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每个人的文字背后,都藏着一颗不同质地的心,无论是敏感锐利还是深情细腻,无论是理性从容还是平易随性,都带着自己特有的温度。这温度,在阴冷日温暖心灵,在晴朗天开放心花,在喧嚣处保持理性,在孤寂时支撑身躯。
歌德有句格言:“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这些书的作者,生活中未必都是高尚的人,有峥嵘与曲折的时光,有唯美与寂寞的忧伤,有在现实与梦想边缘徘徊的憧憬,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兴,更有喟叹不尽的千金散尽、付诸明月清风,但这并不妨碍你的阅读和与之交流。有些书,天生就和你有一种契合感,让你没来由地喜欢上它,让你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想要亲近。
置身在这类书的海洋里时,你的心灵,不由自主地,会随着里面的情绪波涛翻腾,让你魂牵梦绕的,让你百般流连的,是作者内心流淌的声音,它们召唤你走进异域国度。至此,作者的思想雨露,就这样点点滴滴,渗进你植根的土壤,走进你生命的年轮,在你踌躇时予以方向的指引,在你痛苦时给以熨帖的慰藉。
因此,遇上心仪而契合自己内心的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个人独处时,未必会感到孤独。但读书的功用,是为寻求一种安宁,则是确切无疑的。物理学家说得极其绝妙:轻缓翻书的声音,包含了万千频段的白噪音,具有强烈的安宁效果。读书的乐趣,是为尝到内心的甘甜。薄风一缕,清茶一杯,捧书静读,惬意无限。
于谦在《观书》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我深有此感。沉浸在自己欣喜的世界,身心两忘,寻寻觅觅的,是字里行间中的墨香,是句段篇章里的韵味,是平仄合辙间的想象,是吟咏玩味里的美感……
这种感觉,让人想起一个字:意。“吾人一切世情嗜欲,皆从意生。”在古人看来,“意”就是内心的声音。儒家强调自我道德完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宋代程颐说,进修之术“莫先于正心诚意”,被朱熹赞为“万世学者之准程”。
关于读书,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去繁就简,独立思考。一本好书,就是一条清澈的河流,在它流经的地方,你的精神家园葱郁葳蕤,你的生活滋润幸福。一本好书,就是一盏明亮的灯,它的光亮之处,照彻你体内的蒙昧与块垒,使你豁达开朗、心无旁骛。虽然阅读不一定给你带来财富,但它一定能够使你高贵。对于终日在喧嚣里穿行、在名利场上奔波的人来说,能体味到“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的意境,真是美妙的福音。
读书也要讲究方法。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说:“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郑板桥认为: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这一点,很契合我们说的一个笑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而不读万卷书的,很有可能是个送快递的。”
读书,读的是独有的情致、个性的心境,品的是人生悲欢、世事沧桑。阅读别人的世界,听从内心的召唤,烛照自己的灵魂。通过阅读,可以看见人间的善与恶,懂得在光明里前行不留阴影,在黑暗里摸索点亮心灯。通过阅读,听从内心的召唤,可以化解无端的忧郁,享受释怀的欢愉,升华自己的灵魂。忙碌的一天后阅读来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