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每天我们被各种信息狂轰乱炸轰,被各种微信群、朋友圈牵着走,分散了大量的精力,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所以注意力变得特别珍贵。
有人说:“其实我注意力还行,我看手机就能连续看几个小时。”
连续几个小时看手机、看电视、看电影,叫不叫作专注力?心理学家、注意力专家专家露西.乔.帕拉迪诺告诉我们:“不叫”。
看手机时的反应,叫作定向反应。就是原始社会人类在丛林中的一种习惯,人在丛林里边走,会听到草丛里有动静,人要是不看那就很危险。所以只要哪个地方有动静,哪个地方有变化,我们就一定会关注,这就叫定向反应,而不是专注力。
刷手机之所以能够刷几个小时,是因为它总有新东西,总在不断地变。如果读一本书能够读几个小时,那可以称为专注力,因为书上没有自然界中那种攫取你注意力的动作;或者做一个木工活,能做很长时间;或者解一道题,能够解很长时间,这些都是专注力。
人的注意力和人所受的刺激呈现一定关系,当外界刺激水平太低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刺激水平过高,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只有刺激水平适当,注意力才是是足够的,也可以称为注意力专区。
米哈里的《心流》告诉我们,当人处在注意力专区时,会特别专注,很容易忽略时间的流逝。
注意力专区外两端的不集中,是不是就像叔本华所说,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痛苦,欲望得到了满足会觉得无聊。当外部刺激不够的时候,我们觉得干什么事都没意思,提不起精神来,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注意力。如果受到过度刺激,人又会太紧张、太焦虑,肾上腺素分泌水平太高,以至于使人坐卧不宁,什么也干不了。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马上要轮到你上台讲话,面对满会议室的众人,按说你的注意力应该很集中,因为你全副身心都在这儿,但是你到了台上以后,浑身僵硬,竟忘记了要讲的内容,注意力怎么也集中不起来。你太紧张,压力太大,就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过多。
人们对外部刺激的感受结果就是体内的肾上腺素分泌水平。太少了不行,太少了提不起劲;太多了也不行,太多了亢奋,最重要的是合适。
怎么样才能使我们回到合适的状态呢?专注力研究专家露西说,你首先要有意识,要先有意识地知道自己已经出了注意力专区,或者是根本没进入注意力专区。然后再恢复和平静,当你所受刺激不够时,给予自己足够的刺激;当你所受刺激过高时,让自己逐渐平静下来。
判断一个人是否受到过度刺激,可以根据他“面对沮丧时的反应”和“面对打扰时的反应”。
假如一个沉浸、专注做事的人失败了、遇到了挫折,他的反应是接受失败、重新再来,这是一个正常的状态;如果你面对挫折,反应是生气、愤懑、摔东西,那么很可能你是过度投入,也就是过度刺激。有的人打游戏非常专注,当他打到一定的程度,谁敢打扰他,他整个人就会“爆炸”,说明他的肾上腺素分泌水平太高了。
当一个人深度投入,面对打扰时,他不会愤怒,他会停下来,会觉得遗憾,这是正常的;而如果他过度投入到一件事情、过度兴奋,面对打扰时会愤怒,会极其生气,他就属于受到了过度刺激。
被注意力问题困扰的人基本分三种:第一种人是永远提不起精神;第二种人是永远过度亢奋,而无法集中注意力;第三种人是忽冷忽热,一会儿在无聊,一会儿又过度兴奋。
现如今,定向反应变得越来越多,我们的注意力被定向反应所替代。我们的大量行为,都不是因为我们的主动关注,而是因为外部世界牵引,所以我们经常在无精打采、心烦气躁、过度兴奋之间徘徊。
脑科学研究发现,人脑是可塑的,不仅在童年时候可塑,成年以后,我们的头脑同样可塑。
人们大脑当中的“CEO”(首席执行官)是前额叶皮质,它代表我们头脑当中的理性,负责决定,负责分配注意力,负责进行自我约束。如果一个人的前额叶皮质太薄,我们大脑的“CEO”就不够强大。
据说经常打坐的高僧、哲学家,他们的前额叶皮质比一般人要厚一些,因为他对前额叶做了足够多的训练,他能够冷静、理智,然后克制自己。
一个人的大脑“CEO”没有受过训练,就会被情绪绑架。
比如:你晚上回到家,本来要减肥,突然打开冰箱,看见一个冰淇淋,特别想吃,就控制不住自己吃掉了。那不是你的“CEO”让你干的,那是你的情绪让你干的。
当我们总是被情绪绑架的时候,我们就会丧失专注度。“CEO”的特点是不能太忙,你不能给它施加太大的压力,你不能让这个CEO天天忙乱,因为巨大的压力不利于前额叶皮质的发育。
那我们如何锻炼塑造我们的注意力呢?(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