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应“名著阅读课题研究组”要求,我在英民中学录播教室给来自全县的三十多名老师上了一节“名著阅读激趣课”。
课标规定: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而《昆虫记》就是本学年学生要阅读的一部名著。
在设计课时,我主要突出了“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书产生了兴趣才会愿意去读。于是第一环节我由古诗导入“()到死丝方尽;()噪林愈静;儿童急走追()……”让学生抢答,学生在抢答过程中为本课的激趣做好了铺垫。接着我由昆虫中的一些奇特现象来撩动学生的求知欲:“你知道吗?黄蜂会在天气变凉时杀死幼虫然后自杀。蜘蛛会吐尽最后一根丝为儿女筑巢”,然后自然而然引出《昆虫记》这本书。引出《昆虫记》后,我由读书的方法入手,交给学生初读一本书的方法,那就是“一看封面,二看扉页,三看前言,四看目录,五看内容”。于是我指导学生先从封面看起,从封面设计联系内容,知道作者,译者;再由扉页知道出版社,版次,特别是由版次之多看到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让学生对这本书增加兴趣。
这本书的前言与其他不同,它是专为学生阅读名著设计的,叫做“书海领航”。它分为“作者简介、作品简介、艺术特色、阅读指导”。我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这一部分,了解作者,了解作品。学生通过这一部分知道了这本书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为什么被称为“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呢?让学生进入文本去读去找,学生的胃口再次被吊起。
了解完作者作品,我又设计了下一个环节“看目录”,让学生看一看目录中介绍的昆虫有哪些是自己所知道的,然后再看看目录有什么特点。学生一下发现了目录多用拟人的手法,这样的目录生动有趣,点燃了学生的阅读热情。然而此时我却制止了学生想要翻书的念头,胃口吊足了才最有效果呀!
然后下一个环节“猜昆虫”在大屏幕上出现。学生们从大屏幕上的图像对照书中的昆虫,图文结合,直观有趣,热情倍增。我从中抓住大家最熟悉的“蝉”引导进入下一个环节“猜内容”,让学生在黑板上书写作者可能会写到哪些内容,学生一下群情昂扬,急于翻书,我再次强调不让翻书。学生写好问题后先互相解答,有许多问题学生是无法解决的,我这时才让学生翻书去找答案。学生像饿狼一样扑向书本寻找答案。等读完我问学生:“所有的疑问找到答案了吗?”学生摇头表示没有。我趁势引导:“法布尔受条件限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社会越来越发展,将来的你们如果去研究的话定能发现其中的玄妙!,愿你成为中国的法布尔!”这番话在学生心中埋下了探寻的种子,本堂课激趣成功!
我自认为这堂课突出了“激”,体现了“趣”,层层深入燃起了学生读书的欲望。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但时间把控我没能如愿,由于在一些环节上太过拖拉,自己老想面面俱到,致使最后上课超时,这是一个硬伤,我当引以为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