代和生存环境,所以用现代人的眼光观念来批评古人无论见解多么高明也都只是事后诸葛亮而已,把你置身于当时的时代环境下,你也不会超越他们。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已经是清朝的后期,满清贵族已经腐化了,朝中汉人官员慢慢势大,曾国藩和他的学生李鸿章是一个巅峰。外国入侵,天平天国,是将他们推向巅峰的重要因素。
湘军的诞生最初不过是地方地主家族团练湘勇保家护院的行为,只是为了对付土匪、外族侵占。在面对强大的起义军时,数次被打的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屡战屡败的曾国藩几次欲自杀成仁,最终却“屡败屡战”逐渐成长扩张强大起来,成为铲除太平起义军的最强大军事力量。
可以说,当时湘军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军事集团,朝廷支持李鸿章的崛起,让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对抗,后期曾国藩慢慢被剥夺实权。他一手扭转的乾坤在此颠倒,在家书中也可以看书他的一些无奈,于是在后期越发的热心于洋务事业,应该也是看到大厦将倒,为国家留下一点种子吧。
推动历史发展
单就洋务运动来说,曾国藩是积极的倡导者,甚至被誉为洋务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是热情的实践者。
1861年攻克安庆后,开办了安庆机械厂,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军工厂。1865年6月,李鸿章在上海虹口购买了美商的一座铁厂,改名为“江南制造总局”。其实,1863年曾国藩便有此意,他全力支持下,在共同苦心经营之下,江南制造总局规模空前,成为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难得的是,曾国藩具有世界眼光。他见洋人造机器是根据数字推算而来,一切照着图纸的标准。要精通此道,唯有靠翻译。因此,1867年,他设立“翻译馆”,聘请洋人主持译务。这个翻译馆堪称中国由政府创办的历史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中心。
治家
曾国藩的治家八字:“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把早起,扫屋,读书,祭祀祖先,亲睦乡里等作为治家要义,这些都是很朴素的道理,就是继承其祖父经验而来。
但这八个字却不是那么容易办到的,就拿早起来说,就单单这一条,我想能够做到的人都不是很多。往往很多简单的事情,其实没有那么的简单,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能够看出真功夫。
曾国藩在成年之后,就承担起了父兄的责任,在家书中不停的看到他对各弟兄的求学,进仕途各方面的教导和规劝,对姐妹婚嫁的关心,对家中子侄的教导,把一个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和和气气。
总的来说
曾国藩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暂时挽救清王朝的命运,这算是他一生最大的事功了。但他的事业远不止此。军事上的胜利锻炼、培养、唤醒了汉人,让汉人重新走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为最终推翻腐朽清王朝的民族革命提供了莫大助力。
曾国藩在后期是灰心的,但他主张“大局糜烂至此,能尽一份力,必须拼命效此一份,成败利钝,付之不问”。
这让我想起来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