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小前些日子回老家,发了条朋友圈。村里青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守的都是老的老、小的小,毫无生机可言。只有村外那一望无际的田野,表现出丰收在望的景象。
还记得春节在家的时候,拍了张麦子的照片,发到空间问大家这是什么,“韭菜,草,蒜苗……”,各种答案,应有尽有。这说明,我们的年轻一代,对农作物了解甚少。这个社会发展太快,人人都提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可老一辈人保留的财富,我们也需要积累啊。
记得小时候,经常被父亲拽到田地里去干农活。当时有许许多多的不解,为什么我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整天跑着玩。虽然干活的时候,完全不在状态,整天给父亲帮“倒忙”,但是父亲依然拉着我去。时至今日,我依然能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在那一个炎热的夏日里,我的毅力得到锻炼,而且和泥土,和田野,和农村产生一种亲切感。
我始终认为,大地是博爱的,包容的,她孕育生命,供给营养。每次回老家,走在松软的土地上,都是一种享受,深一脚,浅一脚,仿佛在被大地抚摸脚踝,直抵心灵。
小时候,喜欢吃野菜,如今也能认识许多种。什么样的季节,吃什么样的野菜,摸得一清二楚。蒸着吃,炒着吃,下面条,做菜汤,想着这些吃法,此刻嘴角都想流出口水。
小学三年级,父亲给我买了一只羊。于是每天放学后,我的任务就是放羊,牵着她走到沟里吃新鲜的草。三爷爷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他们家养了几十只羊,每次我去放羊的时候,都会偷偷跑出去玩,这个时候就把羊丢给他。反正都要看,加一只也无所谓。
当把羊给了别人后,我就和小伙伴们做其他事情。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春天做笛子(取新鲜的柳条做成的,可以吹出悦耳的声音),钓鱼,挖泥鳅;夏天逮青蛙,摸爬蚱(知了的幼虫,能够卖钱),偷西瓜;秋天烤红薯,烧玉米,煮毛豆(用自制的工具),逮野兔;冬天,不放羊,就出来打雪仗啊,用弹弓打鸟,掏鸟窝。
记得小学时,每到五一,下午上课的时间久推迟到三点。而我每次都是吃过中饭,还不到一点,就跑去学校。其实呢,一直到两点五十还没有到学校呢。为什么呢?上学路上有个水坑,常年有水,而且不深,每到天热的时候,我们就泡在里面。一泡就是一两个小时,一起打水仗,摸鱼。
后来,老师也觉得中休息的时间太长了,就用中午的时间,在黑板上抄学习资料。像做值日似的,轮流抄,当然这些“光荣的”值日生,都是品学兼优,字又好看的女同学啦。我虽然成绩也不差,但是没有获此殊荣。由于黑板比较小,一般从左往右,分几块写,右边写完了,把最左边的擦掉,接着抄。在那个学习资料匮乏的年代,落后的农村小学,就是这样把城市里的孩子人手一本的练习册拿来分享。由于我下午经常迟到,但是抄题必须要得,因为老师要检查,所以,我就拿别人的本子抄。因为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字很慢,所以我三下五除二就能跟上“节奏”。
最近几次我回老家,女孩子不去跳皮筋了,男孩子也不玩玻璃球了。网吧里门庭若市,游戏厅里摩肩接踵。父母外出,爷奶不管,任由放荡,实在普遍,土地转让不务农,麻将厅里晃筛盅。
土地是无言的,她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我们是渺小的,历史的长河里,我们连一瞬都不是。记忆里的那个家乡,记忆中的童年,真的就不复返了吗?
今夜难免,想起以前种种,感怀颇深,吐槽千百字,全当胡言乱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