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会想起那个有着阳光的冬日,在街头看《南方周末》的元旦献词,“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文新》是一本1934出版的小集子,由夏丐尊(1886-1946)和叶圣陶(1894-1988)两位先生合作撰写的,朱自清先生作的序。说“小”,其实是针对当时语文教学(当时叫国文课)出现一些问题,专讲读写、给中学生读者看的,他们轮流执笔、每月写两节,旋写旋刊登,一共三十二节,出版后深受欢迎。有趣的是,写的过程中,夏、叶两位老先生结成了儿女亲家。
其中第十三节的题目是《触发》(P111),中学生乐华的父亲给他写的信讲道: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者的事务,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
举例对联“水能性澹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为白居易 《池上竹下作》诗句),由竹的中空,想到和人的虚心相似,白居易就触发出了这样有新味的诗句来。“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如果袭用,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就无味了。还提出来要在有字的书以外,更须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行路也是读书,读书也是行路,就看有没有要紧的触发功夫。
“触发”与“感发”意通。叶嘉莹先生喜欢在讲诗中用“感发”这个词,她认为诗歌的意义就在于感发,越是伟大的诗人,越是动人的诗作,就越是包涵着感发的力量。
何为感发,即感动发生,读过那些诗句产生打动人心的感动,还可以从这种感动中生发出新的感动。那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送别友谊,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放豁达,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修身之德.....叶嘉莹先生讲,这种感动永远是生生不已的,可以把它叫做“感发的生命”,大概与“触发的力量”意同。
有时会想起那个有着阳光的冬日,在街头看《南方周末》的元旦献词,“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那些触发的力量一直激励我们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