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动机理论
奥苏贝尔不仅在对学习过程的认知条件、�认知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而且他还注意到影响学习过程的另一重要因素即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在这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当代众多教育心理学家中,�能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对此进行认真研究的并不多见),这些见解可归纳如下:
⑴他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在以下三个方面起作用:
①动机可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由于动机并不参与建立新旧概念、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并不能直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但是动机却能通过使学习者在“集中注意”�、“加强努力”、“学习持久性”和“挫折忍受力”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潜能而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起催化剂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②动机可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由于动机并不参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所以也不能直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但是保持总是要通过复习环节来实现,�而在复习过程中动机仍可通过使学习者在“集中注意”�、“加强努力”、和“持久性”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潜能来提高新获得意义的清晰性和巩固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保持。
③动机可以影响对知识的提取(回忆)动机过强,可能产生抑制作用,使本来可以提取的知识提取不了(回忆不起来)�,考试时由于心理紧张,动机过强,�影响正常水平发挥就是一个例子;反之,有时动机过弱,不能调动起学习者神经系统的全部潜力,也会减弱对已有知识的提取。
⑵他认为,动机是由三种内驱力组成的,由于动机是驱使人们行动的内部力量,�所以心理学家常把动机和内驱力视为同义词。�奥苏贝尔认为通常所说的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等三种成分组成的。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获得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与通常所说的好奇心、求知欲大致同义。这种内驱力是从求知活动本身得到满足,�所以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由于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就是对学习者的一种激励,�所以奥苏贝尔认为,这是“有意义学习中的一种最重要的动机”�。例如,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就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感(作为一种“激励”)又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即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儿童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希望在家庭和学校集体中受到尊重。�这种愿望也可以推动儿童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以赢得与其成绩相当的地位。�自我提高内驱力强的学习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之外的地位满足(受人敬重、有地位),所以这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附属内驱力是指通过顺从、�听话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派生地位的一种动机。�这种动机也不是追求知识本身,而是追求知识之外的自尊满足(家长和老师认可),所以也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上述三种不同成分的动机对每个人来说都可能具有,�但三种成分所占的不同比例,�则依年龄、性别、文化、社会地位和人格特征等因素而定。在童年时期,�附属内驱力是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主要动机;童年晚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降低,�而且从追求家长认可转向同龄伙伴的认可;到了青年期和成人,自我提高内驱力则逐渐成为动机的主要成分。前面强调了内在动机(认知内驱力)的重要性,�但决不应由此贬低外部动机(特别是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在个人的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中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可以长期起作用的强大动机。�这是因为,与其他动机相比,这种动机包含更为强烈的情感因素既有对成功和随之而来的声誉鹊起的期盼、渴望与激动,又有对失败和随之而来的地位、自尊丧失的焦虑、不安与恐惧。
由上面关于“动机理论”(包括动机成分的组成与动机的作用等两个方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奥苏贝尔确实对情感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或在课件脚本设计过程中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年龄特征,�有意识地帮助学习者逐步形成与不断强化上述三种动机并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例如在有意义学习发生、�习得意义保持及知识提取等阶段)恰当地利用这些动机,�那么,由于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能得到较好的配合,所以定将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