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平
2、“传是楼”藏书
3、轶事典故
4、人物评价
5、亲属成员
1、生平
徐乾学(1631-1694年),字原一、幼慧,号健庵、玉峰先生,清代大臣、学者、藏书家。江苏昆山人,清初大儒顾炎武外甥,与弟徐元文、徐秉义皆官贵文名,人称“昆山三徐”。
徐乾学出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十一月二日(11月24日),自幼聪明,8岁能文。顺治七年(1650)与吴伟业、尤侗、朱彝尊等在嘉兴组织十郡大社。
顺治十一年(1654年)徐乾学进入太学。顺治十七年(1660),他成为顺天举人,但不久因为“江南奏销案”而被错误地除去举人的功名,过了四年之后,他的冤案才获得平反。
康熙九年(1670)徐乾学参加殿试,御赐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徐乾学是顺治十六年(1659年)状元徐元文、康熙十二年(1673年)探花徐秉义的大哥。人们称徐氏三兄弟为“昆山三徐”。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是他们的舅父,三兄弟都曾得到顾炎武的捐助。
康熙十一年(1672年),徐乾学作为副考官,与蔡启観一起典考顺天府乡试。他从已被放弃的试卷中挑出了韩菼,可以说慧眼识才,最终韩菼夺魁,成为状元。而由于他的此举,使文体发生了古朴而清新文雅的变化。后来,由于副榜遗漏汉军卷未取,遭给事中杨雍建弹劾,徐乾学、蔡启観二考官被降一级调用。
康熙十四年(1675年),徐乾学捐复原官,后升为左春坊左赞善,充任日讲起居注官。不久,他的父母先后去世,丁忧回老家。
康熙十五年(1676年),徐乾学在别人帮助下,开始编纂一部关于丧礼的重要著作《读礼通考》,计一百二十卷,他博采诸家之说,剖析义理十分透彻。后来经多次校订,在他去世两年后,由他的儿子开始刊行。(应当指出,用于编纂此书的某些资料,乃抄袭万斯同。)
康熙十九年(1680年),他为纳兰性德搜集唐、宋、元、明学者的解经之书,纂辑成《通志堂九经解》一千七百九十五卷。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徐乾学被任命为《明史》总裁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翰林院侍讲。后来徐乾学升为侍讲学士。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徐乾学的儿子徐树屏、侄子徐树声等都考中顺天乡试。康熙帝一看所中大都是江南浙江籍,在来自南方的应试者中,居然有文理悖谬,文体不正的也中了举,康熙帝命令再勘察考卷。结果将原来典考的官员革职严办,徐家两名子弟也双双落第。年底,徐乾学迁任詹事府詹事。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大考翰林詹事于保和殿,徐乾学列为一等,徐乾学和韩菼、孙岳颁、归允肃等获皇帝褒奖赏赐,随即升徐乾学为内阁学士、在南书房值班。徐乾学出任《大清会典》、《一统志》副总裁,教习庶吉士,为庶吉士编纂一部《教习堂条约》,此书后来收入《学海类编》。同年,由他主持诠释康熙帝钦定的《古文渊鉴》脱稿,全书六十四卷。这一年,户部郎中色楞额疏请禁用明代旧钱,户部尚书官科尔坤、全国柱等随声附和。徐乾学上奏,认为新、旧钱应兼行并用。指出如果设立严禁旧例,恐怕会无端产生麻烦和骚扰。最后,康熙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徐乾学授任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赐予“博学明辨”的匾。次年,升左都御史,并兼任《一统志》编纂局总裁。与明珠亲信佛伦、余国柱结怨。后来徐乾学又与索额图、熊赐履勾结,反击明珠。徐乾学利用其门生郭琇弹劾明珠,明珠、余国柱遂罢相。 李光地说徐乾学“谲诡奸诈”。当时的民谣说:“九天供赋归东海(徐乾学),万国金珠献澹人(高士奇)。”
同年,擢升刑部尚书。任上,他整肃台纲,劾罢甘肃、山东两总兵。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徐乾学任会试主考官。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湖广巡抚张汧爆发贪污案,张汧被逮捕问罪时,供出曾向徐乾学行贿,并涉及高士奇和陈廷敬。后为康熙所庇,事遂不了了之。后又被许三礼劾“既无好事业,焉有好文章,应逐出史馆,以示远奸”,徐乾学上疏请“放归田里”,五月,康熙准徐乾学罢官,赐予“光焰万丈” 匾,让他回乡修书。携书局即家编辑,随行有阎若璩、顾祖禹、胡渭与黄虞稷,致力于《大清一统志》编修,又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与万斯同、阎若璩、胡渭等排比正史、参考诸书,纂成《资治通鉴后编》百八十四卷。
康熙三十年(1691年),徐乾学因曾写信给前任山东巡抚钱钰,包庇朱敦厚,事发后,徐乾学、钱钰均遭到革职。其子徐树敏亦被举发私收馈金。 康熙三十年(1691年)江南江西总督傅拉塔(《清史稿》作傅腊塔,明珠的外甥)弹劾徐乾学及其弟徐元文不法之事“招摇纳贿,争利害民”共十五款,闰七月二七日徐元文“惊悸呕血而死”。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三十一年(1692年)间,徐乾学一家被控不法事有二十多起。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下谕大学士推举文章学问超卓的人上来,王熙、张玉书等举荐了徐乾学与王鸿绪、高士奇,康熙帝命他们来京修书。徐乾学在之前已经逝世,遗疏将自己编著的《一统志》进与康熙帝,康熙帝下诏恢复他之前的官职。
2、“传是楼”藏书
徐乾学是个大藏书家。他私家藏书于“传是楼”,有藏书楼七楹,藏书甲于康熙一朝,“一时通经学古之士,如阎若璩等亦多集其门”,先收购季振宜“静思堂”大部分精品藏书,后李中麓藏书也尽归麾下。藏书印有10余方,主要有“玉峰徐氏家藏”、“冠山堂”、“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昆山徐氏乾学健庵藏书”、“东海”、“嶦园”、“健庵考藏图书”、“昆山徐氏家藏”等。此楼藏书目录《传是楼书目》4卷,以千字文为编号,不按四部分类。一字为一橱,凡56橱;收书3900余种。每书上记卷数,下记册数。另编有《传是楼宋原本书目》,则专记所藏宋元精椠,初印于民国四年(1915),并附有徐秉义的藏书目录《培林堂书目》。
次子徐炯,字章仲,号自强,官至刑部贵州司员外郎、直隶寻道、提学使等。继承其父藏书,有藏书印“徐仲子”、“徐章仲所读书”、“徐炯收藏秘籍”、“彭城仲子审定”等多枚,徐炯著有《五代史记补考》。第五子徐骏,亦继承传是楼藏书,有藏书楼为“清景山楼”。
传是楼名
南北藏家之书,尽归其门下,有“传是楼藏书名甲天下”之称。江钝翁的“传是楼记”记载:徐先生召集他的子孙们上楼,对他们说:“我拿什么传给你们呢。曾经感慨为人长辈的,每每想传他们后代田地钱财,而子孙未必能累世富有;想要传给金玉珍玩宝贝而子孙们又未必能保住这些宝物;想要传给他们后代园池台榭,歌舞车马的用具而其子孙未必能世世享受娱乐;鉴于以上所言,那么我把什么传给你们呢?”徐乾学用手指着这些书而高高兴兴地笑着说:“所传者唯是矣!”立即命名藏书楼为“传是楼”。
传是楼藏书来源
陈登原在《古今典籍聚散考》中叙述之所本,因为王士禛说,当年钱谦益绛云楼的烬余基本归了钱曾,后来钱曾的旧藏又全部卖给了季振宜,而后季振宜的所藏又到了徐乾学的传是楼。而传是楼旧藏中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则是本自山东藏书家李开先,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记载了该事:“(中丽)藏书之富甲于齐东。……百余年无恙,近徐尚书原一购得其半。”这么多著名的收藏,而后都汇集到了传是楼中,难怪该楼被人目之为那个时代首屈一指的巨擘。
3、轶事典故
曲意迎奉
徐乾学当时深受康熙皇帝宠爱,专以奖拔读书人,发现人才为己邀名。因此常有人投其所好,在他住的绳匠胡同里租房居住,每待五更时,故意大声读书给他听,以至于当时绳匠胡同的房价高出他处几倍。徐乾学权势极大,虽不亲自主试,但评考官对他言听计从。游说到他门下的人,无不登得科第。一年,有个姓杨的翰林主管顺天乡试,试前,徐乾学让人送去一个名单,指令揭榜之时名单上的“名士数人不可失也”。杨某一数,名单上的人数已尽将榜额占满。榜一发出来,京师大哗,街上到处张贴出匿名揭帖。康熙闻知,亲自过问此事,徐乾学派人曲意逢迎康熙帝说:“大清国初年,将美官授汉人,都不肯接受。如今汉人苦苦营求登科,足见人心归附,应该为此而庆贺。”康熙帝默然,此事竟然平息了。
敢售状元
尝有人日具名纸谒其门,必馈司阍者十金,而不求见,但嘱以名达徐而已。阍人怪之,密以白徐,徐令留见之,其人故作状,谓:“吾诚意尚未到,不敢求见也。”强之而后入。徐问曰:“足下有深雠未报乎?”曰:“无有也。”“然则何为逡巡不敢言?”固问之,始以情告,欲得来科状元耳。徐曰:“已有人,可思其次。”其人谓:“他非所望,宁再迟一科。”徐许之。然徐不久罢归,其人竟不第。(赵翼《檐曝杂记》第五章)
人品有亏
徐乾学是十七世纪末期朋党之争中的知名人物。他先是依附宰相明珠,反对索额图派。脱离明珠之后,他自成一个派系,与明珠的北党相抗衡。据李光地说,徐乾学谲诡奸诈,是朝中的危险人物。索额图丧失权势后,徐乾学又与索额图、熊赐履勾结,反对明珠。
徐乾学人品欠佳,觊觎禄位,阿谀权贵明珠,史载其“登高而呼,衡文者类无不从而附之”,“游其门者无不得科第”。明珠长子纳兰容若是乾学门生,康熙十一年进士,曾为徐印行《通志堂经解》,又“获巨额赂遗”。周寿昌在《思益堂日札》卷五《窃袭前人书》中说:“徐既爱其才华,复逢迎权贵……其心术行事为儒林轻蔑久矣。”又说:“窃他人书以为他人之作,斯又添一书林掌故,可哂也。”乾隆帝在《通志堂经解》补刻本的自序中说:“徐乾学阿附权门,成德滥窃文誉,二人品行,本无足取。但不以人废言,故补刊齐全,订正讹谬,以臻完善”。
遭受弹劾
徐乾学遭弹劾,说他收受湖广巡抚张湃贿赂,被解除官职,但是仍然留京,主持修书总裁事。诏令采购遗书,徐乾学汇集宋、元两朝经解,李焘的《续通鉴长编》,以及唐朝《开元礼》等书,或者缮写或者用古本,综合这些书籍体要、条例奏进。康熙帝称善,夸奖他。他与学士张英每日侍候左右,凡有著作就是他俩的。康熙帝认为他二人学问渊博、通达,侍从称帝心意,特谕令遇到巡抚空缺,勿予推辞。不久,徐乾学迁任礼部侍郎、值讲经筵。
4、人物评价
《清史稿》:儒臣直内廷,谓之“书房”,存未入关前旧名也。上书房授诸皇子读,尊为师傅;南书房以诗文书画供御,地分清切,参与密勿。乾学、士奇先后入直,鸿绪亦以文学进。乃凭藉权势,互结党援,纳贿营私,致屡遭弹劾,圣祖曲予保全。乾学、鸿绪犹得以书局自随,竟编纂之业,士奇亦以恩礼终,不其幸欤!
许三礼:“既无好事业,焉有好文章,应逐出史馆,以示远奸”。
万斯同《传是楼藏书歌》云:“东海先生性爱书,胸中已贮万卷馀,更向人间搜遗籍,真穷四库盈其庐。”
黄宗羲在《传是楼藏书记》中赞扬他说:“世之藏书家未必能读,读者未必能文章,而先生并是三者而能之,非近代藏书家所及。”
汪琬撰《传是楼记》,其中说徐氏藏书“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烂然”。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其纯然为学界蟊贼,煽三百年来恶风,而流毒及于今日者,莫如徐乾学、汤斌、李光地、毛奇龄。”
顾炎武:“原一(徐乾学字)……官弥贵,客弥多,便侫者留,刚方者去。今欲延一二学问之士以盖其丑。吾以六十四之舅氏主于其家,见彼蝇趋蚁附之流,骇人耳目,至于征色发声而拒之,乃仅得自免。”(《与潘次耕札》)
5、亲属成员
祖父:徐永美
父亲:徐开法
舅父:顾炎武
弟弟:徐元文、徐秉义、徐宏基、徐亮采
儿子:徐树屏、徐树谷、徐树敏、徐炯(字章仲,号自强)、徐骏(字述夔)
女儿:徐昭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