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户外运动熏脸营连载小说
OD0011 看完《喜马拉雅天梯》之后

OD0011 看完《喜马拉雅天梯》之后

作者: 尾田粉丝汤 | 来源:发表于2015-10-28 20:05 被阅读38次
含氧量

看完《喜马拉雅天梯》,从大本营往上的各营地,经常看到伴随出现的含氧量。含氧量从大本营的“海平面50%”一路递减,到8843米的峰顶时只有“海平面20%”了。

营地

一、含氧量是什么鬼?为什么这里要特么这么大量的篇幅来表现。

1、无论大气压力如何变化,氧气在大气中的含量中保持在20.93%的水平上,也就是氧分压总是气压的0.2093倍。

2、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较低的大气压同样导致较低的PO2(大气氧分压),这会导致肺部的气体交换变得困难,氧气向组织扩散的速度降低,从而导致细胞缺氧。在海拔1500以内的环境,人体的不良反应并不明显。

所以,电影里面的“含氧量40%”其实就是氧分压是海平面氧分压的40%。但是电影表现出来是有歧义的——因为可以从氧气占大气的含量比例来看,但这个比例是不变的,都是20.93%。估计是考虑到这是走进院线的大众电影,为了减轻大众的理解难度,才使用了“含氧量”。

二、为什么他们的嘴唇那么干燥?

1、由于高原的寒冷环境导致其绝对湿度特别低。即使空气中的水分已经饱和(达到100%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含水量也是很低的,从而空气中的水汽压非常低,皮肤和空气之间的湿度差会促使皮肤上的水蒸气加速蒸发,并很快导致脱水。

2、氧分压的下降引起心肺功能的适应性反应,呼吸频率和心跳都随之增加,通过呼吸系统带走的水分也进而增加,进一步导致脱水。

3、由于氧分压下降导致的体能和运动能力(每走一步就要休息一下下),登山者无法像在平原地带一样携带大量水或者煮水设备(会重到背不动),导致补水也不充分。

综上1、2、3导致嘴唇干裂,而这也是身体缺水的标志。

三、为什么他们要包裹的那么严实?

包裹

1、高海拔地区光线到达地面时需要穿过的大气压比较薄,这是大气吸收的光线尤其是紫外线就相对较少;

2、高海拔地区空气中含水量少(将上二),随意吸收和反射的光线也少,所以会增加高原环境的辐射强度;

3、高原上的积雪可以发射光线,增强辐射(这个就像房间里多一面镜子,显得更亮堂一个道理)。如果登山者不带护目镜,就可能雪盲(紫外线对眼角膜和结膜上皮造成损害引起的炎症),电影里索多也出现过这一幕——而这一幕就有可能是他在山顶拍照时长时间没有带护目镜所致。

相关文章

  • OD0011 看完《喜马拉雅天梯》之后

    看完《喜马拉雅天梯》,从大本营往上的各营地,经常看到伴随出现的含氧量。含氧量从大本营的“海平面50%”一路递减,到...

  • 喜马拉雅天梯

    喜马拉雅天梯上映,上映的影院不多,基本都是只排了一场,于是当我订票的时候座位就已经只剩5个了,我坐在第一排仰视,但...

  • 《喜马拉雅天梯》观后感

    直到今天才看了《喜马拉雅天梯》。纪录片电影,平铺直叙,每个人每一步每一帧都是真实的。没有宏大的背景音乐,但是...

  • 看完之后

    看了一部不足1小时的电影,也可以说是一个故事,看完后心里有些感触。尤其是其中一个让我影响深刻的片段,当男女主一起吃...

  • 看韩剧《喜马拉雅》,我看到了什么?

    经老师的推荐,周六看了《喜马拉雅》,老师说,只有一个要求,就是看完写篇影评,坦白讲,既是作业,也算是在看完之后给自...

  • 冈仁波齐

    我曾在2011年在济南“包场”看了《转山》,2015年跑到哈尔滨最偏僻的一家影院看了《喜马拉雅天梯》,201...

  • 看完《茧》之后

    我坐在窗前的瑜伽垫上,看完了这本已经看了很久的小说,世界一片安静。喜欢张悦然的这篇文字,有点灰暗,却让我能分分钟感...

  • 看完《毒液》之后

    说实话,我并不会写影评,所以以下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直观感受。 好朋友等了《毒液》这部电影很久很久,自从知道《毒液》已...

  • 《掌控》看完之后

    《掌控》看完了。因为《掌控》,我有什么改变呢? 1,运动。知道想要减脂就进行慢跑,而不是一味加大运动量...

  • 看完《飘》之后

    傍晚,看完《飘》之后,我憋着一股劲,在南湖跑了一圈,那个叫放松。 读书、跑步,慢慢的正能量。 看着韩城的夜景,我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OD0011 看完《喜马拉雅天梯》之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ax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