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的书评及其写法(中)

作者: 金台望道 | 来源:发表于2018-07-12 22:25 被阅读22次

    其它类型传统书评的写法

    2、读后感

    相比于前两类的书评,读后感就简单了。与书评相比较,书评的格式更为客观严格。书评是刻意去写的,写的书不一定是作者喜欢的书。

    读后感就比较随意。通常,只要是吸引你阅读的书,总是有吸引你、打动你的地方。看过之后,把对你有感动有启发的地方写出来,你的所思所悟、感想感触写出来,个人看法、个人情绪、个人体会写出来,就是读后感。

    读后感不需要格式,不需要章法,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写。

    读后感比较好写,但是写得出彩比较困难。如果也要提一个标准的话,那么你的读后感能够把别人没想到的点给指出来,把别人想到的点更艺术地升华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那是最好的了。

    好的读后感,也会是一个艺术品。其实很多当代的学者都是把读后感作为自己的文集写作的,如周国平《经典闲读》、王开岭《跟随勇敢的心》、余杰(北大那位)《压伤的芦苇》等。尤其是思想领域的写作,广义来说,本身就是对经典的评价。

    3、研究性书评

    研究性书评是层次更高的一类书评,是从专业的角度,以一定的理论,对一部书进行的分析评价。

    从作者的角度来说,研究性书评的写作前提是系统接受某个学科领域的教育,对于学科领域的理论、历史等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从研究材料上,不仅对评价对象有较深了解,还要充分了解同类作品、以往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等。

    事实上,这种研究性书评往往是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甚至研究生以上学术水准才可能达到的。细说起来,不是本文所能容纳的,所以就不必多讲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推荐的最后一种阅读法,实际上讲的就是写这种研究性书评所需的阅读方法。

    4、读书札记(随笔)

    从更为宽泛的意义来说,书评还可以包括读书札记、随笔、书话、序跋等。

    读书札记是一种较为随意的读书写作。在读某本书的过程中,随时有感想,随时记下来,或者仅是觉得内容比较重要,单独摘录下来。

    在古代,做读书札记、随笔是文人工作的重要环节,甚至很多书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如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都是读书札记写成的巨著。

    在网络平台上,这样的读书写作也有其意义。简书平台上大量的读书的文章,包括前面笔者写的几篇以及本篇,都可算是这类文章。偶有所得,与网友分享,略有启发,便是其价值所在。这既可以让自己认真读书,把书读薄,也积累材料,为写出规范的书评打好基础。

    5、书话

    在书评家族中,还有一类被称为“书话”的文体。

    书话通常是写书人书事,谈关于书的掌故、事略,聚焦于书籍的版本、收藏、流传等读书周边活动。

    由此,写书话的通常是一些藏书家、爱书人。清末学者叶昌炽、叶德辉的《藏书纪事诗》(藏书诗传)、《书林清话》(系统的书史),应该算是书话的发源。民国年代书话名家,有郑振铎、阿英、周作人、周越然、叶灵凤等。

    唐弢先生关于书话提出过“四个一点”,即:“一点事实”,即捡一点即可,不宜甲乙丙丁,铺开来说;“一点掌故”,要有知识性,要鲜为人知,大家都知道,何劳你说;“一点观点”,要有独特见解;“一点抒情”,笔端带情,带有点书卷气。

    书话一体,往往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文体上比较接近散文,可读性很强。

    6、序、跋、前言

    序、跋、前言等文体,也属于广义的书评。

    序,通常是作者请业内知名人士来写,向读者推介书;也有作者自己写,叫“自序”。

    作者自己写的通常叫“跋”,就是在写完书之后,介绍一下自己写作的动机、立意,以及有些书中未能完全表达的意思。

    前言往往是出版社组织撰写的对本书全面介绍的文字,是读者阅读一本书较好的向导和助手。

    序、跋、前言是在出版时就写好、一同印刷的;好的序、跋、序言,往往是书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举个例子,《共产党宣言》一书出版后,历次翻译、再版时,马克思恩格斯都会写个序言,这些序言已经成为理解此书不可或缺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对书籍本身做了补充,本身就有了独立的研究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媒体时代的书评及其写法(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xh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