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到了这个年纪,大家苦恼最多的除了自我提升及工作,就是与父母间的关系建立了吧。
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我爸妈出生。他们那时候生活很苦,活着不易。游子无论去多远,最终仍旧挂念家乡,归来父慈子孝,守家规,孝父母。九十年代,我出生,自然是吃喝不愁,多大事儿父母都能顶着。父母吃过知识少的亏,再辛苦都将我与姐姐送去学习至大学毕业。
近几年,90后逐渐占据社会主要地位,随之而来的是“家庭关系”问题的社会讨论。诸如“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塑造及未来影响”、“薛定谔的春节”、“每年的催婚逼婚”。当然,我自己身在其中,周遭姐妹众多,这一件件我都感受到过。东边的表姐想嫁到上海被母亲以不孝为由叱骂,北边的表妹因为想脱离父母的掌控而远行不归。
父亲在中国文化的生活中常常是坚韧且大多数时间处于消失状态的,而母亲则不一样,作为母亲的个体,重心全在家人身上,家人即生命。我思来想去,这如今的桩桩件件,不过是母亲安全感在大幅度缺失的状态中吧。《我很好啊,妈》这本书的作者乌云装扮者说的一句话我觉得很在理:当我选择前往更宽广的世界寻找自己,她选择目送、选择出于本能地送给我祝福,心里还有伤——她学会了与我的成长妥协,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也遇到了自己成长的时刻。
《我很好啊,妈》《我很好啊,妈》这本书的内容精选自作者的公众号“乌云装扮者”,主要描绘的是作者出差及旅游全世界的见闻,以及遇到的人,发生的故事。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信件、游记、评论、随笔。而最主要的信件部分,便是作者与母亲的去信——“在母亲的二次成长时刻,我应该用心平气和的信件和她沟通(而不是更短的文本),隐藏那些难过的事,分享喜悦和进步。”
这个世界还是很好玩的
因为杂志社的缘故,作者经常国内外四处跑,因而见识相对更广泛。柏林、巴黎、东京、马德里……很多个国家都留下了自己的故事。其实去了什么地方并不见得是多么了不得的事情,我们毕生所追逐的,不过是许许多多个瞬间。这个瞬间不仅关乎地点,更多的是那些经历、所对应的故事,以及身边的人一起打造的。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干邑葡萄酒。法国的干邑酒业通常世代沿袭,其文化韵味浓厚,且酿造过程精准复杂。酿酒的房子通常表面漆黑,是由于酒在被酿造的过程中会不断挥发,结合空气中的湿气,在墙上行成一层黑色的霉。年份越多,黑色越深重。而这被挥发掉的酒,被当地人成为“天使的分享”。酒窖通常管理严格,但唯一不做要求的是酒窖内存在的蜘蛛,原因是蜘蛛网可以帮助人们监测酒窖里的一些生物指标。通常这些蜘蛛网大多都乱糟糟且没有规则,当地人是这么解释的:“我想可能是蜘蛛喝醉了……”
你看,这个世界充满着未知,包括那些未被发掘的,以及你曾经从未涉猎的区域。而恰恰是这些内容,总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惊喜。将未知变成已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过程,诸如一些传说故事,诸如一些朋友。你总能在某个时间点多知道一点,多了解一点,亦或者说,多认识自己一点。
当你越往外走,越是能发现更多的可能,也越能知道自己的局限之处。那些业已存在却难以被承认的部分,通过这个好玩的世界,逐渐被认知、被优化,最终成为完整的你。
认真对待自己,山水都是好风光
很少有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作者就是这少数人之一。因为对外部世界感兴趣,从中学开始投稿、用稿费换书,之后也一直朝着要做专题编辑这个方向走着。其实和大多数人一样,也会在不确定的时期焦虑,但总会在某个时刻做一些“对的事情”,比如作者刚进大学,进入校刊时申请专题编辑却因为设计还不错,被担任美工编辑,但大二那年用了些方式从人人网豆瓣上拉拢了几个人,一起办了线上杂志,如愿以偿成为了专题编辑。最终也因为这些在某个时刻所做的朝着喜欢方向的努力,塑造了今天的自己。
其实热爱这件事情,最难。我在大三的时候曾经问过处于迷茫期的大四学长:你喜欢什么呢?学长回我:没有。我当时很诧异,人怎么会没有喜欢的东西呢?我记得那时我还义正言辞的教育他,你总会有喜欢的东西,你找到它,然后你就知道要做什么。后来当我大四毕业,工作里走一遭后,突然发现,其实自己也没什么特别喜欢的东西。所谓喜欢,不过是那些经不起现实的击打而被埋在心底最不透光的地方的东西。最终我没能打败现实。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都是我的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犹豫,都源自于胆怯,亦或者说,对现有自己的自卑,却又不作为。说实话,这种时候挺难的,身边的噪声很多,来自已有稳定事业的朋友、创业期热情洋溢的同学,以及期盼着你能稳定下来、最好还离家近的爸妈。文中有一段对白说道:“人活一世,是要对得住家人,对得住社会,但只有很少很少的人,在考虑是不是对得住自己——对不对得住自己的天赋、身体和本性”。
虽然无关对错,但至少每个人对待自己的成长时,如果多一份执着,多一份热爱,是不是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毕竟你知道的,有人走向山,有人走向水。山水都是好风光。
一边逃离,一边成长
龙应台的目送里有句话我印象深刻: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们的成长,都是在逃离原生家庭的过程里逐渐展开的。
从初中到高中,我没有离开过我的那个小县城,甚至到了大学,由于各种原因也留在了同一个省,路程不过一百公里。大学毕业,我毅然决然要去北上广,父母一开始是不同意的,我写了无数条长长的微信控诉他们对我的掌控欲过强,以及我未来不会抛下他们之类的言语,最终大闹一场,哭了两天,这才勉强松口。毕业后先去了深圳,然后因为不符合预期离职,偷偷回长沙在表姐家里住了两天,后来觉得因为各种事情和父母僵持,总得回家见见面,回家呆了几天,又因为受不了催促,跑到广州姐姐家里住了一个多月。在毕业至今的漫长时间里,我总以不要家里一分钱、不主动联系,作为和父母的无声对抗。最终熬不过没有工作的压力,在春节之前跑到上海找了份工作。父母也因为我这份倔劲儿,逐渐让步,从“不可以”,到“那你好好工作,照顾好自己”。
原本春节不打算回家,最终想想,还是回了。年后回上海那天和妈妈吵了一架,因为赌气,我跑到隔壁在冷风里吹了将近一小时。后来我掐着点去问爸爸送不送我,我爸让我和我妈道歉。我没理他,扭头就走。出门的时候看到我妈在房间帮我准备路上吃的零食水果,想想又觉得有些心酸,临走前回房间低着头说了句:“妈,我走了”,说了两遍。我妈大声应了句“好”。
我可能的确像我爸妈说的,比较自私,总想着自己。我不断想往外冲,多看一点这个世界,不断想挣脱束缚想要逃离。虽然我知道,这过程中爸妈会伤心,但总要有人妥协——而我不希望妥协的人是我。也许正是这种拉锯战,让我们一点点,从争锋相对,开始和解。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做的最不好的,就是作为成年人,在父母的二次成长期中,没能尽一个女儿应尽的责任——心平气和的沟通,多一些关心,少一些戾气。
和《我很好啊,妈》这本书的相遇很偶然,生日期间逛书店时无意看到的。那时候在想,这是怎样的一种方式,来和父母沟通呢?翻了翻正文,越看越觉得触动,便当做生日礼物买下来送给了自己,里面还夹了一张“HAPPY BIRTHDAY”贺卡。突然觉得很庆幸,能够窥探到这个世界这么多不同的故事,也突然间明白了很多道理,原来我们在成长的时候,有人在被成长。那些我们不愿意翻山越岭走过去的路,如果他们要过来,经过的也是同样远的距离。
或许,我应该将自己的故事多分享给他们——我远在家乡期盼着我们消息的父母。如果不想打电话,那就写封信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