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一秒让人记住你的IP】:超级符号是连接认知的桥梁

【一秒让人记住你的IP】:超级符号是连接认知的桥梁

作者: 加个零 | 来源:发表于2020-03-17 00:25 被阅读0次

超级符号是人人都看得懂的符号,并且人人都按照它的指引行事的符号,人们甚至都不会去思考它为什么存在,只要一看见这符号,就会听它的话!例如:“天安门”我们就会想到“北京”。“长城”就会想到“中国”。过十字路口,看到“红灯”我们会停,看到“绿灯”再通行。简而言之,超级符号有以下几个功能:

功能一:指称识别功能。
功能二:信息压缩功能。
功能三:行动指令功能。

                          【一】 

我很喜欢刘慈欣的《三体》。有人说,刘慈欣在《三体》里面用到的点子,随便拎出一个,都能写成一部长篇小说。而这样的点子,在《三体》中,居然出现了几十上百个,简直只能用“奢侈”形容。

但是很多人也许会忽略一个细节:刘慈欣在《三体》中所展现出来的“命名能力”,同样是巅峰级别的。

举个例子:像许多人津津乐道的“黑暗森林”,哪怕你没看过原著,光看这个名字,也能想象出一幅画面:一片危机四伏的丛林,到处都是警戒的目光,每个生灵都在小心翼翼隐藏自己,生怕暴露在天敌面前。

再如“执剑人”“面壁者”,如果你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能够立刻联想到达摩克利斯之剑和佛教的“面壁”,那么,这两个概念的分量就沉重了许多 —— 像“面壁者”,如果我来写,可能只能写成“守秘人”,就少了很多意味。

哪怕是简简单单一个“水滴”,在故事里面,也带有“水滴石穿”的意味 —— 读过原著的朋友,想必对水滴穿过地球舰队的情节,记忆犹新。

至于“思想钢印”“降维打击”“光墓”等等,名字之生动形象,也不用多说了。

说这么多,不是为了讲《三体》有多么多么好 ,尽管确实也很好看,而是为了点出一个东西。

让我们以“面壁者”为例。当你读到这个词语时,至少会在内心产生三层含义:

1)表意:看着墙壁的人。这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一层。

2)情境:“面壁计划”的4位执行者。这是小说里的定义,它只在《三体》里面有效。换一本小说,很可能又会有新的定义,因为它的“情境”发生了改变。
3)共识:佛教“面壁”的典故。

那么,当你读到“面壁者”,你除了想到这4位执行者,很可能还会同时产生一种沉重的、悲悯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哪来的呢?正是由“共识”这一层赋予的。

正是因为你了解面壁的典故,了解其背后蕴含的坚毅、缄默、漫长的岁月,这个概念,才会在你心中产生这样的情绪色彩。

这就是我想表达的:共识,也是一种信息,并且是一种更重要、更有力量的信息。


                          【二】

实际上,这在品牌和市场营销里面,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技法。

一个概念如何才能得到广泛传播?一方面,它必须足够简单,任何人都能看懂;另一方面,它又必须足够复杂,能够在字面意思之外,唤起大家更多的想象和联想。

简单来讲就是:它必须足够简单,没有门槛;同时,它必须足够丰富,能够指向一个共同的、紧密相关的、你所希望的“共识”。

举个例子,比如网课的“打卡”,就是一个很棒的概念。它完美嫁接了公司“考勤打卡”的属性:日常,定期,纪律要求,强制性……只要你看到这个词,你大致也能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

不要觉得这些只是文字游戏,实际上,它非常重要。一个概念所指向的共识,如果已经在人的大脑之中牢牢生根、锚定,那么,要再改变它,是非常困难的。

比如,为什么支付宝想做社交,但一直做不起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家对支付宝的共识,是“钱包”。这就很荒谬了:我怎么可能用钱包跟朋友(甚至陌生人)进行社交呢?难道我们见面,会掏出钱包,比比谁的钱更多(或者更少)吗?

但反过来,微信做“红包”就非常合适。它背后的逻辑,是指向中国人上千年以来的人情世故、人际交往,这是无需明确表达就能意会的共识。所以,微信红包功能,是近十年以来,我心目中最有如神助的产品亮点。

所以,品牌营销里面有一个铁律:不要去动摇用户脑海中固有的概念,而是要基于这个概念,去顺势引导它,导向你所希望的路径。

认知就像一座冰山。海面之下的部分,看不见的部分,才是真正的根基 ,它决定了海面之上的部分。


                        【三】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思考。

当刘慈欣使用“面壁者”这个词的时候,他一定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假设呢?他会认为:大多数读者是知道“面壁”典故的,否则用这个词就是白费力气。对不对?

这就是“共识”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共识,不仅仅是“我们都知道”,而且是“我们都知道对方知道”。

前者只能叫做“常识”,后者才叫做“共识”。

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你的部门空降了一个新领导,你一点都不喜欢他。有一天,大家一起去聚会(没带他),聊得更起劲,突然有人说了一句:新来的领导好烦啊。

然后你听到大家都在附和:对,就是。我也这么觉得。

整个部门的气氛,会不会变得全然不同了呢?

(只是一个例子,不要真的这样做,小心有人举报)

进一步,对于读过《三体》的人来说,“面壁者”就会成为具备“共识”的一个概念。如果我写一部小说,里面提到这个词,我就会合理地预期到:读这部小说的人,可能会产生新的“三层认知”:

1)表意:看着墙壁的人。
2)情境:我对它的定义。
3)共识:佛教“面壁”的典故;《三体》里面壁计划的执行者。

对什么样的人,使用什么样的话语体系,唤起他们什么样的共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思维方式。


                        【四】

实际上,许多文化圈子、亚文化圈子,乃至于小群体,就是依靠这种“共识”,所维持存在和联结的。

比如:你在B站看视频,可能会看到一些弹幕,里面充斥着各种不明所以的缩写、字母、文字……你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写?是故意的吗?

是的,他们是故意的。

几乎每个圈子都会有一些暗号一样的语言体系。使用这种语言体系,有两个作用。

一,是传达给那些“能看懂的人,”来表达“我们是同一类人”“我是你们的一员”;

二,是为了跟那些“看不懂的人”做切割,来区分“我们”和“他们”。

这是一种客观叙述,并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实际上所有的圈子都会有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职业、技能、爱好、价值观、立场……以此来加强圈子内部的紧密性。

这种基于特定圈子的“共识”,在小群体里,就叫做“梗”。在更大的范围里 ,比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明,就叫做“文化语境”。

举个例子:英国人有一种习惯,叫做“轻描淡写”。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朝鲜战争中,有一支650人的英军队伍被一万名志愿军战士包围。美国指挥官问英军队长:你们的情况怎么样?

队长轻描淡写地回答:“这边有一点棘手。”

在美国人听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点麻烦,但我们能解决”,于是命令他们坚守阵地。结果,这支英军队伍几乎被全歼,只有极少数人逃生。

任何一个文化语境,其实都是基于“这里有些潜规则,我们都知道它们,并且我们都知道对方知道它们。”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

比如,作为中国人,我们都知道:

【天气不错】就是没话找话的意思;
【吃了吗】就是随便寒暄一下的意思;
【下次再说吧】就是“我不感兴趣,没有下次了”的意思;
【有消息我们会通知你的】就是“我们不想要你,但不好意思直说”的意思。

日常沟通中,大家会默认彼此间“你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也知道你知道这一点。”一切沟通都基于这个前提进行。因此,许多信息不必说出口,就能自然依赖语境和情境进行补完。

这也是日常语言和日常沟通的一大特征。


                        【五】

最后,讲了这么多,提几点小小的建议吧。也是我一直以来坚持践行的原则,跟大家共勉。

1)陈述想法时,尽量采用描述性语句,避免动机推理。

比如:你昨天晚上的话让我觉得不太愉快,就比在心里嘀咕“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从而采取激烈的对抗方式更好。

语言的沟通永远存在失真。很多时候,坦诚地把问题讲清楚,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2)进行沟通前,明确双方要讨论的概念。

我们在讨论一件事物之前,要先定义一下,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

比如:贴标签是不是一个不好的事情?很多场合下,它确实不太好。但有些场合下,它是一个有效的策略。比如:在办公室里,如何提升自己的价值?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有意识地给自己贴上一些你想要的标签,“锚定”下别人对你的印象。

3)反驳对方时,先尽量取得共识。

《直觉泵》里写到过一个“拉波波特法则”:

如何有效地反驳对方?

(1)清楚地重述对方的想法,令对方认同“我刚刚要是像你这么表述就好了”;
(2)列出对方观点中你同意的部分;
(3)提到你从对方那里学到的东西;
(4)完成以上三步后,你才能说一句反驳或批评的话。

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当然非常难。但我认为,大家可以把这条法则放在心里。当你想反驳对方时,想一想,问自己:我做到百分之多少了?80?50?30?还是0?

它也许可以帮助你冷静下来,更理性地思考问题。

4)认识到一点:人的认知底层,永远是一座冰山。

菲茨杰拉德说过一句话:每当你想批评别人时,你要记住,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像你这样的条件。

我想说的是:任何时候都要意识到:每个人的认知底层,永远都是一座巨大的冰山。不仅仅包括共识,也包括出身、经验、立场、习惯、信念……

这里面,固然有“我们都知道对方知道”的部分,但更多的,或许是“我以为我知道,但实际我不知道”的地方。

谦卑,包容,接纳,这是我对自己的告诫。也分享给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秒让人记住你的IP】:超级符号是连接认知的桥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mae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