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匆匆,转眼来上海已是一年有余的光景了,虽然内心还是存在徘徊在城市边缘的感觉,但对上海,已经不再持排斥的态度,对上海人,也不再反感了。
最早对上海人的认识来源于儿时常挂嘴边的一段戏谑的童谣:“上海鸭子呱呱叫,上火车不要票,来到新疆没人要”,那时邻居中来自上海的家庭挺多,他们中应该大多都是上海知青,当年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锻炼、再教育”的号召以及一首“我们新疆好地方”的指引由繁华的大上海奔赴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新疆,他们是新生力的代表,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体现,更是说起话来嗓门颇大的“呱呱”一族;好在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后来都凭着勤奋和吃苦耐劳在新疆扎下根来,成了地地道道的屯垦戍边的“新疆人”。
初至上海的时候对上海人的印象并不怎么好,似乎老年人除了他们的年龄在与日俱增外,他们的思想似乎还一直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光景:行事教条、自以为是、地方霸气、对城乡差异表现的敏感、斤斤计较、崇洋媚外......等等等等,可谓不一而足,让你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去形容他们,最后只能以“市侩小人”作结。
时间久了才发现,上海人其实也自有他们的可爱之处:
比如,他们遇事很喜欢耐着性子给你讲道理,讲不通了他们会找旁边人来帮忙分析理论,旁边人也道不出个所以然的话他们会去找居委会、找街道办、找派出所、甚至找政府,索性一杆子捅到黑得了,他们只要一个或对或错的结果;
比如,买蔬菜、买水果他们要让商贩把称量精确到两,把价钱精确到分,再按照四舍五入算法,该你一毛的他/她一分不欠,你不要他/她也要硬塞给你;如果他/她感觉你在称上做了手脚,他/她会毫不客气当你面去“公正”称上证明给你看,并把工商管理人员带到你面前,让你乖乖接受“假一罚十”的惩罚,下一次他/她雷打不动还是来你这儿买东买西,让你又恨又爱;
比如,不管他们收入是高是低,只要他们喜欢你,接受你,愿意与你交往,就会非常隆重地邀你去他们家里做客;或者他们提出请你吃饭,所选用餐地点也绝对是精选出来的;逢年过节他们送来礼物,也都是极特别极精致也极让你喜欢的,换句话说,他们追求的是“有档次、有品味”的生活,他们对朋友,也是以“品质”而论的,所以,如果上海人把你当朋友,他们给予你的必是最好的,你回馈,自然也要精心;
比如,无论东西价格如何,款式如何,只要是品牌,只要他们需要,他们都会在所不惜地“奢侈”几把。对物质品牌的追求似乎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和传统,大到私车、家具、电器,小到包包、手表、服装,再小到一把水果刀、一枚发卡,都必须“来之有名”,这种品牌意识基本上已细化至上海人由老至少的生活点滴中,对于我们外来人来说,专门去学恐怕都学不来,这就像一种习惯或思维的定势,是骨子里、血液里的东西;
比如,他们无论收入高低,都很会精打细算地过日子,手里的每一分钱都能发挥到极致。他们若在家中请吃饭,一般情况下饭不会做多,菜也不会做多,你恐怕只吃到七分饱饭菜就基本全扫光了,但在他们看来,七分饱是健康的底线,能保证你吃到七分饱,他们就很欣慰很自豪了,这是他们的待客礼数,不是要亏待你;所以去上海人家里做客,如果对方要留饭,你一定要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别空着肚子就去了,否则,结果会让你很失望;正因为上海人在一日三餐中的精打细算,所以走在上海的任一条街上,都很少能见到胖子或体格超重的;
比如,上海人在逼仄的住宿环境下对空间的认识和把握。就算我很短视吧!但我确实是到上海后才看到“挑高”格局的房屋构造的:在房屋层高允许的情况下把有限的空间隔成“两层半”,一个四十多平米的一居室通过“挑高”,就能规划成八、九十平的两房一厅!但如果层高不是很宽松的话,这样的格局难免让人感觉压抑。不过,“挑高”格局确实解决了上海很多家庭很多人的“住宿难”的问题倒是不假。
这样看来,上海人终究还是很可爱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