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我们普通人一般认为“人死如灯灭”、“一死永灭”!
而世界上绝大部分宗教都相信,人死后生命还会以某种形式延续,比如灵魂。
对此,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即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众生),如不寻求“解脱”,将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地循环。
那么,当人死了之后,是什么在轮回呢?不少人认为:是灵魂。但这并非佛法的正见!佛经中还经常批驳此种灵魂轮回说,是外道的边见(片面的见解)、邪见(错误的见解)。
事实上,“轮回”之说并非佛教原创,早在佛教诞生前,古印度婆罗门教中就存在“轮回”观念。
比如,有的奥义书中将众生的生死轮回比喻为一条尺蠖虫爬到一片叶子的末梢后,又迁移向另一片叶子;《薄伽梵歌》则比喻为一个人脱掉旧衣服,又换上新衣服。
这个迁移住处、更换衣服,从这个身体出来、又进入那个身体的主体,奥义书和《薄伽梵歌》称为“阿特曼(Atman)”,汉语一般意译为“自我”或“我”,指人的自我意识或意识的主体、心灵的内核,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灵魂。阿特曼是“梵”的总体的一部分,是永恒不灭的。
佛教吸收、改造了上述学说,建立了自己的轮回说。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佛教依据“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缘起法则,认为众生的生命乃因缘集起、生灭相续、因果相续的流动过程,这其中并没有一个不死的灵魂或不灭的我存在。
在《中阿含》卷五《嗏帝经》中,一个名叫嗏帝的比丘坚持认为,在生死中流转的识,是不变的,相当于认为有一个不灭的我存在,遭到了佛陀和其他比丘们的严厉批评。而佛陀教导大家的是:识为因缘所生,离开了因缘条件,就无所谓识。
佛教关于“轮回”的正见,可以用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一句话来概括,叫做“业果非空我非有”,这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
1.在生死轮回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实我在轮回(“我非有”);
2.虽然没有实我在轮回,但业果相续却没有间断(“业果非空”)。
对此,佛教常以灯烛相续燃烧,以及奶变为酪、酪变为酥、酥变为醍醐等来譬喻,这里面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东西,但却存在着因果关系。所以,人“从精神至老,死后精神趣所生,展转相续,是非故精神,亦不离故精神”。
在《大乘流转诸有经》中,佛陀对此还有一段精辟的论述,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引原文了,来看著名佛教学者陈兵先生对这段话的译释:
(在经中,佛陀对摩揭陀国王说:)人临死时,最后一念意识灭后,紧接着便会续生下一念意识,就如同生前前念灭已,又生后念,中间没有停顿间歇。
死后的意识相续而生时,便会领受其生前所造业因成熟的果报,受生于天、人、畜生、饿鬼、地狱诸道中。
虽然没有什么东西从今生原封不动地搬到后世,后世的生命并非今生的生命,但今生后世之间,却有因果相续的紧密联系。
前念已灭叫做死,后念续起名之生。在这个生死相续的轮回过程中,本性是空,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或灵魂实受生死。
何以见得?你且试观当下念头的生灭,前念灭了找不着它的去处,后念续起觅不见它的来处,生死之间的前念后念,也是如此,从这里应觉悟那“空”的本性!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