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117278/9ba086e7f4647625..jpg)
【吾拆晨读】包括以下两部分:
“知识输出”——我当下的知识体系中,对晨读内容的理解。
“倒逼输入”——只有模糊印象,没法清楚说明逻辑,需要之后查阅补充的内容
晨读原文:从活得憋屈到畅意人生,只有一张纸的距离
知识输出
1、认可瘾
那一年,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好到连洗碗阿姨都来不及提供干净的餐具了。
大伙儿发现问题后,开始想办法补充餐具。其中有一个酱碟,款式在淘宝上可以找到,价格便宜,需要的量也比较多。于是我便负责买了一百个酱碟。
买回来后,拆开包裹。对比了一下原来使用的酱碟,还是有一点不一样,看起来质量稍差,但也能用,也就没想太多了。随后,另外两位同事过来,看了下新到的酱碟,把玩了一下,来了一句:“真Low。”
当时听到后还真不是滋味——我这不是解决当前问题嘛,买回来能用就好,这么嫌弃,又不是我生产的。
对的,又不是我生产的。同事评价它的质量,为何我会不好受?当时不明白,现在可不糊涂了,这都是“参与责任”惹的祸——只要我们有参与其中的,我们都会觉得自己负有责任。
一个决策,如果我们有参与——自己提出,或有参与讨论得出——我们会感觉自己负有责任,会想办法让它得以实现。相反,如果只是领导下达的指令,我们更多的只是被动接受和执行。
类似的情况也反应在人际关系——付出越多,就会越在意,也越难割舍。
而另一方,一般会是“越容易得到的越不会珍惜”。不是你越付出,对方会对你越好。感恩是个高级技能,鲜少有人习得。
下面问题可以思考一下:他人对你的付出作出回报,这是道德层面的礼尚往来。反过来,你付出了,便要换取他人的认可和回报,这是否也算作道德绑架?
2、思维清单
松浦弥太郎说:如果这方圆一百米以内,有一百个人讨厌我的话,那肯定也有一百个人欣赏我。
无论我们做什么样的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大众的评价都会是毁誉参半的。我们没有必要强迫自己,把每一个人都处成朋友。重要的是,你的知心死党能有几人。
《沟通的艺术》一书中提到,合理的知心的朋友的数量是4-6位。少了未免显得孤单,多了则难以兼顾——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所以,请做好自己,给对方一个优质的友人。你真正的朋友,欣赏的应该是真实的你,而不应该仅仅是你为他们做的事。
3、对外诉求
《尼布尔的祈祷文》
上帝啊,请赐予我平静,
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赐予我勇气,
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予我智慧,
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给别人指定一堆他应该做的事情,这大多是无用功。因为你无法控制他做什么,即便是父母之于孩子。别人的选择和行为是你无法改变的范畴,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与其等着别人施与,何不反求诸己。因为,得到一件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