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害死猫(curiosity killed the cat),一句并不陌生的西方谚语。一直以来都在告诫着我们:尽管猫有九条命,但往往使它们失去最后一条生命的,就是过剩的好奇心。
但名言警句,俗语格言之间相互矛盾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东方,在地球的另一边,同样如此。关于好奇心的格言警句,除了「好奇心害死猫」,也不乏许多小学生们再熟悉不过的名人名言——
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玛丽·居里说:“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
爱因斯坦对好奇心这一特质似乎情有独钟,多次表示:“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好奇心是科学工作者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其眼睛就是迷糊不清的。”
但即使好奇心在人类的学习和进步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如此强大的积极的作用,就算真的就如穆勒说的那样,没有了青春的朝气和前进不已的好奇心,人生就没有了意义,也不敌「好奇心害死猫」带来的恐惧和阴影,毕竟和好奇心相比,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
但为什么同样都是好奇心,却会出现如此极端的态度和观点?我想除了与好奇心的限度有关,更重要的是好奇的对象以及你好奇里所带着的意图。
“对坏事的好奇心是一种可诅咒的毛病,是从一切不洁的接触中产生的。”缪塞如是说。
虽然上帝冒着极大的风险,给足了我们自由。但是作为人类,和动物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懂得敬畏。敬畏,不仅是对自然万物的敬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如果没有了敬畏,再勇敢的无畏,只世人眼中不过是无知和不自知。所以,当你对不值得你去好奇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请努力唤醒自己的敬畏之心。否则这样的好奇不仅仅会害死猫,害死你自己,更会连累你身边的人。
真正的好奇心,是带着善意的。没有窥探,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更不是为了消磨时间和储备饭后的谈资,而是为了了解除了自己之外的世界和日常,在善意的好奇中,可以看到,我们每天的日常,都是一个连续发生的奇迹。
于是,因为这样善意和带着乐趣的好奇,才有了自然科学的诞生,才有了名人名言里对好奇心的赞许和重视。他们好奇的对象是世界,他们想要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而不仅仅只是满足自己,了解世界的同时,也能得到世界关于自我的反馈,因此,两者是自然而然的,并不矛盾的存在。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想要更好的了解自己,那就先去了解世界。用善意的好奇,和透亮的目光。
真正的好奇,自带善意,不会害死猫,也不是用来害死猫的,而是为了让你了解世界,并找到更美好的,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