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是为人的高品位,三者兼具者为社会所推崇,而“真”字居首,自有其理。说真话,求真去芜,其实也很不容易。
当你看到北大屠夫陆步轩辞去好不容易谋求到的家乡地方志编撰的铁饭碗,穿上黄色工服,现身于广州东山口肉菜市场,再度操刀卖肉时,定会生发诸多感慨。一是对此类事件不解质疑;二是腹诽,言被生活打回原点为名校丢脸抹黑者有之,言回归本真人生者有之,大概是毁多誉少,可事是千真万确的,人是直立独行的,事实而人真,历经商海(卖肉)的艰难,做了十二年地方志的“文字匠”,与校友合办屠夫学校开了多家肉店的陆步轩,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尊严,找到了快乐的属于自己的职业,找到了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绝不是再次回到原点的循环,而是一次质的飞跃,他这次是做了一回无愧于心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不甘平庸,悖于常规,出格于常理,会招来众多的非议与质疑,可见,求真不易。
面对失真的人事,须下去伪证实、披沙沥金功夫,归于本真。
先从日常生活说起,譬如,看到孩子上学慵懒,便斥责他欠勤奋,拿自己少小时的痛苦生活与之比照,认为孩子生活在蜜罐中,吃穿住用一应俱全,而且档次不低,说孩子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其实,这些话只说对了一半。今昔物质生活的对比,一优一劣,自然是天壤之别天上人间。但人生活的外围环境被忽视,以前虽然成人不怎么自由,但小孩是自由快乐的,几乎没有没完没了的作业,师长也不会强迫人苦学,虽然条件艰苦,但孩子有自由支配的天空。应该说,现在物质生活好了,但孩子精神上的自由快乐被挤压或剥夺。事实是这样,但我们往往只认同前者而忽视或省略了后者,这是家长对孩子评价的偏颇,是片面的,这是无意识的选择而致的不真。
这种情况常见于中年人群,他们很是怀念三分钱一根的油条、一毛三分钱一斤的大米、七毛七分钱一斤的猪肉的物价低廉的时代,怀念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宁的社会环境,这种怀念源于当下社会环境的复杂与诡谲,两相对比,才相形见绌。如果单从这些角度看固然不错,但放眼看,并不坦然,那时人的月收入是三四十元,虽说能买到四十多斤猪肉二百七十斤大米,但很受限制,得依照少得可怜的肉票和粮油本来,否则会冠以破坏公共秩序之名而绳之以法。更重要的是,人讲话有诸多禁忌,没多大自由,思想意识被绑架,自主权与创造力受到体制的节制,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能有快乐吗?均之二策,你肯定有明智的选择,还有谁想回到过去呢?
这是一叶障目式的不真,是对两种社会环境的择优弃劣的选择使然,似乎事之凿凿言之在理却是无理,而且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毕竟人不可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
我们喜欢看书读报,获得信息,扩大见识,却不知或无暇思辨其真伪,读而信之。其实,一经思想的过滤和现实的验证,就会发现其不真之处。如我们常拿蒲松龄科举久考不中而不失其志,题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以自励而终成就《聊斋志异》而成为文学家的故事,来激励教育后学者,这本是无可非议,但忽视诸多事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育意义或削弱或变味转向。其实,他为科考耗费终生,苦莫大焉。年轻时曾在县府道三试中获第一,文章被主考官欣赏而列秀才之首,此后科考屡败屡战,又孜孜以求,而又屡考不第,只得以塾师为业,生活异常艰难,饥寒交迫,七十二岁才补为贡士,更不用说,在此生活背景下,写作志异小说的艰难。所以,蒲松龄坎坷困踬,失意落魄,毕生耿耿于科举,汲汲于功名,其自励之‘志”何学之有?因此,我们有用他的故事来激励后学者的本心,却有因主观臆断裁剪重要事实及背景而致不真之失。正如我们常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故事去激励人的成功,为成全其理而析离了人情,致以情理背离,但因晕圈效应,造成以理之功而全人情之失,会误判越王勾践的本性。观此之前,何以兵败而屈身辱格于吴王夫差?观此之后,何以复国而专断骄横落下“只同苦不同甘”之毁名?由此观之,我们常会被断章取义的东西所惑,不仅如此,而且会不自觉地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成为故事的臆造者,使故事变得更加迷离虚幻,与真渐行渐远。这是失之于观察思考而让掺和着的真真假假的迷团所惑。
例如,我们对婉拒宋真宗请为太子教书的林逋极为敬佩,激赏他的“鹤妻梅子”,他才华出众,清高孤介。这是我们后人,尤其是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奉为圭臬的范式人物,殊知,话虽说得不错,但我们删掉了部分背景,有因需取材,以偏概全之失,致不能反应全貌。其实,有才华的他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也要吃五谷杂粮过生活的,他种梅不仅仅是出于风雅。其一是因情所铸,有《长相思》佐证,“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湖已平”,一段铭心刻骨的爱情的无奈终结让忠贞不二的他产生与元稹相通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心结。其二是生计所需,他种梅,梅熟则采而售,以获取生活之资。如此,这位风华高雅的诗人,才从圣坛上走下来了,真实地回归众人中间,才显得可爱多了。
假如你一提到段祺瑞,我们就会想起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凭“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一句,段祺瑞会被指为执政府屠杀学生罪魁,残暴无耻毫无人性。如果你从书上挪开,考察其人生,则要另当别论,其身处乱世,苦撑危局,爱国怜民,有目共睹,看段在学生请愿前后的言行,或更远一点,考察其思想性格和精神品质,就会发现一些问题。生活节俭不敛财贪色的他在得知请愿学生被杀,迅即赶赴现场,面对满地的尸体,当场长跪不起,自言自语“一世清名,毁于一旦”……不从大语境的角度看,只凭片言只语,就会蒙住我们的双眼。
不调查研究,道听途说,或偏听偏视,很可能致于失真。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除展示其本真的面目外,其人其物,也可能以众多的假象示人。有时,人即便耳闻目睹却也可能被感官蒙蔽,因此,真的被假的所掩盖欺骗,为人的求真蒙上了一层层的迷雾。很多科学家的发现就是这样由表及里去伪存真而直逼真知(理)的,哥白尼对地心说的质疑与论证,伽利略的比萨斜塔落体实验对亚里士多德论断的颠覆,爱因斯坦相对论对时空的新解,此等事例不胜枚举。
鉴此而言,求真路途不是一马平川,是坎坷曲折,荆棘载途。
非但如此,有时,我们还会不由自主地成了假象的臆造者,走向真的反面。现在离不开讲话写作,很多故事的源头往往是,先有一孔之见,乃至偏见,再根据这种偏执去追索与之意义切合的故事或片段,因此有斩头去尾断章取义生拉硬拽的毛病,自然不能以情理服人,当然谈不上启蒙。如我们宣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国宝级作家莫言,他作品等身,闻名中外,是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践行者,是一位少见的以人民的身份写人民的优秀作家。但如果抛开了他坎坷不平的成长之路,忽略了他求生存谋发展的情事,认定有了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就会有源动力和成功,那么,他的光环就会大打折扣。他小学毕业因富裕中农出身无缘上中学。在乡村劳动时,爱读书却无书可读,谈恋爱被石匠的女儿鄙视,不满足于进厂当临时工,想当兵,两次被拒之门外,第三次因诚意感动了招兵者而偿愿。在部队写小说,大量的退稿并没有打败他的意志,最后他用勤苦叩开了文学之门。想进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却错过了报名时间,可他硬是凭着发表的两篇小说获得了老师认同而被破格录取。设想如果没有生活的淬火而树立的人生理想和坚定意念的护航,他很可能就是在老家种红高粱的高密老农了。如果流于肤浅,很容易利用名人效应剪辑材料,在理想与成就之类的话题上虚构文章。可是现实是血汗斑斑,撇开现实的残酷、乡亲的古道热肠,以及他不甘平庸抗争命运等背景材料,便不能见识和证实一个完整的莫言形象了。
这样,很容易令人想到罔顾事实备受诟病的鸡汤文,这种从大西洋彼岸美国的杰克•坎菲尔德漂过来的“鸡汤”,虽有抚慰与激励人心的作用,但其害处恰是不真,附会的故事加上偏执的过度的或牵强的阐释,面目便可爱不起来了。
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联手,是求真路途的大碍。
证真事,求真理,做真人,须得思考分辨,站好角度,高瞻远瞩,到达“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之境界。
20180301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