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和好友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欣赏江水风光,看到河中鱼儿自由嬉戏,庄子感叹说:“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意思是鱼儿自由舒适的游水,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啊。”惠子反驳他的话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意思是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他们快乐呢?
庄子先生看待鱼儿的快乐是如此,我们在评判他人的时候,也总是不自觉地喜欢用这种种“先入为主、以己观人”的方法来评判他人,但是这样的错误往往是很多人最容易犯的错误,
关于先入为主的观念,看过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个村里有一间旧屋,据说那里的夜里经常有鬼出现,所以一直以来从来没有人敢在那里过夜。
有一天,一群人在一起闲聊说到这间旧屋,有一个自认为胆大的人说:我不信有什么恶鬼,今晚我就进去瞧瞧!此时另外有一个人也不甘示弱,拍着胸脯大声说到:你这算什么,你敢进鬼屋,我也敢进去。于是当天晚上,他们两人先后住进鬼屋。
那先进屋的人刚刚躺下,就忽然听到推门声音,吓得从床上跳下来,用全力把门关上,不敢再睡觉。而那后来的,在听见里面传来的脚步声和关门声后,也怕得全身瑟瑟发抖,一直不敢进去。就这样,两个人都把对方当成了鬼,一个在外瑟瑟发抖,一个在内战战兢兢,僵持了一夜直到天亮,才发现自己白白惊吓了一晚上。
这个小故事让人读后不禁莞尔,但也使我们看出,一旦你对事物已经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或观念,接下来就会进一步根深蒂固,很难改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像故事里的两个人,当他们潜意识认为旧屋的确有鬼的时候,身临其境之后,但凡一点声响都会让他们感觉鬼就在身边。这说明事前的判断往往会扭曲我们在事件过程的感知感觉。
所谓的“以己观人”,就是以自己的学识、观点和经验或者想法为基础,用以评判他人的行为合理性和正确性,
这样很容易造成以自己的好恶作为标准,对自己喜欢的人给与信任,夸大对方的优点,忽略对方的缺点,甚至爱屋及乌。对自己不喜欢的人给与否定质疑,视作一无是处,甚至一棍子打死。
历朝历代的昏君执政期间的所谓“亲小人、远贤臣”导致家国灭亡,便大多是因为如此识人用人而带来的严重后果。
无论先入为主还是以己观人,以这样的方式来判断事情和鉴别评判他人的行为心理,都是不可取的。
这样的错误连圣人孔老夫子也不能避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了孔子这样的一句自我反省的话:“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据说孔子有两个徒弟,一个叫宰予,能说会道,一个叫子羽,长相丑陋!一开始,孔子认为宰予能言善辩,是个可造之材,而子羽却长相丑陋,就算是侍奉一侧,他都觉得十分不乐意。
但是后来时间长了,孔子却发现宰予好吃懒做,没有仁德,为人懒惰,实在是朽木不可雕也。但后来的子羽却游历长江,跟随子羽的弟子竟然达到三百人之多,在各诸侯国中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所以,对待事情切忌先入为主,预设立场,保持开放客观的态度,透过现象看本质,谦虚谨慎地对待。去伪存真,方能看清楚事情的本来面貌。
而在对他人的评判鉴别上,须坚持用时间去了解对方,不轻易下结论,花时间去听其言、观其行甚至了解他的朋友圈,方能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品德性格。
![](https://img.haomeiwen.com/i28638179/fb10b4045c3166e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