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不能承受之重

作者: 精进的医生 | 来源:发表于2020-11-06 03:13 被阅读0次

    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晴

    在北三医院生殖门诊跟着老师上了一个月的班,天天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孕症患者,很多都显得非常焦虑的模样。许许多多都是做了许多次的试管婴儿都没成功的,她们依然不放弃,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孩子。还有些已经是45岁及以上的高龄了,还在不断地促排卵治疗加卵泡监测加取卵移植,有些自己患严重的内科疾病,在病情还未控制的情况下就要求做试管,这样的求子之路太过艰辛和沉重,甚至是以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为代价。

    她们始终觉得医学是无所不能的,只要做试管,迟早就会成功怀孕、生子。但实际上,我们医生也看到很多做了十几次试管的患者最终还是失败了,付出了努力最终并不一定得到完美的结局。是的,试管婴儿技术越来越越成熟,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了,可以检测囊胚的染色体、基因,选择最优质的冻胚进行移植,如此提升成功率。

    然而,移植成功率最高依然不足50%,甚至卵巢功能欠佳的患者做试管成功的机率不足20%。我们天天看着这些做试管的患者人来人往,感到失败的患者的确也不在少数。不过,许多患者不理解,都觉得我都到全国最好的生殖中心来了,就一定要成功才行。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环境、饮食,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等的影响,问题越来越多,病人越来越多,而成功率的增长却极其缓慢。

    医学正在承受 " 三重重负 " ———身体与疾病之重、医学与使命之重、社会与人生之重。医学的意义在于它需要承受重负,但当下的医学,所承受的可说是负荷过重,这使得医疗环境越来越恶化,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学应当具有的人文关怀也日渐黯淡。这是因为随着医疗科技快速进步,医学有被神化的趋势,特别是生殖这块,人们认为生殖的医生应该是送子观音,认为其他学科医生应该手到病除,与此同时,社会与人生的多种压力,这些都成为医学不得不承受的重负。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为伟大的医学成就而欢呼,却忽略了医学还有其局限性,不愿意接受医学在某些时候、某些领域的无能为力,这其实是我们社会教育中缺失的一课。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疾病、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关系?病是我们自己生的,不是医护人员导致的;医生不仅是治愈我们疾病的人,更是帮助我们建立战胜疾病信心的人。我们生命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健康饮食、良好心态、适量运动、培养赏心悦目的爱好等,都会让我们远离疾病困扰。我们去医院是寻求帮助而非对抗。

    据不完全统计,人类可能罹患的疾病,总数高达2035类,共计1.8万种,还有不少新的疾病,不断地被发现。一些过去被视为绝症的疾病,随着医学进步而可以很容易治疗。但一些新的疑难怪病又会出现。人类消灭了“天花”等传染病,却不断有新的传染病向我们袭来,比如新冠肺炎,它已经导致全球大量的人感染,大量的人死亡。医学的探索在不断前进,但这个过程中,有进步、有成功,也必然有挫折、有失败。有些疾病依然没有攻克,依然无法治愈。

    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医学的探索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那么,很容易让病人对医生发生误解。比如在普通人看来就是“生孩子”这么简单的事情,会有巨大的风险。像羊水栓塞,发生率很低,只有两万分之一,可是直到目前为止,没有准确的预测手段,也没有可靠的预防措施,一旦发生,抢救难度大,而且成功的概率极小。特别是在医疗条件差的基层医院,死亡率几乎达到100%。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医院曾经成功抢救过一名羊水栓塞的产妇,但主治医生在面对媒体采访时,仍然很谨慎地强调“这是一个奇迹”,“不希望误导大家,认为抢救成功是必然的。”要知道上海是全国医疗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而上海第一妇婴是国内最牛逼的妇保院之一,聚集大量的医学专家。这样的地方抢救羊水栓塞患者的成功不代表我们医疗界的普遍水准。

    其实道理并不难懂,医学再发达,技术再先进,也不能包治百病。医生是人,不是神,再努力、再尽心,也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有时候同一种治疗方法用在不同的人身上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治疗效果,因此,患者能否获得很好的疗效,除了靠医生的手术刀或者药物,也要看患者个人的体质、心态和运气,并非一切的结果都是医生造成的。

    正因为患者对医学怀有的过高期望,一旦疗效不尽如人意就会怀恨在心。近年来可以看到医患关系极端恶劣,伤医、杀医案件频发,近日来又看到几则伤医的报道,愈发让医者深感心寒。

    不过,事后看那些“伤医案”的细节,总是让人感到唏嘘。一位长期被病痛折磨的患者,带着东拼西凑的钱和满怀的希望,千里迢迢奔赴理想中的大医院,费尽周折才挂上号(有的甚至是在黄牛那里花高价挂的号),好容易经过长时间的排队轮到自己,却发现医生只给他几分钟时间,感觉还未开始整个就诊过程就匆匆结束了。病人可能还觉得有许多自己的病情都没来得及说,怎么就被医生打发出来了,是不是这个诊断过程太草率了?

    但实际上,由于现代医学的诊断原则,医生更看重的是各种生化检验指标,而不是病人自己的感受。而且事实上,很多病人自己的感受是不准确的,有可能他自己觉得是肩背痛,但医生从检验的数据上可以准确判断问题出在心脏上。特别是经验丰富的医生,看到化验单或者拍的片子,一眼就知道问题在哪儿。对医生来讲,已经清楚病情了,就不愿意多耽误时间,还想着要多看几个病人。但如果病人不能理解,就可能产生误会。

    其实,医生也需要强化自己的人文意识和责任感,克服惟技术主义,重视和善于患者的心理特征、情绪变化以及其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状况,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患者,能够了解相关的经济负担、生活变故等等。临诊医生能够让患者把话说完,至少也是一种尊重。其实,医生还是需要慢下来,宁愿少看几个病人,多倾听患者疾苦,如此才能真正改善业已非常冰冷的医患关系。

    在医学史上,流传下来这样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最初是在19世纪现代医学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流传开的。因为医疗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有两个重要的变数:一个是疾病,一个是病人。两者都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尽管现在社会进步很大,我们仍然有很多束手无策的医学难题,无法做到治愈,那么对于病人的帮助与安慰,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向全社会正确宣传医学活动的特殊属性——探索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引导病人、特别是媒体在内的所有人,来尊重医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让医学、医疗、医生从超过自身担负能力的责任和压力中解脱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们减轻疾病的折磨、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维护生命的尊严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医学不能承受之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ua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