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本书历经四天,满满的记号可以证明我的认真。这本书中有很多内容都曾在其他某些书中看到过,但是只有它激起了我想记录的冲动。书中有几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知难行易、阅读收获不在量在质、每日反思、目标完成低底线。
第一、要学习高效,需消除模糊。 消除模糊分三个方面:消除认知模糊、情绪模糊和行动模糊。人生就是一场消除模糊、制造清晰的比赛,我们比拼的不仅仅是成长的速度,还有成长的模式。在这条赛道上,领先的群体都有意无意地做着同一件事:消除认知、情绪和行动上的模糊。 学习高效的前提需要目标精准、平常心对待,不精神内耗、选择明确。一般我们常说知易行难,但是从效果的角度来看,应该是知难行易。比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给我1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明确了方向、明确所做的事情之后,再具体执行,则事半功倍。
这一点也可以运用在教育孩子上。当孩子因为学习或某事闹脾气时,家长首先冷静思考孩子是因为哪种模糊造成的。如果认知模糊造成的。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寻方法、实施可行性;如果是情绪模糊,则需要采用同理心,首先平复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学会调整情绪的方法,不做精神内耗;如果是行动模糊,则需要引导孩子分析各种选择,哪种选择最适合,以此作出适合孩子的选择。
第二、阅读在质不在量。 现在有各种打卡来帮助人们落实计划或目标。比如,微信运动、英语打卡、作文打卡、阅读打卡等等,于是,想阅读的一些人自然加入到阅读打卡中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一旦进入打卡行列后,阅读不再是欢喜的、不再是自发的,而是完成任务,关注内容慢慢变成了关注数量,有时读完一本书后,甚至回忆不出看过的内容。而且一旦一天或几天耽误了,没有阅读,则很容易放弃。 所以,如果热爱阅读,就尽情地去读,沉浸在书中,慢慢去感受,不要在乎读了多少、是否完成任务。哪怕一个月只读了一本书,可能其中的收获也会远甚于读十本二十本书籍呢。
第三、每日反思提升。 可能和职业有关,平时就很喜欢自我反省。因此对这个并不陌生。不过本书中的反思让我重新开始审视自己日常的反思。说起反思,我的脑子里立刻出现的就是审视自己当日的对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本书中的反思则是从提升的角度出发。
1.找寻触点,成长自我。 好的反思是感知生活中最触动自己的点,难受的、欣喜的、念念不忘的……这些点正是处在自己成长的舒适区边缘的感悟,人在舒适区边缘学习,成长是最快的。
2、感受思维,优化自我。在反思中,用充足的时间来复盘,找到其中的不足,对其进行优化,找出更好的认识角度,同时启动理智脑,消除情绪的模糊地带,改变本能的默认选择,避免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陷入情绪,无法自拔或是无力做出更好的决策。
3、刻意练习,增进自我。带着清晰目标学习,反复实操正确方式。在此过程中,技能越来越熟练,自我信心增强,一切进入良性循环。第四、目标完成低底线。 本书中的这一观点:设下限,不设上限。
这一观点与之前读过的一本书《微习惯》不谋而合,不过《微习惯》中设置的下限更少,只有一个。给人感觉轻松实现、没有压力,而且一旦开始,常常会超目标完成,因为会想着反正已经开始了,干脆再来几个吧。 所以,我们在任务设置时要使用新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然后在轻松状态下不断地模仿和练习,直接去说、去走,从环境中持续获得反馈,体会乐趣,修正不足。最终,在不知道原理的情况下,我们就会说了,也会走了,而且做得还相当不错。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是否触及你的心,需要你亲自去阅读、去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