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1799 写作时间:1小时40分钟 阅读需要5分钟
社区的两种形态
无论在网上还是在生活中,高质量内容的创造者都是稀缺的,与此同时高质量的优质内容同样十分稀缺。而没有什么营养的垃圾信息却大量存在着,形成了知识爆炸的假象。并不是人们的创作欲望被释放,而只是因为信息流动的渠道通畅,大量低质量的信息被批量制造出来而已,它们的目的无非是尽可能多的攫取流量。
很多娱乐类、奇闻类、煽情类、鸡汤类、热血类的消闲信息确实比较刺激,但是看得太多,难免会造成适应性,就没那么刺激了,大家可能越来越无感。而高质量信息包含了实际的价值,会让人有深度的提高感,人们还是有获取高质量信息的需要的。
微博从早期的野蛮生长迅速发展成为了中心化社群,现在是一个典型的中心化社群。大V权重和话语权很高,人们都习惯性的以跟随的姿态追捧大V们发布的信息。现在大V的一个笑脸转发量可能也超过了一个普通人的精妙段子。普通人引发的热点有没有呢?有的,但相当有限,而且也都是经历大V转发这个重新分发的步骤才引发注目的。微博一向擅长媒体操作,从一开始就吸引很多明星入驻,明星们把粉丝从现实中带到微博上,更加加速了中心化进程。在微博上的我们更容易成为一个围观的吃瓜群众。
微信的一大特征是去中心化,以微信的巨大流量来说,想打造一个中心化排名化的信息分发中心,是十分容易的。但以微信一向的风格,使得他在这个特征上是十分克制。
微信的铁律就是:非好友不可见。
我们的信息被保护起来了,很多无关人群无法看到。打造了我们相对舒适的言论空间,也更容易说真话了(好多男人在这里搞脚踩几条船的把戏,在微博他们是不敢的)。最重要的在构造个人信息圈的同时,避免了信息的无限延展。
例如朋友圈的转发,采用信息流方式,没有哪一条是被凸显出来的,信息的顺序都以时间线为准。所以每个人在朋友圈中都是有存在感的。以如今的快捷的各类工具,自拍,日常生活照片,生产出来十分快捷简便。加上方便的订阅号转发,现在的内容生产成本都相当低廉。微信给人的印象是人人都可以生产内容,每个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生活轨迹,也都可以有自己的展示空间。
优点和劣势
中心化的重要特点是可以将具备内容高质量生产能力的人和高质量的内容聚集在头部,让人们更容易的找到他们并获取信息。所以微信也不能僵化的完全去中心化。
公众号其实就具有中心化特征,这也是微信对于去中心化社群的一个补充。如果彻底的去中心化了,那么会造成无用或者垃圾信息的大量泛滥。现在朋友圈开始呈现这种倾向了。大量谣言类的分享,大量低质量照片,吃饭照片、无甚美感的景色照片、重复性自拍等等,会让阅读者产生严重信息过载感,觉得无甚收获,进而会产生疲劳和乏味感。
微信采用的去中心化方式是十分巧妙的,它利用了现实家人朋友群的感情纽带关系,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空间,保证了用户个人在去中心化空间的存在感。但是对于家人朋友这个关系链已被微信获取,而需要另辟蹊径的其他产品来说,就难得多。其他社交类产品都需要构建一个区别于微信的关系链,例如主打陌生人社交的陌陌等。
在构建去中心化关系链的过程中,似乎智能匹配还是最好的方式。例如取得巨大成功的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通过智能推荐的方式,演变成了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主页。通过用户的阅读倾向进行个性化的分发,其实也是在努力的去中心化。他这种方式有别于原来四大门户的统一主页界面,使人更加的感觉到自由选择权,甚至有种深知我心的熟悉感,也是今日头条迅速崛起的一个关键。
微博想要实现去中心化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已经形成了中心化的架构。微博也设计了很多的圈子进行去中心化的尝试,进行社交关系链的补充,但是圈子似乎很容易变成多中心化而不一定可以演变成去中心化。
如何选择
中心化的缺点是人工干预问题。大数据和算法的支撑在目前还十分困难,有这技术上和准确性的多重问题。所以很多中心化的工作必须要进行人工干预的方式,而人工指的就是小编了,似乎创始人或主编常年从事这种内容的分发和推荐工作的基本没有。而小编的审美情趣决定了头部信息层次的上限。小编来决定产品内容上限的情况还是很有局限性的。
中心化对公司的最大好处是节省资源。可以很容易的把内容导向用中心化的方式向用户展现出来,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用户的行为。中心化很容易把喜欢类似内容的用户吸引过来,并且把不喜欢这些内容的用户筛走,这样也保证了用户的精准性。精准的用户群可以保证产品往更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微信的去中心化虽然大大激发用户活跃度,不过依然是那句话,不是所有人都有生产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可以看到微信朋友圈大量转发的内容也是从公众号中筛选出来,并转发传播的,所以完全的去中心化也不是理想的选择。
中心化保障高质量内容的生产;去中心化保障用户的存在感,保留适当的展现空间。只是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恐怕都是不能偏颇舍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