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多吃几颗荔枝就上火了。想起北宋苏轼的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就算是夸张写法,苏轼也不可能一天吃掉上百颗荔枝吧?一百颗荔枝大约有四五斤,就算不上火,也得撑死吧?而且荔枝属于高糖水果,吃多对身体不益啊。
于是网上查了一下这两句诗的典故,原来”日啖荔枝三百颗”,用惠州本地话读出来就是常说的俗语”一口荔枝三把火”,为此我把这句话发给还特意发给惠州本地的朋友,让她用本地方言读一下,果然是”一口荔枝三把火”。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69322/2ca2c83b1f504a62.jpeg)
作为超级明星级别文豪,苏轼被流放到广东惠州,大宋境内识字的人差不多都是他的粉丝,连皇帝、太后也是他的铁杆粉。所以虽然是流放到惠州,但地方官吏都十分尊敬他,要是偶像能给留一副亲笔签名的墨宝多好啊。这就好比今天大明星在微博上发个说说@一下你,也能让你在文艺圈涨粉无数那样。而且当时的惠州文化教育非常落后,别说进士,连秀才都没几个,编写地方志的时候都没啥文化人物可写的。
明星不管走到哪,都有粉丝追着打赏。于是苏轼在惠州的几年,就有吃不完的荔枝,喝不完的凉茶……
脑补一下盛夏时节,本地人用方言苦口婆心地劝苏轼:”一啖荔枝三把火啊,热气喔。”苏轼:”好的,我会炫300颗。”
一千年前的岭南地区,在当时的中原人们看来,是原生森林广布、虫蛇出没,野兽横行的蛮荒之地。苏轼的家人、弟子和粉丝们一听说他被流放岭南,个个鼻子哭冒泡儿。花甲之年的年龄,去了岭南就意味着要埋骨他乡了。
北宋时期的惠州经济文化都还很落后。那时惠州的商品经济也十分落后,苏轼想吃羊肉都买不到。物质生活向下兼容比较容易,精神生活向下兼容可就难了。物质上的匮乏倒还能忍,最让大文豪难忍的岭南地区文化的落后,想找几个能识字的人太难了,更别说找人跟你谈诗论词了。
《圣经》说:“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一句自我安慰的话,其实则不然。这句话里蕴含着很深的哲学道理,告诉人们身处困境的时候,可能是上帝正在为我们的生命作另一场安排,那也许将是你的柳暗花明。
仕途上的不得志,却成就了苏轼文学上的巅峰。几年的贬谪生活,苏轼从一个养尊处优的文人士大夫,慢慢转变成一个接地气的邻家大爷,既会关心粮食蔬菜,也能胸怀天下。他写的文章诗词也更接地气了,年轻时写文章动不动就排比句式,感叹号啥的,看着洋洋洒洒,其实没啥内涵。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被贬惠州时他曾跟朋友说:”大不了我就是惠州本地一个科举考不上的秀才,我就是惠州本地人。”可是无论走到哪里,苏轼的交友都极其广泛,到处都有他的知心朋友。而在这其中,对他的人生观产生重大影响的反而是乡野村夫、贩夫走卒、和尚道士一类的平民百姓。
正是由于苏轼不断身处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开大合,这样的布衣之交,才显得弥足珍贵。正是他能积极适应各个地方风土人情,才能养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种豁达地诗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