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散文
doing→being:一平方米的静心

doing→being:一平方米的静心

作者: 恒之馨空间 | 来源:发表于2024-01-22 20:16 被阅读0次

    这本书《一平方米的静心》告诉我们,只要你有一平方米的空间,你就可以开始你的静心之旅,而且静心从来就不是超过一平方米之外的事情。

    卡巴金大师说正念最重要的贡献,是在于让我们把自己从一个“doing”的状态,变成一个“being”的状态。什么叫“doing”的状态?这有什么区别?

    就是“doing”的状态是我们做事,我们和做事之间是分离的。而“being”的状态,就是我们和做事的动作之间是合一的,所以让一个人把身心分离的状态变成身心合一的状态。

    他现场给每个人发了一颗葡萄干,然后让大家拿起这个葡萄干以后,不要着急就塞到嘴里吃,而是先看一看它,仔细地看看这个葡萄干,饱满吗?上面有什么样的褶皱?看清楚,捏一捏,感受一下这个葡萄干的弹性。

    然后闻一闻,从来没有闻过葡萄干,闻一下有什么味道。然后放在耳朵边听一下,捏那个葡萄干,感受它的声音。然后放在嘴边触一触,感受一下。然后放在嘴里边,用舌头搅拌它,先不要着急咬,跟它玩一会儿。

    然后这时候开始咬第一口,咬第一口以后就感受那个葡萄干所流出的汁水在嘴里边蔓延的感觉,然后第二下、第三下、第四下,每一下都念念分明。

    那真的是你吃过的最甜的一颗葡萄干。现场大量会员都说,从来没有吃过这么甜的葡萄干。我们平常吃葡萄干,都是抓一把塞到嘴里嚼,一边嚼一边说话,“鲜能知味者”。就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一个东西的味道是什么样的,而我们通过一颗葡萄干,就能够感受到正念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

    作者说,如果你在职场当中感受到压力很大的时候,你应该去寻找一些“小确幸”,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就是小确幸。

    什么样的小确幸?比如说喝一杯茶。在会议间隙的时候,我们有很多人习惯性地打开手机查微信。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好不容易有了一个起身去休息一下的机会,大量的人会赶紧看手机,赶紧看最近有什么消息。这时候你发现你根本没有回到“being”的状态,你是在不断地“doing”。

    那么怎么样能够让自己稍微幸福一点点?你去泡一杯茶,然后感受撕开那个茶叶袋的感觉,把它拿出来,透过阳光看一看,泡在里边。然后拿这个杯子的时候,去体会一下这个杯子的温度,体会一下这个杯子的温度。

    当你能够把自己的专注度放在这个感觉上的时候,一种幸福感会油然而生。这就是身心合一,周围的一切变得都没有那么重要,你跟这杯茶和谐地相处了片刻。然后放在嘴里喝,感受到那个温度,舌尖有点微烫,喝下去有什么的感觉?有没有回甘?气息上有什么变化?身上有没有微微地发汗?这才是认真地去喝一杯茶。

    所以《一平方米的静心》就是一种轻量级的正念练习,然后让我们成为一个快乐的上班族。轻量级的,就是它不需要像在寺庙里边一样,每天拿出大量的时间打坐。只要有一平方米的空间,你都能够把自己带入一个“being”的状态,让自己身心合一地去体会一下自身的存在。

    这本书的核心是告诉我们,你的生活需要八大支柱。哪八大支柱呢?分别是均衡、专注、慈悲、弹性、沟通与连接、正直、意义,还有开放的觉察。

    八大支柱与八大问题

    这八个词听起来都挺好的,但是记不住,也不知道我们现在最缺到底是哪根支柱。问大家一组问题,当你回答完这组问题之后,你就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哪一根支柱。

    首先,如果你发现生活已经和工作混在一起,好像没有下班这回事,有没有?下班也依然满脑子都是工作的事,也觉得压力很大。如果是的话,你需要的是均衡,balance。

    如果你发现做A任务的时候,老想着B事情或者C事件或者D朋友或者E餐厅,就是你在做一个事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后边的事或者前面的事,这时候你需要的是专注。

    如果你发现自己其实非常讨厌某些同事,甚至让自己没格调地暗暗憎恨他们,如果有的话,你需要的是慈悲。

    如果你发现自己特别坚守立场,很难为别人做出一丝一毫的妥协,那么这时候你需要的可能是弹性。

    你感觉到别人似乎都非常遥远,所有的人跟你都是公事公办,好像少了点什么?如果是的话,你需要的是沟通与连接。

    如果你经常不确定某些事情是该做还是不该做,摇摆于道德、法律、伦理和利益之间?如果有这样的状态的话,你需要的是正直。

    如果你对工作的无力感觉得越来越强,对自我对未来所面临的困难都充满了疑惑?如果是的话,你需要的是意义。

    如果你觉得日复一日都一样,太阳底下没啥新鲜事,工作只是混口饭吃,在很麻木地生活,这时候你需要的是开放的觉察。

    八根支柱是怎么建立的?

    第一支柱叫均衡

    均衡是把你从你是谁以及你的工作当中区分出来的能力。就是当我们被工作整个带走了,我们不知道谁是做主的那个人了,禅宗讲的“主人翁何在”,我们开始混乱了的时候,我们每天只看到眼前发生的那些事,我们似乎被那些正在做的事情所定义的时候,你需要的就是一种均衡的能力。

    当面临特别大压力的时候,我们大脑当中的杏仁核就会起作用。它会分泌神经递质,告诉我们打或者逃,打就是我跟他搏斗,我跟他争执,我跟他拼命。逃就是我认了,我躲开,我吃亏还不行吗?打或者逃,无论这两种状况哪一个发生了作用,你的杏仁核都会变得非常活跃。这时候你会发现你离均衡就越来越远了。

    正念,就如刚说的喝着一杯茶,去感受它的温度,体会它,能够对这个事有什么帮助呢?作者说正念并不改变事情,但是会改变关系。就是会改变我们和这个事情之间的关系。

    同样是在做一个你认为很无聊的PPT,如果你没有正念的时候,你会觉得好烦,你被那个烦彻底笼罩了。这时候做主的人不是你,而是那个觉得很烦的情绪。

    但如果你能够保持正念,去认真地答每一个字,去看那个图,这时候你会发现你和这件事情的关系发生了改变,这成为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你在觉知你在做些什么,这就是正念所带来的变化。

    有着正知正见,在正念当中去做事的人,效率会更高。

    谷歌都引入了正念的疗法,他们有一个活动叫作“search inside yourself”,谷歌不是search,整天在搜索,而是在你体内进行搜索,这样的整个公司内部的员工福利。

    然后他们请了卡巴金他们去做这样的辅导,辅导的结果长期跟踪下来的效果,会发现经常每天拿出半个小时参与静坐的这些人,他们的大脑兴奋程度,要比那些整天忙于工作的人要高很多。

    因为谷歌是一家非常讲究科学的公司,他们有长期的数据记录来证明正念的辅导对于我们达成均衡是有帮助的。

    第一个方法,比如说在你觉得很忙很乱不均衡的时候,你尝试着聆听周遭的声音。静下来,聆听一下,然后感受一下自己的反应。这就很容易把你带入到正念的过程当中来。

    第二个方法,在会议前,你知道会议经常是战场,在会议上有时候会争执,会有很多情绪,在会议前你看一下参加会议的人,然后把祝福给他们,希望他们今天过得快乐,希望他们能够开心。当你能够有这种给予祝福的过程,你的正念就到来了。还包括空档的时候不要看手机,而是去泡个茶或者泡咖啡。

    还有一个叫作小小的慈爱行动,你每天拿出一点时间来做上一件两件,都会让你感受到均衡,很开心。帮人摁着电梯然后给人开门等等,对别人真诚地说谢谢,或者认真地倾听一个喜欢唠叨的人跟你唠叨。

    什么时候人最容易失去均衡呢?

    就是负面情绪起来的时候,贪、嗔、痴、慢、疑、惧这些具有毒性的负面情绪一旦升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前面这些修炼通通都没用。

    那应该怎么办呢?这里边有一个方法叫作“RAIN”,就是下雨的那个“RAIN”。

    第一步是R,识别。

    就是我们首先识别这个情绪,说我此刻生气了,我此刻愤怒了,我此刻觉得被羞辱了,你看,这是识别。如果我们不去做这个识别的过程,情绪不会自己停下来的。它会带动你去做大量的反应,你可能会拍桌子,你也羞辱他,然后给他吵成一团,最后你会发现事都没法谈了,因为大家都被激怒了。

    第二步叫作acceptance,接受。

    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你越是抵触,越是说我怎么这么丢脸,我为什么修炼的不到位,你看我又这样了,你越是这样自责和排斥那个情绪的时候,你会出现更多附加的别的情绪。

    第三步叫探究,investigation。

    我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会发现,一旦我们去问自己为什么会生气,为什么会伤心,为什么会难过的时候,下一个答案往往就是,要么我有了分别心,要么是我的傲慢心又升起来了当你觉得自己很骄傲的时候,你就特别容易感受到自己被低估,感受到自己被冷落,感受到自己没有被适当地尊重,你就更容易生气。所以当你能够探究一下的话,你会发现好像没有那么生气了。

    最后一步叫作non-identification—非认同。

    这一步就代表着我可以不是这样的人,我可以不被它带走。如果一个人是认同的状态的话,他会觉得,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就是这么爱生气,我没办法,你看这叫认同。

    非认同是我可以不是,我可以自由,我可以不被情绪带走,我是做主的人,我来照顾这个情绪。家里来了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但是我要好好地照顾他,这才是一个好的待客之道。

    这时候你会发现,那个情绪会慢慢地消散,因为你探究了它,你关照了它。用这四步的方法,能够让我们在负面情绪升起来的时候,快速回归到均衡的状态。

    第二个支柱叫作专注

    就是集中精神的能力,就是你能不能够在生活中集中精神。不集中精神的时候,通常都是这么几件事。

    第一个是惩罚式的后悔。

    那天表现太糟糕了。让你玩味一个礼拜,甚至有的人是一生都会为了当年做过的一个错误的决定痛苦。

    第二个是对未来不必要的忧虑。

    孩子才上幼儿园,就开始考虑他中学的学区房到底应该在哪儿买。到时候谁知道怎么上学校都不一定,但是很多父母就早早地开始做打算。

    第三个就是一些上瘾的倾向。

    过去、未来以及不自主的上瘾倾向,会使得我们失去专注力。

    拥有专注力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专注力是一门让人把那些像是狂风暴雨散乱的注意力的能量加以集中的艺术,它可以把这些混乱都收复起来。

    这并不是说,我们永远不要想到过去或未来,而是指我们没必要受制于焦虑的推测以及自我毁灭的思考形态,我们不需将可能性延长到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应该在今天,在当下就应该抓住它。

    就是如果你真的对未来有担心、有焦虑,最有效的应对方式也不是反复的思量,而是认真地做好当下能够做好的事情,这才是专注的方法。

    那么好多人在眼下的生活当中,觉得很无聊。无聊是因为什么?恰恰是因为不够专注。有人说是因为无聊,所以我才不专注。错了,是因为你不专注,所以才变得无聊。要在专注的过程当中去寻找美好。

    在解决拖延症的时候有一个方法,叫作“单点式的专注力”。有一个艺术家,他来找这个作者诉苦,说我实在什么都干不了。为什么?因为要干的事实在是太多了。

    你到他家一看,家里边乱糟糟的,然后答应了别人很多做的艺术品的东西,也都没时间做。想去进修,也懒得学习。因为觉得每件事反正都做不完,全都向我压迫过来。

    而且你发现当你的拖延症严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事情会不断地累积,事情会带来更多的事情,好多人会陷入这样混乱的生活当中出不来。

    后来这个作者给他的建议,就是你试试看“单点式的专注力”。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身边这么多要做的事情上,就做一件事。给自己要求低一点,就做一件事。

    当我们的自尊水平提高的时候,我们的自律性也会提高。同样,自律性提高,又会带来自尊水平相应的提高,这时候你的人生就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但如果反过来,自尊水平降低,自律水平降低,自律水平降低,自尊水平降低,你的生活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

    所以仅仅是从单点式专注这一件事上切入,你都可以很快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就这么有意思。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学会专注地打电话。我们见过很多电影上演的镜头,就是这边夹着电话这边打字,然后这边说话好乱,这种生活会让你觉得很乱。

    所以这个作者建议,在你每次接起电话之前,深呼吸,让自己回到电话这儿。然后接电话之前,祝福电话那端的人,说无论他是谁,给他带来一个好心情。接下来说,喂,你好。

    对方说,先生贷款考虑吗?他也不容易,他也在做他的工作,也是压力很大的,所以就算你说不要,你也可以客气一点,说谢谢,不需要。挂掉、拉入黑名单都可以,但不用把情绪宣泄出去。

    特别喜欢一个工具,特别简单,你不需要任何东西,叫作“感觉你的双手”。我们用这双手做很多的事情,但是当你能够感觉我们的双手的时候,你才能够回归到正念。

    不是说感觉它存在就好了,而是体会一下手现在的状态,感受到它一突一突地跳,捏一下,感受皮肤的弹性,血管,神经的传导,知道自己的手现在有力还是没力,在颤抖还是平静。

    当你能够去体会手上皮肤的感觉,压力,血管突突跳的感觉的时候,正念就立刻回归。所以回归正念,有时候不需要特别复杂,就有一双手就好。感知你双手的感觉、位置,就能够帮我们去提高专注。

    还有就是关注无聊的片刻。关注一下为什么无聊,用“RAIN”的方法,去识别它为什么会这样,然后提高自己的专注度,让无聊也变得特别美好。

    钱钟书先生说过一段话,特别有意思。说你喝了一杯茶觉得很美好,你洗了一件衣服晾在外头,觉得很美好,你看到今天的春风拂过,杨柳飘飘,觉得很美好,不是因为这些东西让你美好,而是因为你心无挂碍,所以它们才显得那么美好。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专注这个无聊的片刻,你就会从无聊当中找到特别美好的感觉,这叫“偷得浮生半日闲”。

    还有一种叫作“行走静心”。行走静心就是走走路就好了,一平方米的静心嘛,没有太大,你就朝那边走几步,然后再扭头就走。

    但是走路的过程中你要注意,不要一边走路一边胡思乱想,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你的脚板上,去感受你的脚和鞋之间的关系,感受这个力的转换,左脚右脚,重心在左边,重心在右边,你会发现你走得跟以往完全不一样。

    而且走这么几步路下来,你的心立刻就静,这就是行走静心。

    行禅,这个过程当中,一定把注意力是要放在你的身体上,放在你的觉知上,放在你脚板的体会之上,拿脚抓抓地。你现在都可以做,拿脚抓抓地,感受一下自己的脚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和鞋子之间的配合,这些东西都能够立刻把你带回到专注的支柱上。

    所以学会专注,集中注意力在当下要处理的事情,这是第二根支柱。

    第三个支柱叫慈悲

    慈悲的定义是,从不完美和错误中重新开始的能力。

    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特别多的烦恼,在职场当中要想获得快乐,你得知道什么是阻断职场快乐的最重要的障碍。

    最重要的障碍就是严厉和负面的评断。就是我们特别喜欢给别人下定义,说这个家伙是老板的人,这个家伙是靠着溜须拍马上去的,那个人就是一个是非精。你给其他人下了特别多的定义,而且往往是严厉的负面定义。为什么呢?就是人们给别人下错误的严厉定义,会让自己的内心觉得好像放松一点。

    这里边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不是这本书里的,是另外一本书里面讲到的。说给人们看一张老太太淋成落汤鸡的照片,这是一个中性的照片。

    如果你告诉他说,这个老太太是一个穷人,在路边卖东西,然后被溅起来的水花淋成了这个样子。然后去观测看照片的人脸上的表情,你会发现大部分的脸型是沉重的,是觉得真不容易。

    如果你告诉他这是个有钱的老太太,然后今天出门被外头刮过来的一阵水浇成了这样,你会发现人们的脸上就露出了微笑,觉得好玩有趣。

    所以你就知道为什么在这个社会上,当一个名人,当一个地位很高的人,是一个压力很大的事。因为你犯了错,公众会觉得非常愉快。把你的不痛快讲出来,让我痛快痛快,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在职场当中,如果对别人有着严厉和负面的评断,阻碍的不是别人的快乐,而是我们自己的快乐。而且这种评判会交互,你这样评判别人,别人也会这样轻易地评判你。

    在一个公司里边,他们就把员工列成两排,然后早上起来会说这么一段话,两排员工一块儿念:这个人跟我一样人生波折重重,就跟我一样,他们懊悔自己所犯的错误,就跟我一样,他们想要快乐。不要轻易地评判任何人,因为你没有经历过跟他们一样的人生。你们不一样,所以你不能够轻易评判别人。

    所以当我们能够知道,这个人跟我一样,他也在努力地追求快乐,他也希望过得更愉快的时候,这时候你可以送他一个礼物,希望他喜乐开心。当你能够把这份心给那些让你不喜欢的人的时候,你自己会变得开心。所以你要知道,做错事的人也同样希望获得快乐。这就是慈悲心的发端。

    那么愤怒会让我们关闭我们的心门,佛教有一句话,叫“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就是一旦你的嗔心发起来,嗔心能烧功德林,你做了特别多的功德也没用,一个嗔心起来全给它烧掉。

    所以当你生气的时候,你会发现全世界的门都向你关闭起来,所有的人看起来都是那么讨厌。但是慈悲是另一个选择,当你能够选择慈悲,当你能够选择知道对方也在努力地想获得快乐,对方跟我一样也会犯错,甚至对方做了错事以后,其实内心也会纠结、也会懊悔的时候,你就多了很多种选择,所谓的第三选择你就能够找得到。

    最后一条就是说我们对自己要宽容。宽容不仅仅是对别人的,有大量的人对自己最苛刻,总是在不断地自责。这跟我们小时候所获得的教育可能是有关系的,但是在这儿要学会对自己要宽容。

    宽容的三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正念,就是如果你不能够回归到正念,不能够进入到being的状态,让自己体会生活中的这种感觉的话,你很难深入地慈悲。

    第二个叫作共通的人性,你要认识到别人跟你一样。

    第三个是仁慈。正念,共通的人性,加仁慈,这三个合起来,我们就能做到用慈悲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第四个支柱叫弹性

    弹性就是从挫折当中复原的复原力。就如反脆弱,当你发生了不确定的事的时候,你能够有很好的反弹能力,能够从不确定当中受益。所以弹性就是将挑战视为成长的契机。如果你在工作中获得了一些挑战,遇到了一些阻碍,你把它视作是自己成长的一个契机,这时候你的弹性就逐渐出现。

    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温柔地对待自己,去寻找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小确幸的那些休息。

    一定要给自己留下有弹性的空间,就是别把自己搞得特别的累,压力重,也不去休息,好像觉得休息就对不起自己的工作一样。往往能够张弛有度的人,工作效果会更好。

    所以当你做错了事,今天表现并不好,或者把一个会议搞砸了,告诉自己一句话,叫作“重新开始就好了”。这句话很重要,前面没做好,重新开始就好了。

    这个作者是一位女士。她有一次在纽约打车,要去参加一个会议,交班的时候出租司机也不愿意拉。然后她打了很多辆车,那司机都不愿意拉她。因为要交班,交班迟到了是有损失的。

    结果有一个好心的司机说行,那我带你去吧,然后就拉着她往城里边走。没想到真的是大堵车,大堵车导致的结果就是,作者也没法按时去开会,这个司机还没法交班。

    这个作者就特别懊悔,坐在后边说,我真是对不起你,我坐地铁就好了,我真不应该叫你拉我,你看害得你还参加不了,还没法按时交班。

    你看,连正念导师都有可能进入到非正念的状态,她在那不断地懊悔。结果那司机说了一句话“take it easy”,你放松点。

    为什么呢?堵车不是你的错。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更妙,说也不是我的错。堵车既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所以重新开始就好了。

    下一次我们打车的时候,这个重新开始就好了,今天就这样,不用去追究这个责任。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温柔地对待自己,学会说这也不是我的错,这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弹性会更好。

    更大的挑战是在人生低潮时所表现出来的耐心,是更具备弹性的能力的。所以我们越是在痛苦、压力大的时候,越要提醒自己,我能不能够有一点弹性?我能不能够去体会一杯茶的温度?能不能去听一下微波炉的静心?然后告诉自己,重新开始就好了。

    有一些人的工作压力真的是很大的。比如说那些在临终关怀医院工作的人,你能够想象吗?每天看到他的病人走,而且他们跟这些病人都长期地建立了感情,都是服侍了好多年的人。但是每天都会有人走。一个正常人在那个地方工作,很快就会出现心理的疲惫。

    有大量的医生,尤其是护士,会出现一种状况,叫作同理心沮丧。就是因为我不能够拥有特别多的同理心,我特别慈悲地对待他们,我就会特别难受。

    所以很多医生表现出来的是冷漠,他把这个东西定义为职业的感觉。因为我是一个医生,所以生老病死我见得多了,无所谓。

    但是真的好吗?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麻木状态。所以为了区分同理心、慈悲心和同理心沮丧,有一些科学家做了一些研究。

    他们研究了熟练慈悲心练习的佛教僧侣,然后当他们看到受苦者的录像带的时候,就给他们看那些难民营受苦的录像带的时候,用FMRI,也就是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去扫描他们的大脑,会发现在这些僧侣的脑部里边,跟关心、滋养和正面社交情感有关的区域活跃度增加。

    就是当他看到苦难的时候,他的脑子里边活跃的部分,是帮助、是慈悲这部分内容。而没有练习过静心冥想的人士当中,录像带比较容易引起脑部强烈活跃的地方,是跟悲伤和痛苦有关的区域。

    所以你就知道正念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能够修习正念,让我们专注在这件事情之上,然后去努力地做出救护的行为,你做的每一件事,可能跟那个麻木的医生做的事是一样的。都是在救护他,但是投入的情感是不同的。那个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假装没事,但实际上他的压力是在不断地累积。

    有个临终关怀医院的护士,她每次去参加那些老人家的葬礼的时候,她都会痛哭,哭得非常难过。然后旁边的护士看到了以后,尤其是新护士,就觉得好担心,去安慰她。结果发现她哭完以后,一回到工作场所就好了,又恢复如常地跟大家一起工作。为什么呢?因为她说释放是很重要的。这就是弹性。

    有一个长期在难民营工作的人,他自己说我总结了在难民营工作的三件事。第一件事,我所做的工作是服务,我服务大家。第二件事,服务的工作需要消耗情绪上的能量。就是它会让我投入同理心,它可能会让我累。最后是,消耗情绪以后我需要休息。

    如果你能够知道给自己的情感放一下假,该哭的时候你可以哭一下,你可以允许自己表现出脆弱的时候,你更容易进入到真正的同理心和慈悲心当中,而不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同理心沮丧,或者是一种抽离的状态当中。要去有觉知地去做这些事情。

    第五个支柱叫作沟通与连接

    这是用来化解冲突的,因为在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大量因为沟通所产生的矛盾。当发生了很多矛盾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去沟通?

    有三个准则。第一个准则是,我张口要说的这个信息是不是真实的?第二个准则,我说的这个东西是不是有用?第三个要问自己,我说这个话是不是出于慈悲和善意?你问完这三个问题,你会发现你能说的话很少,没什么话好说的。

    除了这三个准则之外,我们还要学会倾听。倾听解决问题要比说话解决问题更快。有时候,你甚至不需要教导对方要干嘛,就是认真地听对方发牢骚,然后点头微笑,说我理解,我知道你很不容易,就够了,就能够让对方的情绪出现缓解。这个叫反映情感。

    还有就是不要被贬抑文化带走。一个人做错了一件事,说错了一个话,念错了一个字等等,然后就会有特别多的人扑上来,就觉得像饿虎扑食一样,觉得终于有了宣泄的地方,好像觉得讽刺和挖苦别人是最好的心理治疗方法。

    但是这种贬抑文化会把我们带得越来越远,当我们沉浸在这里边的时候,我们就忘记了前面所说的慈悲、同理心这些东西。所以不要被这个东西带走。

    中国不同的区域,可能地方文化不一样,越是熟悉的人在一起,越是互相讽刺挖苦,甚至有时候开玩笑开得很难听。大家觉得好像这样才是正常的,这个就叫作贬抑文化。

    当你被这些贬义文化带走了,你也变成了这样的人的时候,你很难回归到沟通和连接的状态,你很难好好跟别人说话。所以以后我们应该学会一件事,就是我不参与。

    当别人开这样的玩笑的时候,淡淡一笑就好了,不用去参与。然后不要参与八卦和恶意,职场当中的八卦是很多的,恶意的揣测是非常多的,不参与。当别人传到这儿的时候,说这事我不太感兴趣,就好了。该做事就做,而不要先给别人下定义。

    在跟别人谈论的时候,多用肯定式的询问,肯定式的询问是需要训练的。比如说你为什么不做?这就是一个否定式的询问。那你都做了哪些事?什么东西是有效的?你觉得咱们到现在为止,最佳的经验是哪些?这叫作肯定式的询问。这些肯定式的询问,同样可以带来最后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方向,但是方法完全不一样。

    肯定式的提问会调动对方的自信心,会调动对方的参与感,然后让对方主动跟你讲,我们现在还有几个事没做。

    但是如果一个老板或者一个同事,一出面问的都是否定式的提问,为什么不做?怎么做错的?你们最大的缺点在哪儿?你会发现整个的氛围就越来越糟糕,对方的自信心没有,对方不愿意参与,最后就变成那你说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所以职场当中如果不会沟通和连接的话,你就会发现处处都是障碍。

    在使用文字沟通的时候,要谨慎对待。现在更多的沟通是通过文字进行的,发一个微信,发一段语音,写个邮件。所以中国古人讲“急怒时莫与人书”,在你特别生气的时候别给人发微信,发出去就收不回来了,所以要慎重地对待。

    发文字的时候,大家可以配上一些表情,你可以去调整一下那个氛围,你可以在前面说一些夸奖对方的话,这都是能够让你的文字变得更加柔和的方法。

    第六根支柱叫作正直

    为什么正直很重要?正直是把你最深入的道德观带入到职场当中去。因为当一个人在做不正义、不善良的事情的时候,他永远得不到满足感。

    这个很有意思,就是如果抢银行的,我抢银行抢了多少钱我就收手,这种事出现不了,因为他内心永远是匮乏的。

    一个人的满足绝对不是来自于你用了多少钱,你抢银行抢来特别多的钱,你内心中还是觉得自己不满足,因为你没有感受到喜乐和平和。

    但是反过来,一个在做公益事业的人,一个整天出去给人做义工的人,他可能反倒安贫乐道,觉得很愉快。为什么?因为善良正义的东西容易给我们内心带来满足感。

    所以如果你不希望自己像坠入到无间道里边一样,一天到晚受苦,没法出来的话,你必须在工作当中引入正义和价值观。在必要的时候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是你的某一个偶像,他会怎么做?

    比如说这个作者,她就经常会问自己说,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是佛陀会怎么做?如果是耶稣会怎么做?她很崇拜一行禅师。她说,如果是一行禅师,他会怎么做?

    有一个女警,你知道美国的警察受到的职业训练,是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因为美国是持枪的国家。有一次这个女警接到报案,有一个身高一米九的大汉跟他妻子离婚了。离婚了以后,他今天周末可以带孩子玩。结果带完了孩子以后,他不把孩子还给自己的前妻。

    法院规定是你必须还回去的,但是他不还,引发了暴力冲突。结果导致对方报警,这个女警就到了现场。那个人情绪很激动,因为很生气,说这是我的孩子,谁也不许过来。然后开始这样形成了一种对峙的态势。

    按照他们的职业素养要求,她是应该拔枪的。美国警察都这样,上去就是举起手来,然后拔枪,如果你敢反抗,立刻就开枪。

    但是这个女警在之前刚刚上过一行禅师的一套正念课程,然后她就深入地去感知那个父亲的愤怒是怎么回事。所以她自始至终没有拔枪。她去跟那个父亲谈话,然后反映他的情感,倾听聊天,最后她说那个一米九高的一个大汉,趴在她这个一米六的女警身上,像个孩子一样痛哭。

    过了几天,有一天她在路上巡逻,被一个人从背后一把抱起来,吓了一跳。回头一看,是那个大块头的爸爸。那个人把她举起来,然后说,谢谢你救了我一命。

    你想想看,如果当时情绪失控,警察开枪,那可能这个人就没有了。所以要正直,就是当这个警察说,我为什么会没有按照我的职业素养要求去做这样的事情?因为这个更符合我的价值观,用正直慈爱的方法来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我们在做我们的工作的时候,要学会认清自己的意图和动机。这里边有个案例。说有一个服务生在饭馆里边卖寿司。那些顾客就经常问她,这鱼新鲜吗?其实这个鱼是可以吃的,它并没有过期,没有坏。

    然后那个店长就告诉她说,你就说新鲜的,今天刚捞的,不就完了吗?她只要说完这句话,顾客就买单了,就吃了,就结束了,反正又不会吃坏,我们符合食品标准。

    但是这个鱼就不是今天捞的,这个鱼有好几天了,是冷冻的。所以她就经常很纠结,她觉得我能不能说谎呢?后来有一天她决定,我不说谎,我就告诉他这个鱼没那么新鲜。

    试了一下,马上自己心情愉快了很多。她说这个鱼并不是新鲜的,但是这个鱼是可以吃的,是符合标准的,没问题,前天送过来的。她发现顾客并没有因此少买很多鱼,而她自己内心觉得舒服了很多。

    所以当我们说,到底要不要牺牲人格来换取职场上成功的谎言的时候,你需要做一个权衡。用错误的方法去获得职场上的成功,这是一种谎言。

    那么你需不需要牺牲人格来做这样的事情,值不值得?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把正直引入到我们的工作当中,我们就可以在工作当中感受到爱,去体会到你的工作给这个社会带来的意义和价值,看到别人的变化。

    这时候你会觉得挣钱的多少似乎没有那么重要,而心情的愉快和满足感让你比那些抢银行的人要幸福的多。

    第七根支柱是意义

    意义就是你把工作和个人的价值相结合的能力,这个取决于你看待事物的眼光。就是并不是很多事没有意义,而是我们不具备发现意义的能力。

    我们做着很平凡的工作,当你把它视作是养家糊口的时候,它就没有意义,但如果你能够看到你为这个城市带来的改变,意义就出现。

    做一件事基本上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叫工作,养家糊口。第二个叫作事业,我有方向,有目标。第三个叫作召唤,我有使命,我有意义。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召唤的角度,你的工作的幸福感和意义就会高很多。

    要把工作视作是施展抱负的机会,要努力地去做能够施展自己抱负的工作,而不是轻易地为生活妥协。如果你真的有梦想,你要努力去实现它,而不是说养家糊口就好,反正这个收入高一点。

    那时候你会发现,你找不到工作的意义的时候,这是塞利格曼研究,就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任何一件事上找到意义的。当然,找到意义是一个能力,但你可能找不到。

    那怎么办?不要委屈自己,你应该去做那些你能够找到意义的工作,就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新工作。所以给自己的工作种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就是一个目标,当你能够为自己设定一个看起来比较美好的目标的时候,这个工作的意义就会逐渐地出现。

    第八根支柱叫作开放的觉察

    人的大脑有两种能力,一种能力叫thinking,就是想问题,一种叫作觉察,awareness,这两种太不均衡。就是我们现在生活当中的人,大量的人整天用大脑就是thinking一件事,就是想问题这一件事。

    但是我没有觉知。所以经常会做得很忙很乱很麻木很无感。但是当你能够觉知的时候,这里边有一段话给大家念一下:

    开放的觉察,就是指我们观察状况的原貌,而不觉得有改变它的必要,尽管这样做听在已经习惯行动导向的我们耳里,感觉很被动,但是可以安住在当下片刻,而不在意它是否完美,却是通往真正快乐的途径。

    开放的觉察导向于全然接受,全然接受导向于停止冲突,停止冲突导向于弄清楚目标和愿景,而这又导向于我们接下来有技巧的行动。

    其实知止就是能够觉察,就当我们每天不断地thinking,不断地在工作在思考的时候,你没有停下来那种感觉,你没有找到觉察周围正在发生的这些事的能力。

    所以“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一连串的推理,跟他刚刚讲的觉察导致接受,接受导向停止冲突,停止冲突导向弄清目标和愿景,而最后导向我们有技巧的行动,是一样的。

    当你能够获得止的能力,停下来的能力,觉察的能力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你不去做,并不意味着你不去想,而是停下来过滤掉那些情绪和惯性,我们才能够更有效地去行动。这就是觉知的好处,所以要保持开放的觉知。

    爱默生说过一句话,他说,人生不就是个人视野的角度,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呢?就是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放大我们的视野,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跟别人不一样。这是爱默生所说的话。

    而怎么样去放大我们的视野呢?我们要通过丰富的觉知去感受到你的工作,工作是拓展而非局限。

    有特别多的人抱怨说,我被困在这个写字间里边,你没有这份工作的时候,你的生活有没有可能是被困在你家了呢?你的生活被困在街上了,在街上闲逛,哪儿都去不了,也有这种可能。

    所以当你能够走入这个写字间开始工作的时候,并不是你被困在了这儿,而是你拓展了你的生活,不但可以在街上,还可以到写字间里边。

    所以当你把工作视做拓展而非局限的时候,你就提高了自己觉知的能力,感受到工作给你带来的变化。

    有一个特别苛刻的上司,那个上司就属于那种特别较真的,你拿张发票给他,他都要问你是几个人吃饭的那种人,让你觉得好烦。他一直很讨厌他的上司,他觉得这个人根本没法相处,他每天在忍受着和这个人在一起工作的感觉。

    结果有一天,他的妻子被查出来得了癌症,就是这个员工的妻子被查出来得了癌症。他就很难过,去跟他的老板请假,他说我妻子得了癌症,我要回去照顾她。

    结果这个苛刻的上司竟然二话没说,立刻批了他两个月的假,说你快去,把工作交接给别人,你放心去吧。去了以后这个上司还在公司里边给他发起了一个小小的募捐,帮他捐了一些钱,而且还经常打电话过来,真诚地问他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现在状况怎么样。

    他突然觉得这个人好像没有那么讨厌,然后当他开始发现了这个上司的优点以后,他发现过去的那些苛刻,过去的那些严厉,过去的那些批评,或者说话时候的冷嘲热讽,都变成了一种亲热的感觉。这是思维的转换。

    所以我们平常在生活当中,会觉得很多人很讨厌,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打开我们的觉知,我们没有更加丰富地去感受这个人,所以我们会给他下一个非常简单化、脸谱化的定义,我们会觉得周围都是一些让你不太喜欢的人。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打开觉知,就会知道一个人的丰富性。那个人冷冰冰的面孔的背后,可能有着一个文艺青年的心肠。

    这个作者在写书的时候,觉得写不下去了,她就跑去请教一个写书的专家。那个写书的专家给她一个建议,对所有人可能都有效。

    他说你不要想象自己是第一个写这本书的人,你应该想象自己是第一个读这本书的人。当你想象自己是第一个读这本书的人的时候,你所写的每一句话就会更加生动。因为你的觉知打开了,你在感受这本书跟别人之间的连接。

    但是如果你整天觉得,我就是负责写的,至于别人怎么看那是他们的事,这时候就没有感觉了。

    总结一下

    一共八个支柱:均衡,专注,慈悲,弹性,沟通和连接,正直,意义,还有开放的觉察。

    最后我们用一个隐喻来结束。这是一个印度的故事,印度人说他们在铺柏油马路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猴子不小心跳到稀软的柏油当中。当一个猴子不小心走到柏油路里边,发现脚被陷住了的时候,它一般的反应是什么呢?

    就是想尽快挣脱出来。所以就用手去拉那个脚,结果发现手也进去了,然后手也在里面挣扎,然后身子也进去了,到最后整个身体被柏油裹住,可能会有生命的危险。

    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是一只智慧的猴子,你发现你的脚被柏油陷住的时候,其实你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先停下来,先不要挣扎,应该观察,觉知,等待机会。

    如果周围有一个树枝,你应该伸手去拉那个树枝。换一个方向用力,你才能够跳出柏油的困境。或者旁边有一个过去的车子,拉那个车子。有一个人,向他呼救,把你拉上来。有同伴帮你,这才能出得来。而如果你拼命地跟那个柏油作战,你就会搞到自己一身柏油,出不来。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隐喻呢?大家都会或多或少地站在柏油马路里边,那个稀软的柏油拉住了我们的脚。这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停下来觉知,而不是把自己裹在柏油里边。这个方法就是正念带给我们的方法。

    随笔/恒之馨(图文整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oing→being:一平方米的静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tu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