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介绍了加缪的生平,这一讲我就给你讲讲《西西弗神话》这部作品以及它的出版背景。
加缪的《西西弗神话》毫无疑问是部经典作品。经典之作是要一读再读的,你永远难以穷尽经典作品内涵的“秘密”。
德里达在他的《为什么读经典》里说:“任何经典的重读都如同第一次阅读那样成为一次新的发现”。他的意思是说,经典永远经得起重读,也只有对经典的再读,才能在文字下面看到作者的身影,听到作者的心声,才能不断在发现中得到新的感受和体会。
就像加缪的传记作者、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奥利维尔.托德(Olivie Todd)并不是在第一次读到加缪时就立刻喜欢的,一开始接触加缪的作品时,他有过不理解,甚至反感,而经过二十世纪的风雨,他从自身的幼稚到成熟,在不断重读加缪中,成为了加缪思想和著作可靠的解读者和研究者。
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些经典作品中的名句最初的理解和多年后重读的理解会相差很远。我们国内译介加缪也有同样情况,三十多年前,对《西西弗神话》(包括译本)的理解,今天看来就有不少值得商讨的地方。
好,那接下来我就简单给你讲讲这本书的概况。
1、真正的哲学问题:自杀
加缪说过,“伟大的作家必是哲学家”。他的这本《西西弗神话》就是一部哲学随笔。它有个副题是"论荒谬",它的第一句话是“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
我们先解题。你知道西西弗斯(Sisyphus)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角色,传说他曾是古老的科林斯的国王。科林斯你不陌生,晏绍祥先生在大课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多次提到这个地方,正是这个城邦与雅典的贸易战引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科林斯在希腊神话中多次出现,而西西弗斯在那里建立了运动会,还绑架过死神,搞得世上好久都没有死人,最后他触怒了众神,诸神惩罚他推一块巨石上山。
加缪就是用这个古希腊神话中的传说来论述“荒谬”的,他分析了“荒谬的人"的生活境况。以这样的人生哲理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人生的画图,那就是:风尘仆仆的西西弗受诸神的惩罚把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从山上滚下去,西西弗不得不又走回山底,重新把石头推上山顶。在诸神看来,再也没有比让一个人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严厉的惩罚了。但西西弗却一次次走向不知尽头的磨难,他意识到自己荒谬的命运,却不停歇地永远前进。
正如周而复始地做苦工的西西弗斯,"荒谬的人"也只有在不管是什么样的行动,哪怕是最荒谬的行动中,才能回答加缪看来是唯一真正的哲学问题:"自杀"。关于“荒谬的人”和加缪的哲学问题自杀,以后几讲里我会专门给你解释。
2、《西西弗神话》的写作背景
下面我跟你说说《西西弗神话》的写作背景。
加缪写《西西弗神话》的意愿是由来已久的。早在1936年,也就是加缪23岁时,就开始酝酿写一部以荒谬为主题的论著。在1940年春天给朋友的信中,他表达了对这个系列作品的构思和策划,这个系列就是他著名的荒谬三部。他在信里说:“要延续几年,以不同形式出现……今天可能还没有达到目的,但无论对错,已经有所接近了。”写这封信时他在巴黎,同时在写《局外人》和《西西弗神话》。信中还说:“那部剧本已经完成,一部小说完成四分之三,一部论著完成了一半。”到1941年2月21日,他在手记里写道:“《西西弗神话》脱稿,‘荒谬三部’完成。”这“荒谬三部”的另两部就是《卡利古拉》(写于1938-1940年,1941年由Gallimard出版社出版)和《局外人》(1940年完成,1942年Gallimard出版社出版)。
1942年10月,《西西弗神话》在法国著名的伽利马出版社发表。这部论著明显带着加缪个人经历的印记。他用隐晦的方式进行的论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加缪生命中面对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荒谬:他的感觉、他的观念、疾病、婚姻失败、慈爱而痛苦的母亲的失明,以及他对政治的绝望……
《西西弗神话》是一部根源深远的作品。首先应该提到加缪对希腊思想传统的热爱和感应。上一讲我们说到加缪的中学老师让·格勒尼埃的《岛》和《论正统思想》对加缪影响很大:前一本启发了加缪有关地中海思想的认知,后一本预示加缪要用解读希腊神话来诉说自己的计划。
其实,他早就开始写关于神话的笔记了。后来他明确地说过:他所感觉到的“更加惬意的世界”是“希腊神话”。在他的另一部论著《地狱中的普罗米修斯》里他说:“神话自己是没有生命的,它期待我们使之道成肉身。应该有一个人回应神话的召唤”(《地狱中的普罗米修斯》1946载《夏天》)。
其实,加缪之所以用这个神话来叙述自己的思想,是因为在他看来,希腊神话折射的是人间世相,人和神是相似的,这与加缪不关心所谓观念而只对人感兴趣的思想不谋而合:在他看来,人就是自身的目的。比如,西西弗和普罗米修斯都是“荒谬的人”的象征。你知道,普罗米修斯也是希腊神话中重要的角色,他从宙斯那里抢回了人类完成文明的最后一件东西——火种,却因此被宙斯长年地绑在高山上被山鹰啄食。
西西弗和普罗米修斯一样,都是战神式的人物。普罗米修斯给人间带来火种,西西弗则为了科林斯城有一条四季常流的清泉,而向河神透露宙斯掳走他女儿的秘密。西西弗死后被罚入地狱,却通过良知获得了可以称之为快乐的内心的自由,他立足大地主宰自己的命运、承载大地之美、但与人并不分离。在加缪看来,神话和象征是彼此说明并且互相依靠的关系,他说:“创造这些神话是为了让想像使之栩栩如生(激活)”。
总之加缪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来自他对希腊思想传统热爱和感应,使他能够利用神话来表述自己的思想。
3、对《西西弗神话》的评价
最后,我还想和你谈谈《西西弗神话》出版后得到的评论,特别是萨特的评论。
谈这个问题是因为,首先《西西弗神话》的出版在法国引起的反响,和几个月前《局外人》出版时的巨大成功引起的轰动相比,有较大的反差。《局外人》是加缪的一部小说,刚才也说了,是他荒谬三部中的一部。
其次,萨特也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作家,比加缪大8岁。和加缪不同的是,他出生在巴黎,从小一路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参加全法大中学老师资格考试中获得了那年的第一名,在1940年代的法国知识界很有影响力。但他比加缪晚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加缪是1957年,萨特是1964年)。
《西西弗神话》出版后,很多评论都说这本书是对《局外人》的注释,却很少有哲学家和批评家扣紧着这本书本身的“言说”进行评论。在表面上是赞扬的词句下,有的评论甚至居高临下。实际上,他们对这位因为肺病错过了高师和大中教师学衔考试的年轻作家,对这位来自地中海沿岸,而不是巴黎高师毕业的学者颇为轻视。
其中萨特的评论最为典型,他说:“加缪先生卖弄地引用了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等人的文本,而他似乎并不总是很明白”。哲学圈向加缪关上了大门,他们说:“加缪因为他论述的主题,可以置身那些法国道德主义者的伟大传统之列”了。
当然,加缪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哲学家,面对各式各样的误解和指责,并没有极力辩解和澄清,他坚持自己心中的信念。他甚至拒绝被列入任何哲学流派中,并且公开说:“我不是‘哲学家’。我对理性的相信不足以让我相信一种体系。我感兴趣的,是要知道应该怎样去做。更确切地说,是要知道:在既不相信上帝,也不相信理性时应该如何作为”。
加缪既不承认自己是哲学家,也不希求建立什么宏大的哲学体系,他只是用文字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感受和体验,诉说自己心中的痛苦、欢乐和爱。
总之,《西西弗神话》是一部以神话人物西西弗为象征,分析、解释荒谬的人及其处境的论著,讲述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的人的境遇。通过这样的写作,加缪要在他生活着的、长期被意识形态控制的社会中开辟一条心灵之路,他要指出,“服从”并非引导人走向幸福的可靠方式,而应当睁开眼睛仔细看这个世界,用心去反思。
加缪的文字是用心写成的,所以要我们应该用心去阅读他的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