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全球四大会计律师事务所之一德勤,联合美国波士顿某投资公司,对自2008年以来美国所有的创业公司做了数据统计分析。
根据报告内容来看,每年年底统计年度上市公司数量和破产公司数量时,其比例约为1:2316,也就是说,1家成功上市的公司背后,要有2316家前景渺茫的微企业作为基石。
而当我们类比这些破产的微企业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们所耗费的调整期太长,甚至有时候还来不及转环就已经被逐出市场,即便可能还存在着厚积薄发的潜力,但极速竞争的市场等待不起它的成长,消费者更是不愿意为这些多余的时间成本而买单。
对于这样的案例,我们不能只从表面上看到那些破产企业家以及失业员工的落魄与心酸,而忽视了他们所处企业真正的弊端,究其根本即为一句话:调整期即为命脉,掌握方能成功。
调整期的认识
调整期这回事,说大可与全球化比肩,说小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就像一个弹性极强的弹簧,用力过猛亦或绣花功夫,终归都是无功而返。
就大学生而言,谈跨国风投或是改变社会都显得有些天方夜谭,我们能做的,是在不断培养调整思维的同时,搞好自己这回事,只有这样,才不会让自己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
个人盘点的极速调整
以自己来说,我自认为自己对于大小事情的调整速度还是比较超前的。当然,每个圈子对此褒贬不一,在别人的的眼里,我沉默冷静,不苟言笑,事事喜欢用经济学思想去分析,也就很容易给外界留下一种过分理性,冷酷无情的形象。
2015年的那个夏天,在并不很情愿的接受了现在这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之后,我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慢慢抚平因为高考而带给我的巨大伤痛。
说实话,这一年里,每每看到当年因为高考奋战所留下的笔记或是试卷,我的心里还是隐隐有些作痛,我不否认自己拥有心比天高的志向,但又偏偏处在命比纸薄的悲凉。
所以,在我真正开始大学独立生活的第一天起,我便立誓,即便起点不高,但我一定要活的比那些曾经一同比肩的同学更为精彩。
事实上,我做到了,大学两年,我实现了自己制定的四项计划,在外人的眼里,我是不动声色就可以搞定一切的大神,是可以带领整个团队走向辉煌的领导者,但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这一过程,自己走的到底有多难。
在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中,我也曾遇到了不少困难,尤其是大二这一年来,由于专业课内容越来越多,英语要求水平日渐提高,小组调研也开始逐渐推进,面对众多庞杂的事务,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分身乏术。
但又碍于自己好强的性格,我习惯了大小事情事必躬亲,不敢轻易放手,有好多次面对小组的集体任务时,看到大家不走心的材料,我也很想撒手不管,就此放任。等到怒火稍平后,自己又忍不住再次捡起,重新来战。
因此在经历了多次挑战之后,我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调整方法,一般不会超过两个小时。
遇到心烦事情挤到一起的时候,我会先将手机关机,然后拿出一张白纸,将要做的事情用四象限法分割出来,并把每件事的相互联系勾勒出来,比如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顺便可以完成哪些任务,然后再给每件事情标上时间段,最后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在限定的时间内逼迫自己完成。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屡试不爽,而且各种杂事经这样一般处理之后就会变得有条不紊,利于处理。
除此之外,为了缩短处理一件事情的所耗时间,我会在做每件事情前设置一段几分钟的音频,内容可以是歌曲,也可以是新闻说书等等,音频结束的时候,也就是任务必须完成的事情。
以前我担心一心不能二用,害怕到最后两件事情哪件都没最好,但经我实践证明,这样的情况几乎很少存在。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平时在和别人谈论一件事,即使耳边放着一些轻音乐,但我们的注意力焦点并不会因此而轻易转移,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真的用了心。
不同性质企业间的迅速转环
从谷歌的围棋机器人打败了世界冠军李世石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正在以寄生兽般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周遭环境,未来的许多行业,例如各种类型的分析师工作,都可以借助于强大的数据库系统进行操作,人的比例在这些以强大数据为基础的行业中占比会越来越轻。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也是具有强大商机的信号。
早年间亚马逊意做图书起家,但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B2B与B2C商业模式的不断渗透,亚马逊公司快速转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kindle应运而生。
现在的高速社会,没有人愿意去‘等’一些企业的成长,大家惯有的思想即为:如果卖家不可以在自己能承受的时间成本之内完成交易,那么自会有其他批量的资源可供选择。
我们拿北京市最近在出租车行业推出的‘按时计价’的新政策来说,各个不同的时间段,所收取的每分钟的车费是不同的,但每到下班高峰期或是天气欠佳的时候,出租车就成为了大家的心头宝,很多人甚至四五个人一同拼车,宁愿挤挤也不愿去等公交或地铁。
如今情况有所好转的是,共享单车的出现,大大减轻了通勤压力,即便是好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又不能一时全都坐上车,大家大都会选择在最堵的时候骑上共享单车,等错过了高峰期再搭乘其他交通工具,这样的快速调整,让许多年轻一族称道不已。
当然,类似这种极速调整的例子有很多,尤其在大城市显现更为明显,刷脸取纸,共享单车,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所推出的不同个性化服务,以及为了治愈城市病而兴起的与网绝缘度假村,都释放出了强烈的信号:当世界很快,我们需要变得更快。
资源分配问题上的极速调整
昨天在看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的时候,CHINA版块的首发文章为阶级分化的问题,副标题主要阐释了乡村住校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的问题。这篇文章的主要着眼点在于比较了城市学生与乡村学生在教育资源,教育经费,教学质量上的许多差异,还对比了即便在乡村中,住校学生与走读学生的不同,集中体现在家庭教育和营养问题上。
就我而言,我很难体会中学教育住校是怎样一回事,因为家在城区,所以在上大学以前,我从未有过在外住校的经历。
而且以我了解到的我所在中学的住宿条件,情况并不是很差,甚至可以说处于中上水平,因为在实验班的缘故,实验班学生有权享受标准间宿舍的待遇,城乡同学在住宿条件上的差距并不是很明显。
然而在这篇文章,其所描述的住宿环境,让我感觉和白鹿原那个时代相差无几,贫困地县太多,政府就算拨款资助,等到层层传递最后到学生手中时,其实已经所剩无几。
不过还在教育部门做出了极速调整,它将全国大范围的学校编制都计入了教育网,每个学生都可以不经领导直接以自己的账号匿名反映自己所在学校的问题,每个地区都安排了相应的工作人员处理这项工作,而且为了防止工作人员知情不报,恶意扣押的腐败现象,它们仿照运动员的国际飞行检查体例,不定时,不定期的对此项工作进行秘密检验。
有了这样的极速调整,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有了一层隐性的保障,可以看出,不光是经济层面,国家也已经在教育层面展开了快速转环的节奏,我们的生活,也已经处处都被烙上了fast的印迹。
纵观各个方面,我们能感受到最明显的变化即为:调整期越短,所能赢得的发展空间也就越大,过于寄希望在等待的过程中,注定只能吃别人吃过的剩菜剩饭,很有可能连汤都不剩一滴。
如果我们都不想被这个社会所抛弃,不如迅速加快自己的调整期,调整即命脉,把握方可成功。
我是商浔,明天见(。・ω・。)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