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考完了月考,本周给学生们讲试卷。看到后排一片睡觉的学生,一种爱莫能助的感觉涌上心头。因为理解这些孩子,很多最基础的内容都没有掌握,在运用大量专业术语进行题目分析的过程中,必然是完全听不懂的。而我没有时间再带着这些学生重返最初的位置,再一遍来过。于是有一个问题在我头脑中回荡,对于一个完全无法接受教学进度的孩子,每天坐在教室里,这到底是怎么啦?青春的光阴如此的宝贵,却不知道如何安排。
如果这些跟不上学校教学节奏的孩子能够受到针对性的教育呢?情况会不会发生变化?这让我想到了两千多年期古希腊的柏拉图学园,在师生的对话中完成学习,让我想到了孔夫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的情景,在实际遇到的问题中通过师生的交流完成思想文化的传递。想一想在校园中由于学习竞争而导致的沉默大多数,在学校里到底收获了什么?赶不上的学习进步,看不懂的教辅资料,听不清的老师讲授,还有太多的拘禁和限制,以及不断收获的失败。我非常担心这种教育的结果,只有极少数人获得了上升,并且容易在这样一种残酷的学习竞争中形成自私狭隘的意识,同时伴随着精致利己主义者产生的是一大批自认为学业上的失败者,这种失败感将扩展到一个人将来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学校和老师对此爱莫能助。有限的师资力量,能够维持现在大班教学已然困难,如果实现导师制度,让师生互相结对子,对于公办基础教育几乎是个空想。现在大学本科教育不也像是在放羊吗?而我另一个担忧就是,公办教育的资源滞后将给民营学校一个广阔的生展空间。
有人说,通过付钱购买更优质的教育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教育不是奢侈品,有钱人可以花钱去购买奢侈品,这个过程还解决了更多数人的就业和社会财富的流动。然而教育不同,教育是对人终身的影响,教育的神奇就在于对人智力的开发和智慧的提升。不要忘记了,在古印度第一等人是婆罗门,是掌握教育和祭祀的阶层。如果彻底将教育市场化,结果是什么?
现在的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不是教育理念问题,也不是管理机制问题,更不是什么教师队伍素质问题,关键是要真正做到按照国家政策基于科学的师生比例配足师资。也就是学校缺乏人力资源。学校不同于军队,通过现代化的装备提升,军队不再是人海战术,而是优秀的单兵加上现代的团队协作依靠精良装备的时代。学校能够依靠优秀的教师以一顶十吗?不要说以一顶十,就是以一顶二都不行。为什么?因为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时刻发生互动相互交流彼此切磋的过程,一个教师带几百名学生显然不存在这样的一种状态。
教育需要时时跟进、处处留心、刻刻反省,而繁重的教学任务,让老师这个职业变成了流水线上的装配工。可是孩子们都是年轻的精神与灵魂啊,需要的是什么?
如果只给我五十名学生,他们怎么可能在我的课程中睡觉呢?然而当面对近180名学生的时候,我怎么会有时间去详细的和那些孩子交流,又怎么会坐下来慢慢谈一谈听一听他们的故事呢?爱莫能助,我缺的是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