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译文:
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而打败仗的部队总是先交战,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潜心研究致胜之道,修明政治,坚持致胜的法制,所以能主宰胜败。
解读:
上述为《孙子兵法·军形篇》中第四段,本段宗旨可以理解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孙子认为,那些不善于用兵的人,经常盲目开战,然后在战争中去寻找胜利的机会,结果往往一败涂地、国破家亡;而那些真正善于用兵的人,会先去筹划,论证分析,也就是所谓的“修道保法”,确保大概率胜利时,才会发动战争,一战定乾坤。
全胜,这是战争的理想状态,很多时候,不可控因素太多,这就突出了战前论证分析的重要性,那些所谓的不可控因素,往往就是在论证分析过程中忽略的部分。
前面也讲到过,“百战百胜,其国必亡”,如果一个国家跟别的国家打仗,大大小小打了成百上千次,虽然是每次都胜利,但最终也没能吞并对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属于“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根本没有战前谋划,或者谋划有纰漏。没有达到“全胜”的目的,虽胜犹输。战争是需要消耗国力的,《论持久战》就是最好的案例。
秦末的“大泽乡起义”也是如此,陈胜、吴广事先没有经过周密谋划,是被逼到走投无路,才揭竿而起的。
正如他们自己所商量的,“如今逃走也是死,起义干一番大事业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事而死好不好?”这样看来,要不是当时横竖是死,他们还不一定造反。
这也可以看出,“大泽乡起义”仅仅是一个偶然事件,虽然点燃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大火,动摇了秦王朝的根基,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按《孙子兵法》解读,这不过是属于“先战而后求胜”的段位,或者说他们只是“战”,还根本没想过“胜”。
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到一句话:“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其实,我们被骗了,而且一骗就是好多年。
为什么大家愿意去相信这句话,就是因为这句话给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一线希望,总想着“到时候再说,说不定到了那里就有办法了。”
现在细细想来,这个是小概率事件,就跟“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差不多。心里总是想着,管他呢,先试试看,不试试怎么知道,这句“毒鸡汤”骗了我们太久,以至于我们真相信了。
如果你不提前谋划,到了那里,车山前确实没有路,怎么办?绕道还是爬山?或者山陡成90度,想爬都爬不上去,更别说路了。所以说,不但要低头走路,还要抬头看路,不能非等到撞上去,才抬头看,原来是一堵墙,连山都没有。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要去探索未知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事情会经常遇到困难,有时甚至说是无法避免,但我们又一一想出了走出困境的办法,另一方面,世界仍然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至今未想出解决的办法。
我们漫无目的地追求,要说偶尔有收获,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更大概率的是带来痛苦。而这痛苦的根源就是——没有“战前”谋划,一味追求错误的东西。
由此,《孙子兵法》告诉我们,未知还是需要探索,但在探索之前,先要有充分的谋划,不然就永远是一只无头苍蝇。正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