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公因数
关于本部分知识的地位和作用,就不再多说。从教材的编排来看,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找因数,唤起知识基础,并为新知学习做铺垫。此处呈现了因数的两种表达方式,逐一列举和集合圈表示,都是后面最大公因数的认识基础。
二是通过找共同因数的活动,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通过交流,总结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三是规范表达方式。通过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明确规范表达的方式。
针对教材的设计,我做了如下的思考:
从字面上看,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不难理解,因此完全可以让学生先用自己的理解去尝试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根据学生的表现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去进行释疑解惑。
因此,教学中做了如下调整和尝试:
1.出示课题:说说自己的理解。公是什么意思?这个内容会与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
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不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你觉得应该怎么学习这节课?
先找2个数的因数,再找到公因数,进而找到最大公因数。
按照学生说的方法,出示一组数,自主探索。
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展现学生探索和思考的过程。怎样找公因数?怎样表示公因数?等问题,通过师生和生生的有效互动逐步明晰。
设计意图: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去学习,不仅仅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使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式去学习。
3.巩固练习。
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2和18 16和24 14和21
观察这三组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这里本来是想让他们发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关系,结果学生的回答是:最大公因数是两个数的差。
此时我才发现,原来题目的设计有问题。我给出的数据不正好符合这样的规律吗?但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我还真是第一次遇到。这也反正出我对学情的把握并不准确,同时也折射出自己备课的不深入。
还好,此时有学生马上发现了问题,提出如果是12和36,就没有这样的规律了。于是我马上引导学生去观察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联系,这才顺利地完成了此活动的学习目标。
这里,学生发现了每组数的公因数都有1,于是我追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现象背后的道理,帮助学生从知识的本质去理解。
4.找特殊关系的数的最大公因数。
依然沿用上面的方法,找因数,观察,发现规律。
应该说,学生基本上都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只不过我在表达这些规律时,仍然用了文字叙述的方式,如果能用字母来表示的话,不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抽象能力,当然也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特别是对最大公因数是1的探究,课堂上只呈现了相邻两个自然数的情况,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我抛出了“你认为什么样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也是1?为什么?”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一下课就围到身边说自己的发现,此时不仅“1和任何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都是1”这些常见的规律被发现了,还出现了:不是倍数关系的质数和合数(质数>合数),两个不同偶数的公因数一定有2……等多种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