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朋友圈,这个话题已经被简书上无数的作者讨论烂了,搜个关键字「朋友圈」出来一千多篇文章,这个数字简直直逼「姑娘」、「为什么」、「什么样」这几个简书热门标题关键字,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管这些文章是批评朋友圈,又或者支持朋友圈,腾讯公司推出的微信朋友圈功能,的的确确成为每个人生活中摆脱不掉的一部分。
就因为朋友圈如此盛行,于是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社交恐惧症-「朋友圈恐惧症」,在一个个手机屏幕后面,刷著微信朋友圈的人,有的渐渐地怀疑起朋友圈的真实性,最后得出结论「朋友圈没朋友」;有的看腻了美食、旅行、健身、鸡汤...,最后得出结论「朋友圈都虚伪」;有的受够了各种网路谣言正能量的转发,最后得出结论「朋友圈无营养」。但是当我们不断地检讨著别人的朋友圈时,你自己的朋友圈又是怎样的样貌呢?
如果朋友圈是本书我的人生当中,第一次接触所谓的社交网路,是在1997年,那年我高中二年级,就读台湾台南市女子中学,学校的电子计算机课程里,老师教我们使用一个古老的DOS系统的程序「Telnet」,运用Telnet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有所谓的BBS论坛存在,当时的台湾有无数的大学校园BBS论坛,大学生在上头聊天交友发帖,对于一个初展社交活动的高中女生来说,简直就像是小娃儿进了糖果屋一般,我从原本的社团活动转向网路社交活动,一头栽了进去,认识了新的朋友,拓展新的人脉圈,玩转BBS数年,从高中到大学,从千家争鸣的BBS战国时代,到台大批踢踢实业坊一家独大的年代,玩到最后甚至从BBS的ForSale版块发展出网拍生意。
后来,网路时代从BBS与HOMEPAGE年代,走到了Blog和网路相簿时期,那时有点思想有些网路社交能耐的都该有个Blog写文章,有点颜值的都该有个网路相簿晒图;但是时代变的很快,Blog和Blogger还没争霸全世界,Twitter和Facebook出来了,在忙碌的生活当中片段式表达及碎片化资讯迅速攻占每个人的生活,在我刚把Twitter、Facebook玩到几千人好友粉丝之时,我来了大陆,瞬间关进了伟大的墙里,用上了微博、开心网、QQ,然后转而用微信、朋友圈。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要说:「这篇文章,是在帮我们科普社交网路历史吗?」不,从这一连串的叙述当中,大家发现了吗?其实社交网路并没有改变世界,一点也没有,没有社交网路的时候,我们拓展人脉关系靠的是亲友介绍、联谊聚会、路边搭讪,有了社交网路之后,我们拓展人脉关系靠的是「可能认识的人」、「交友网站」、「摇一摇」;没有社交网路的时候,我们和亲友联系靠的是电话、写信、面对面,有了社交网路之后,我们靠的是晒帖、点赞、私信、视频,世界并没有改变。
有人说:「社交网路缺乏温度不诚恳,晒过来晒过去,有谁是真心分享的?不就是炫耀攀比吗?点赞来点赞去,有几个朋友是真心的?不就是朕已阅的强迫症吗?所以社交网路时代,人与人之间距离更远了。」朋友,难道当年没有社交网路的时候,和巷口那个不大熟的邻居寒暄是真心的吗?难道出去参加一个聚会盛装打扮不是为了有面子吗?瞧...世界并没有改变,人与人之间距离还是那样。
说到底,朋友圈一点也不虚伪,一个人的朋友圈,就是他的生活、样貌、性格,哪怕都是虚假捏造夸大的,那也代表了换到真实人生里,这人就是个虚假捏造夸大的人,所以,如果朋友圈是一本书,你的是一本怎样的书?
最近我终于开始看《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朋友圈该不该屏蔽父母?」,有位辩手是这么比喻朋友圈的:「朋友圈就像是日记,记录著每天的点点滴滴、心情感想,你会把日记给父母看吗?」马上就有对方辩手回击:「如果说朋友圈是日记,那难道你把日记给朋友看吗?」
微信朋友圈本来就是个自己可以选择用或不用的功能,当然也可以自由选择怎么用,朋友圈有屏蔽和分组的功能,你可以当它是个有选择的个人布告栏,把自己觉得可以让众人或是部分人知道的生活点滴公开广为告知,也可以直接设定成全私密只给自己看的私人日记,当我们花过多时间在评论他人朋友圈是好是坏的时候,其实更重要的是,回头看看自己的朋友圈都是些什么东西?
今年我开始写简书,幸运地写出了几篇还过的去的佳文,获得还不错的评价,于是开始有各种微信公众大号向我提出转载文章的申请,其中有一个微信公众号比较特别,他们向我邀稿的第一篇文章是《那张小三睡过的床》,编辑告诉我,他们是个走心的微信公众号,专挑走心的文章,虽然当时我觉得这编辑实在太奇葩了,一个完美主义强迫症女子的爱情故事,还扯上了小三不小三的争议话题,哪来走心,但是编辑邀约很诚恳态度很礼貌,也承诺了微信公众号配合宣传作者,于是我的文章开始陆续出现在这个走心的微信公众号上。
后来,我生日到了,小编神秘兮兮地说,他们准备了一个礼物给我,让我加了他们另一个微信公众号授权读取微信朋友圈,过了两周,我收到了一个小小的包裹,拆开之后是个棉布袋,里头厚厚实实地,打开一看,是两本书,封面是我,标题是我在简书上被邀约转载最多的一篇热文《我可以不上班,你不行!》
我可以不上班你不行翻开内页,用句已经落伍但是却相当适用的旧网路流行语「当时我就震惊了!」这分了1、2集的书,里头印的全部都是我从2013/08/01到2014/08/31一整年的微信朋友圈内容,全彩印刷图文并茂,1、2集两本每本约130页,除去公众号图文及外部转发分享的内容以外,我一整年的微信朋友圈内容,竟然需要两本书才印的完。
秋天,马可耍傲娇因为朋友圈是手机端操作发布,所以身为台湾人使用注音输入法,朋友圈总是发繁体字,两本书几乎全繁体字。
庄13咖啡馆工作体验营身为一个几乎每天平均发3条原创朋友圈的人,除非找旧信息,否则我很少往回刷自己的朋友圈,因为真要刷要刷很久很久很长很长,这本微信朋友圈书,就像一本日记一般,带我回到2013-2014年,回首自己度过的每一天。
家里的猫咪生小猫了!我看到了家里那只虎宝小霸王刚出生的模样,想起当年接生他来到这人世间的那一刻,回头看到正翻著肚子睡大觉的虎宝,竟自己乐的笑个不停。
围棋痴老公下雨天也要打伞下棋我看到那个当年不上班,天天窝在自家咖啡馆里下围棋,就连室内客满外头下著雨也要打伞下的模样,然后看看现在那个每天起的比我早回的比我晚,天天努力上班的老公,他说他也忘了当年他是那么著迷于围棋。
咖啡馆院子里的枇杷树结果了我看到咖啡馆院子里那棵长得特别茂盛的枇杷树,那一年整棵树结满了果子,我们找了工人来采摘,满地枇杷一袋袋装起来分送邻里亲友,这个枇杷树小院最近刚刚整修,我们给枇杷树四周又添了不少绿植,枇杷树不孤单了。
咖啡馆的各种各样当我一页页翻著这两本微信书,我才发现,原来2013年4月创立的庄13Cafe,一年间竟然来了那么多的朋友,举办过那么多的活动,每张面孔都有不同的情绪,每一天都发生了不同的故事,如果不是这本微信书,这些随手拍下随手发出的记录,也许就这么一年两年三年,无止尽地深埋在朋友圈深处了。
回首整个2013-2014年,我的微信朋友圈最多的内容就是庄13Cafe和猫咪,当然还有2013年底的婚礼,我拉著老公两人一起看一面看一面笑,突然发现原来我们度过了这么精彩的一年,这本书一晒到朋友圈,也引来了许多亲朋好友争相要求传阅,尤其是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庄13Cafe团队,每个人传阅书本时的反应都一样,时而沈思时而轻笑,偶尔大喊「这个我记得。」发现了吗?如果朋友圈是一本书,那么你的这本书就是你的人生,当然前提是你真实地记录著你的人生。
如果你的朋友圈都是各种大头自拍照,那么你的书就是个人写真集;如果你的朋友圈全是食物照片,那你的书就是美食图鉴;如果你的朋友圈都是会议加班苦水,那你的书就是一本上班打卡纪录:如果你的朋友圈都是买卖广告,那么你的书就是一本邮购目录。
当然,如果你的朋友圈里全部都是转发,那么你的这本书将没有内容,因为心书网络的程序会自动剔除公众号转载和外部转载,我的先生曾写过一篇让我很火大的文章《朋友圈的转发,只能说明你的无能》,不过事实证明,若是我先生的朋友圈印成一本书,也是没啥内容,因为他不纪录生活,他的朋友圈全是他在简书写的文章转载过去的连结。
当朋友圈变成一本纪录人生的书,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将清楚看见自己的生活,甚至于看见人生的轨迹,2013-2014的我生活中都是工作、咖啡馆、猫咪,2014-2015我离开职场,专注生活专注文创专注事业,我的朋友圈也变化了。
我依旧晒著我的猫,我的咖啡馆小院
我和老公的庄13文创会所依旧精彩,装修之后人气更旺!
我启动了第二家咖啡馆的开创工程,这次工程更为浩大。
我依旧晒著恩爱,而且程度还升级了...
和所有爱自拍的人一样,我也晒自拍,尤其热衷纪录自己发型外貌上的改变,远在台湾的朋友看到我剪了短发,说想起了我大学时的样子。
当然,我也晒著我那被我养胖的二货老公继续干著二货事,从2013年到2015年,变的是他的腰围,不变的是他依旧跟红伞过不去。
2013-2014年我上班忙碌,2015年我不上班却更忙碌更充实。
有时我自己静静地待在自家小院里用悠闲的心态面对忙碌的工作。
有时我和各方亲友各种聚会,咖啡、美食、交流,生活从来不怕无聊。
一千六百多位微信好友从没让我感到困扰,各种吃喝玩乐美食旅行文艺鸡汤丰富的朋友圈也没让我觉得无聊无趣或虚伪,因为这一切就是我的人生,真实的人生,一个勇于把生活活的精彩,乐于与人交流的人,不管是在真实生活还是虚拟网路世界,都是相同的,别害怕朋友圈,它并没有改变你改变别人改变世界,它只是个工具,让你更方便地纪录你的人生。
这是我的朋友圈,我的人生,我的书,朋友,你呢?你的书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