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决定从外贸公司辞职,转行对外汉语。彼时,身边不少人拍手称赞:哇!高大上,厉害!随即小声问:对外汉语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试图解释,解释半天众人依然半懂不懂,最终只得做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可见亲友们的夸赞大多数不可当真,他们真是可以闭着眼睛瞎夸的(笑)。
说实话,当初选择职业时,不紧张是假的。男怕入错行,尤其是读到硕士博士出来,老大不小了,再转行是相当不易了。万一选错了可咋整?
十年后回首,有没有选错仍不敢说(毕竟这辈子都无法完成小目标),紧张却已消弭殆尽。
不管是百来人的大课,还是十几个人的小课,不管是随性而起的自然课,还是领导打着观摩的旗号来监视的公开课,我都可以气定神闲,从容应对。把台下一众留学生唬得一愣一愣的。
近年来,“对外汉语”这个名词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2013年起国家专业目录改称汉语国际教育)。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长,开设汉语课程的大学也越来越多。
甚至在一些国家,已经出现民间教授汉语的培训机构。这足以证明,教汉语不仅是纯粹学术行为,更是一种可盈利的行当了。
这许多年来,手里经过的留学生不下千名。亚非拉欧美都有。
在学习过程中,“吃了面包,喝了奶牛”、“早上七点半出家”、“您身体很优异”等爆笑句子自然层出不穷。很多新闻报道,都喜欢拿这个做文章。
我却觉得,这些东西,拿出来无非博人一笑,并没有太多深层的价值。如果说有价值,那也是用于教学科研,吃瓜群众笑完就忘了。
其实,外国人来了中国,学习并不是生活的唯一。
歪果仁也是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我们的祖国,是他们的异乡。我曾经陪某个学生流泪,也曾对某个学生怒目以视。
民族、国籍、信仰、人性,在这个迷你联合国里,交织出一个个令人捧腹,或者叫人唏嘘的故事:
从亚美尼亚来了个年逾半百的老年团,这么大年纪还学得动汉语吗?如果不能,他们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寻找姐姐,千里来华的越南兄妹,要怎样实现经济自足,站稳脚跟?不知所踪的姐姐,能找到吗?
自称哈佛大学毕业生的加拿大人,竟然在深夜强行进入女生宿舍,而法律上竟没有任何惩罚措施,难道就这样算了?
男朋友对中国抱有深重误解,死活不愿来中国团聚。美国姑娘和男友分手后会有怎样的新际遇?她能碰到新的意中人吗?跨国婚姻能得到家人的祝福吗?
为了当高铁司机,一对肯尼亚情侣来学习汉语。来了之后才发现,比当司机挣钱的门路多多了。诱惑当前,能否保持初心?
为学医来华深造,学业未成却已病入膏肓。归国之际,竟然因为无法言说的理由难以成行。本国大使为何不积极维护国民的利益?波黑的学生能顺利回到故土吗?
外表高大帅气,家庭背景却一言难尽的美日混血儿,怎样才能向喜欢的人表白?情敌来了如何应对,仅凭一份真心,能否守得云开见月明?
还有很多很多......
一直想把这些哭过笑过,激动过,担心过,甚至愤怒过的故事,敷衍成小说。让那些来到我生命中,又继续回到世界各地,活着或者离去的学生们,重新以文字的形式,再次与我相遇。
那么请你,同我一起,就从现在,开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