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中,怎样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遇?
1、课堂上的现场模拟:通过学生的现场模拟演示,使他们在头脑中初步形成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表象,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相向而行、相遇。
此处需结合现场模拟,追问:
相遇点为什么不在中点?(两人的速度不同,所以走的路程也不同)
速度和路程都不同,时间呢?
生:相同。
生:不同。
无论学生怎么说,都要让他们说出自己的 理由和想法,理解他们是同时出发,同时相遇,走的时间相同。
2、画图表示相遇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请现场模拟的同学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刚才行走的过程。
师:他们在黑板上这样一演示,画出了一条?
生:线段图。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线段图的信息。
反思:让学生用粉笔演示行走、相遇的过程,将线段图的形成过程动态地展示出来,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深入分析和理解数量关系,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变得直观、可视。
3、借助线段图辨析错例:
出示错例:
840÷70+840÷50
谁能看懂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对吗?
根据学生回答,结合线段图分析,使学生理解840÷70表示一个人走完了全程,并不是相遇,如果要相遇,需要两人同时走这一段路程,因此要用840÷(70+50)。
学生的错例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它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迷思。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错例”资源,使成为学生发展的生长点。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