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图像世界
上次看了一篇论文,是讲述现在的图像世界是如何通过资本操作对人们日常的审美判断造成影响。并把这种影响全部归因为为资本生产方式的运作,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不断膨胀。
首先说我的观点,我认同他的结论,但不认同他们进行论证的节奏。事实上只要你希望从我们生活中寻找弊病,都可以把症结所在归因于此。因为我们所遭受到的异化,只能是从A→a,而不是B→a。
所以当我们要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时,应该尽量避免直接从A→a的论证,因为这是废话。关键点在于“→”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会导致这种变化。那么回到图像的问题上面,为什么会我们需要图像?因为我们要通过图像传递信息。那么问题就在于传递信息的内容上面,这种信息是否足够满足我们的审美情趣,是否能够推进我们的创造力。
上次在群里跟朋友唠嗑时,说起了这个话题。我当时说的是,当人们具备了反思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是否就意味着他能够在社会中较快的把握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朋友认为单纯的语言理解能力并不能完全概括人的信息传递行为。比如还有图像、音乐、影视等等,虽然他当时把这些传递行为的方式归结为了某种艺术活动,但不可否认,这给我展开了更多思路。在孙正聿的《哲学通论》之中,提到了我们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人们通过这些方式形成对世界规律的认知,并形成了与此相对应的世界图景,我们在对世界图景构建的过程中,也在通过这种世界图景对我们的世界进行实践改造,以达到我们希望世界呈现的样子。这整套过程我们可以把当做通过语言文字表述的对当前我们所把握世界规律的总的理解。
二
图像
那么回到图像问题上面,图像是什么呢?
图像是像素的组合,是对经验着的事物的元素的组合运用各种手段方式,记录在可观测平台的一种信息传递的形式。如果需要简洁的概括那就是一种信息传递途径。这种途径首先是通过自为事物,或者说是,海德格尔的“此在”,传递自身意志的一种企图。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图像目的是为了传递某种具有企图的信息,那么这种企图到底是源自于“此在”还是外界的其他压力施加于此。
如果我们肯定“此在”的自我意识,那么这种自我意识的助力点可以发展到何种程度?如果这种助力点与外界存在发生矛盾,那么自我意识的主体能够用何种解释说服自己坚持或者放弃,如果我们没有划清楚人们对自己坚持的界限,那么自我意志似乎也只是诗人们美好的祝愿。如果我们的产生语言信息的意志会受到干扰,并且这种干扰并非是长期形成的,有时候只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突发状况下的信息传递。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对自己的选择下定义,或者说如何判断这种选择是符合我本身意志的呢?
三
消解蒸发
这个时候,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对于理念的消解。当你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第一个想法不是比较,而是消解他的语义。把他所指代的背后的意义观测出来,这种观测有助于补充我们自己的意志,可以把他作为一种扩展。不过当我们讨论到消解的时候,又需要说明一个问题。
做学术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解理论对吗?
是通过各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并发展他们形成更加符合人类自身所需要的规律性,但是这种规律性用一句话概括而不是从整个具有逻辑框架体系的角度去查看,就容易产生误解。所以重点在于如何符合历史规律的有批次的对理论进行集中讨论发布。并通过一次一次的更新,防止完整的理论被部分未知全貌的群众把握住成为另一种表象性质的借口。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着追求真善美的渴望,但是关键在于我们对于真善美的判定,也就是对我们而言到底什么是真善美。
存在主义肯定了每个人精神的价值,并且这种主义也通常在文学领域中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文学艺术家巧妙地运用了语言文字符号,把他们深邃的感情以及极具时代性的洞察感知,熨烫在了作品之中。强烈的人文意志让存在主义也是备受民哲偏爱的讨论话题。
从直观表象上看,在一个非“极权”社会下生活的人们都有成为存在主义者的心理准备。对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放在自己的作品或者日常交流语境中,也许会增添话语中的思辨内涵,但又因为是在日常语境中的措辞,导致了对其原本的理解发生偏差。
四
理解与认知
我们对于图像世界的认知能力,会因为我们自身的审美能力发生不同程度的理解。但是这种理解也并非是由图像而造成的,是通过我们媒介平台的呈现规律。
首先我们先说理解,人们只会理解自己所理解的事物。在此基础上的各种变化人们会用各种学术性的名词来给自己的逃避行为当借口。当然了过度理解或者说,过度的解释也会像叔本华所批判的理性主义者那样,沉浸在自以为是的理性世界里夸夸其谈,然而没有多少实质性的预言作用。
接下来就是媒介平台所呈现的规律。因为本科学的是新闻,接触过一些新闻原理,虽然并不一定具有普世性,但是如果总结概括来说,新闻存在本身就带有一种集体的意志。也就是说新闻也就是理解的理解。传递出来的信息也具有一种寻求理解的渴望。同样,包括现在新媒体平台中,当我们想要制造某个现象时只需要重复模式,就可以吸引到受众。在传播中,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则是人们基于自身日常生活的理解进行内容创作。一则是为了制造某种感官刺激,而把一些脑瘫玩意拿出来反复表演。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就会自发消解这些表演中的脑瘫性质,而从猎奇变成了上头。最后发现小丑竟然是从一开始认真批判的自己。
五
存在
当然了图像传播的途径不止这些,还有很多。不过今天就到这里为止啦。
我们对表面世界有着很多想要投诉的冲动,虽然投诉无门。毕竟我们自身也是某种表象的存在,只不过因为我们了解自己的历史而使得这种表象存在对我们自身来说可能更偏向于某种内涵气质。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清楚自己到底要在这个世界中寻找什么创造什么不是吗?毕竟你对别人而言也只是某种存在着的表象而已,可能比水杯多了一个自定义的功能,还带自我修复完善。
在进行一系列创造性的活动,或者感受创造性的活动时,提高自身的审美判断,肯定自己的价值观念,其他人的话当然要听,不过最重要的是你要了解你自己,并且能够让自己的了解站得住脚跟,从而实现自己对世界的创作。
毕竟按照萨特的理论“本质先于存在”的是物,只有人才能够“存在先于本质”。我们要看清理论的表征,看到这些闪烁的人文主义光辉。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捍卫自己的意志,而不是盲目的冲撞或者服从大众娱乐的风潮。图像可以是你的工具、可以是你的延伸、可以是你所经历的一切的集合。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到底是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