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佛、儒、道专题传统文化爱好者
武汉国学:王阳明在龙场悟到了什么?

武汉国学:王阳明在龙场悟到了什么?

作者: 萃辰天心书院 | 来源:发表于2019-12-03 09:54 被阅读0次
    王阳明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的圣人,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这世上没有天生的圣人,王阳明也曾经历过屡试不中的挫折,也曾遭遇过残酷的政治陷害,但圣人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将万千磨难化为自己前进成长直至涅槃的助力。课上,萃辰天心书院院长陈伯安老师从王阳明的出身背景、人生经历、学术思想等方面立体切入,带领大家走进了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王阳明的人生起点很高,他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家境优渥,父亲王华是状元出身,官至礼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

    王阳明继承了父亲的才华,文辞斐然,少能作诗。他在12岁时接受当地士子宴请的席间,曾率先赋诗: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顿时语惊四座。更重要的是,王阳明在12岁时就立下了圣贤之志。有一天,他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事?”老师笑答:“第一等事当然是好好读书,考取功名。”王阳明却反驳:

    “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

    就这样,王阳明把天下第一等事——做圣贤,当作了自己的最高人生目标。

    陈伯安老师由此谈到,中国现在的教育太功利,我们教育的初衷不是在教孩子学做人、学做圣贤,而是变相的在以名利和物质生活为导向。“你长大想穿皮鞋还是穿草鞋?如果你想穿皮鞋,就要好好读书!”如果每个孩子都将面包、皮鞋作为读书的目的,那么这个时代又怎么会出现大师呢?

    陈伯安老师说,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 王阳明作为士大夫,是屈指可数的几位“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人。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成就“三不朽”最为显著的人物,有两个半人,两个指诸葛亮和王阳明,半个指曾国藩。

    王阳明是如何在有限的57岁短暂生涯完成“立德、立功、立言”的呢?

    1506年,发生了一件改变王阳明一生的重要事件。这年,年仅15岁的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宦官刘瑾专权,朝政日非。时任兵部主事的35岁的王阳明直节进谏,结果被廷杖四十,被捕下狱。次年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任驿丞。王阳明抱着死而不惧的信念,索性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石棺,静下心来在洞中冥想悟道。

    王阳明在龙场悟到了什么?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如果知道“圣人之道,我心自足”,在极度入静状态中就会找到“良知”,良知即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陈伯安老师说,这跟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得“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有异曲同工之妙。凡人的心,被一些不明私欲所遮蔽,而圣人的心,则是人欲尽去而已。而凡人去一分私欲,即复一分天理,到至诚之时,即能成圣成佛。

    陈伯安老师还说,在龙场悟道,王阳明最大的收获就是将格物之学上升到了格心之学。格,是观察体悟的意思,由格物到格心,即是由外向内的过程,这是心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贵州期间,官微名盛的王阳明开始大力讲学,广收门徒。教学相长,在这里,他一生的主要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也基本成型。

    几年后,他在巡抚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地期间,剿平了四省边境多年扰民的顽寇,后又43天平定江西的宁王朱宸濠叛乱,建立了不朽的事功。

    在讲到宁王叛乱的时候,陈伯安老师还讲到了另一件趣事。当时,准备造反的宁王听说“六如居士”唐伯虎非常有才华,便将其笼入帐下。当唐伯虎知道宁王反心后非常后悔,作为饱读诗书的风流才子怎能做乱臣贼子呢?于是想方设法离开宁王府。

    后来唐伯虎想出了一个大招——装疯,甚至跑到大街上裸奔!宁王觉得太丢人了,就放了他。就这样,唐伯虎才没有成为“逆士”被王阳明俘获。

    陈伯安老师说,龙场悟道之后,大约在王阳明37岁左右时,他的思想又经历了三次飞跃:首先是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提出“知行合一”之说;其次是在平定宁王之乱前后提出“致良知”之教;最后是超狂入圣,主张要成圣人,首先要成为狂徒,然后才能悟道而入圣。

    课上,萃辰天心书院院长陈伯安老师系统介绍了王阳明,让大家有了初步了解。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对我们的人生又有何指导意义?陈伯安老师将于下周再为大家解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武汉国学:王阳明在龙场悟到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zq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