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今年八岁,在学钢琴。家里有琴童的家长一定都深有体会,枯燥的钢琴练习每天都得坚持,这考验的不仅是孩子,更是家长!
我女儿一直把练琴放在每天睡觉前的最后这段时间里,百般无奈下才开始。最近几天,我却发现,她练琴变得积极了,有时我下班回来她已经自己练完了当天的任务。我想这与我最近看的一本书,由书中得到了启发,继而实施的一个行动有关。
《郑渊洁家庭教育课》这本书是《郑渊洁家庭教育课》,作者郑渊洁我来说可不陌生。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学期必订的一份期刊就是《童话大王》。那个时候,儿童读物虽然不像现在这样种类繁多,百花齐放,但也有不少选择,而其中《童话大王》就是我的最爱。直到现在《红沙发音乐城》、《皮皮鲁和罐头小人》、《309暗室》这些名字和故事我仍然烂熟于心。
多少年后,这次再看到的郑渊洁的文字,是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书中讲述了他和孩子之间的一些趣事、趣谈。
《郑渊洁家庭教育课》是一本教育书籍,作者郑渊洁又把自己做事做人的态度融合在里面,他要传递的价值观就是,凡事都要独辟蹊径,做一个与众不同,不随波逐流的人。
不要让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一般家长都把孩子当成自己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家子人都围着孩子,把孩子当焦点。好吃的先给孩子,孩子的事再小都是大事,孩子的要求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也要尽量满足。
而在《郑渊洁家庭教育课》第三十七课,郑渊洁把题目定做“不要让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
首先,郑渊洁认为,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当成是家里最重要的事,从而让孩子以为自己是家里的中心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家庭成员中的成年人承担着赚钱养家的重任,要让孩子认识到家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并都在努力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这样,孩子会更加尊重和感激父母。
其次,郑渊洁在书里很多地方,都强调了身教的重要性。他本人从1985年开始一个人编写写《童话大王》三十多年,每天清晨四点半起床开始写作,数十年如一日。孩子每天都看到爸爸大清早起来写作,问他为什么。他说,每天这段时间没有干扰,可以静下心把今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做完。潜移默化间,孩子知道了,应该先要把最重要的事做完。所以,女儿上小学后,根本不用父母千叮咛万嘱咐,自己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先把作业写完。
我就是从这里得到启发,发现了我之前的错误做法。大家都知道,小学低年级阶段最重要的是养成学习习惯。我为了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就为她制定学习计划,制作每天的时间表。我把孩子每天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每天的日程都分时间段安排好。具体到每天写作业多长时间,哪天要交哪一项课外班作业,哪天有空余的时间可以看会儿平板等等。贴在女儿房间墙上,让她对照执行。
但是,看了《郑渊洁家庭教育课》后,我改变了做法。我现在给自己做计划表,每天晚上我对照表格看今天的事情完成的怎么样,然后把明天要做的事写下来。
女儿特别喜欢看我做这个过程,会帮我打钩,有时还会提醒我有哪些事别忘了。
这样做了半个月,我观察到女儿的效率意识明显提高了。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她练琴变得自觉了。最近,经常在我下班回家之前,她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然后,在睡觉前的一大段时间里,充分享受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者纯粹消磨时间。
这个变化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和女儿的亲子关系最近特别融洽,没有了催促,只剩下称赞,女儿每天都乐滋滋的,有一次由衷的感慨:“早点把事情做完真好!”
当我每天都把女儿当做焦点,把孩子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效果反而不好。我的体会是,当自己费了那么多心思,觉得为孩子设计好了最理想的计划,如果孩子没按要求做到,我就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上心,要做的事情,我都给你安排好了,照做不就行了。其实,作为孩子来说,要严格按照表格上的计划行事压力也特别大。但她可能没有意识到,也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舒服,就只能消极怠工,当下舒服一会儿是一会儿了。
郑渊洁在书里总结说:“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请闭上您的嘴,抬起您的腿,走您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想让孩子怎么做,父母就先怎么做。
顺便说一句,自从我开始给自己做计划,我的生活也变得有条理多了。
超越的秘诀是先落后
郑渊洁女儿上小学前没有学过任何应该上小学才学的知识。有一次,女儿问他,“爸爸,这世界上有妖怪吗?”他把女儿带到幼儿园围墙外,指着里面的老师说,那就是妖怪。没想到,喜欢妖怪的女儿真心喜欢上了后来遇到的所有老师。当时郑渊洁的初心就是不让女儿上幼儿园,因为他认为幼儿园会教孩子学本应小学才学的内容。他带女儿参加小学报名时,女儿连三加三等于几都答不上来。
郑渊洁这么做源自他对学习这件事的理解。他认为,学习是参加马拉松竞赛,赢得终点的冠军才是真冠军。大多数马拉松冠军在比赛的前半程是不会领跑只是跟跑的。跟跑的优势是保存实力,最后关头冲刺。
所以,他给女儿制定的方针是,小学阶段学习上保持跟跑,最重要的是养成阅读的习惯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郑渊洁要求女儿考试成绩不能进入班里前十二名,有一次考完试,女儿跟爸爸道歉,说,对不起老爸,我这次考了十一。爸爸说,知道错了就好,下次一定要退到十二名之后。
虽然这是父女俩戏谑的玩笑话,却真实的反应了郑渊洁在学习方法上,独辟蹊径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郑渊洁在《郑渊洁家庭教育课》中,把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分为三种:第一,家长将自己定位为孩子的父母、长辈、管理者、师长;第二,家长将自己定位为孩子的朋友;第三,家长将自己定位为孩子的学生。
他是把自己定位为孩子的学生的,在他开设的讲堂里,规定所有孩子管他叫郑同学,他管孩子叫李老师张老师。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前两个定位还算正常,但把孩子当老师?太天方夜谭了吧,孩子懂什么?郑渊洁并不这么认为。
毕加索(图片来自网络)毕加索说“我花费了一生的精力向孩子学习。”他是向孩子学什么呢?
晚年的毕加索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他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到附近的一所小学观察孩子们画画。他认真仔细的看每一位小朋友画画的过程,回到家马上开始自己的创作,为了能保留一些刚看过的孩子的画的痕迹。
毕加索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就是:“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 他甚至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为终身向儿童学习。
与毕加索齐名的法国画家马蒂斯说过,“人类应该始终如孩童这样观察世界,一旦丢失了这样感知本能,也就失去了任何创造性的表达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人会丧失儿童那样观察世界,感知万物的独特视角,变得庸俗、千篇一律。这大概就是毕加索着迷于孩子的画画方式的原因。
郑渊洁认为,孩子身上有成人不具备的最宝贵的东西——想象力。孩子长大后,学习了很多知识,建造了一艘知识的大船,而想象力是水,有了水知识大船才能去远航。
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名言:“想象,这是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
现在的父母都唯恐孩子掉队,跟不上别人家的孩子,带着孩子穿梭在林立的早教班之间。却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部分,保护孩子的童心和想象力。
有想象力才有创新能力,我们国家现在把建设创新型国家定位发展目标,不就是因为我们在这方面落后于世界水平吗?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才有可能在创新的路上取得非凡的成就。
家长向孩子学习,保持一份童真,返老还童,唤回自己的想象力,对自己对孩子都十分有益。
书中一句句看似充满叛逆的育儿经,实际上暗含着一名父亲对孩子的深深爱意。郑渊洁整本书传递的价值观,就是他本人的做人做事理念:做人做事都得和别人不一样,要独辟蹊径,与众不同。他把这条理念用在教育孩子上,在如今大讲中庸,特讲枪打出头鸟的时代显得弥足珍贵。
同时,我们深入思考又会发现,看似逆反的思路其实都暗含教育真滴。《郑渊洁家庭教育课》里四个单元主题分别是:“家庭教育不是管理,而是师范和引导”、 “决定孩子人生成败的关键是鼓励”、“学龄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学会照顾自己,学会不给别人添麻烦”、“把女儿培养成学霸最大的秘诀是,从来不对女儿说你要努力,只对自己说,郑渊洁,你要努力。”四个单元各有侧重点,郑渊洁用朴素,流畅的语言讲述了他的家庭教育故事。他的教育理念值得每一位父母借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