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一本家庭月刊杂志《读者文摘》在美国创刊。因题材广泛,文字风格简单明了,一经推出,受到无数人的喜欢,一跃成为当时最畅销的杂志。
这本老少皆宜的读物,在日本发行时,轰动了日本文化界。据说,当年最火的时候,每个月销量有一百多万册,还出现了排队才能买到的现象。它与日本本土的杂志完全不同,没有晦涩难懂的文字,不需要经过思考,看一眼就可以明白文章的意思,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趣味性与故事性,更推动简明主义在日本的发展。
从那之后,大众传媒的文章风格悄然发生变化,逐渐朝平易近人的方向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迎合读者阅读能力的文章。当读者习惯于阅读浅显易懂的文章时,但凡遇到一点点有难度的,就抱怨看不懂、没有兴趣,直接拒绝阅读。
因为把阅读两个字分开了,阅是用眼睛看,读却需要用脑思考,很多人只想轻轻松松看完,却忘记读懂才是阅读的最大意义。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常常有人说明明每个字都认识,但组合起来就是看不懂。
《阅读整理学》的作者外山滋比古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指出语言是阅读的基础,阅读应该回归初心,找到最初阅读的意义。最有趣的是,他与很多作者不一样,不追求阅读的数量与速度,更讲究阅读的质量与心境,以及是否真正读懂一本书。
如果说《高效能阅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实用性阅读指南》说的是阅读的方法,那么《阅读整理学》更多说的是阅读的心法。所以还是蛮奇怪这本书竟然在豆瓣只有6.5分,比前面三本的方法类书籍都要低,怎么样7分还是有的。
95岁高龄的外山滋比古是日本著名的语言学家、评论家和散文家,也是日本国内最顶尖最难进的女子大学——御茶水女子大学的名誉教授,更是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会前总裁。
因为是英文科班出身,除了专攻英国文学以外,语言学、修辞学、教育学等领域均有涉猎。常年致力于提倡和推广以“语言”为媒介的儿童情操教育。在《阅读整理学》里,第三章第二节讲的就是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家里有小宝宝的人,可以重点阅读这个章节。
《阅读整理学》更多讲的是什么是真正的阅读,以及应该采用什么方式去阅读。外山滋比古将阅读分为α型阅读和β型阅读两种阅读方式,他认为后者是学习新知识,能让人有所收获的阅读方法。童话的启蒙、创造阅读环境、训练素读能力、阅读古典文学和时间的力量等被很多人忽视的最基础的技巧,是打开β型阅读大门的金钥匙。
当你不知道阅读的方向和意义时,不妨打开这本书,去看看一个95岁的老先生,他是如何理解阅读,又是如何做的,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启发。
一、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一直都在摸索,直到前段时间,从读书瓶颈期走出来,才算是找到一点点答案吧。
我的读书时期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只看中外文学,尤其是英美文学中的女性角色,让我了解女性的自我价值是自尊、自立、自强与独立,最喜欢的是《傲慢与偏见》的伊丽莎白·班内特。
第二阶段是工作后的第2年和第3年,实在太忙太累,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看书,正好那段时间,公众号里出现了很多励志类的心灵鸡汤文章,我几乎每晚睡觉前都看,除了打了一些鸡血,好像没有太大实质性的收获。
第三阶段是这3个月,我开始按照阅读-写作-文案进行主题阅读,书看得不是很快,一个月估计最多4本,但每本都有做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和书评,和第二阶段相比简直收获满满。
外山滋比古把我阅读的第二阶段称为α型阅读,也就是阅读我们所了解的事物,除了心灵鸡汤类的文章,还有言情小说,或者其他能使我们开心的事物。这种类型的阅读,文字通俗易懂,情节趣味十足,就像开篇提到的《读者文摘》一样,但时间长了,容易使人原地踏步,止步不前,甚至因为阅读理解能力不好,而闹笑话的例子不在少数。
比如前段时间,我在一个博主的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句话:“2019年前,抓牢钱,极尽所能降低负【债】!”这句话的重点是降低负债,但有些人却理解为不要负债,更有甚者,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是典型的α型阅读带来的危害。
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阅读是β型阅读的其中一种,其他比如历史类、心理类等等,只要是阅读未知、我们所不了解、又对自身成长有好处的事物,都可以称为β型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因为对未知事情不了解,需要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有时候一本书里出现的专有名词,可能需要通过检索相关资料,或者翻阅其他同类型的书籍,做笔记才能稍微有点吃透。毋庸置疑,读起来是真的很累,但的确有不少的收获。
如果说α型阅读是平缓的道路,走起来轻松又快速,那么β型阅读就是登山,还是一座相当险恶、而又无法预知前面会遇到什么阻碍的山,爬起来很吃力,但当我们登上山顶,“一览众山小”的喜悦油然而生,这是α型阅读所无法比拟的,也是外山滋比古所极力倡导和推荐的阅读类型。
二、怎么去阅读
5月份,刚开始看第一本阅读类的书籍,其实是我最痛苦的时候。我知道这类书对我的阅读有好处,更加知道如果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阅读中,会让我有所进步。
但知道和去做完全是两码子的事情,再加上之前两年太习惯于α型阅读,脑子有点生锈了,以至于我遇到比较无法理解的内容,直接绕道而走。不过,坚持了2个月,每个月看1-2本,目前总共看了4本的时候,这种情况稍微有点好转,至少我能静下心来,一点点把书里的内容看完,而不是选择逃避。
换句话来说,从α型阅读转到β型阅读的过程,恰好是我目前所处的阶段。外山滋比古说,这个阶段不知道会持续多久,但只要坚持不懈地练习β型阅读,使用一定的阅读技巧,相对应的阅读理解能力会逐步上来。
01童话的启蒙
古人似乎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童话是生活的智慧。从古流传至今的童话不在少数,就像小时候看过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和《一千零一夜》,就是以民间故事为蓝本进行创作的。
不过当时年纪太小,对这些故事只有懵懵懂懂的印象,只知道童话里的结局都是好的,好人会有好报,坏人也会得到相应的惩罚。长大了才明白,这个世界并非非黑即白。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坏人也未必有得到惩罚。现在看来,童话算是我人生的启蒙书,它教会了我什么是真善美。
如果可以,阅读从小抓起,以童话和绘本启蒙,既能培养他的阅读能力,还能引导他树立基础的人生观。
02创造阅读环境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我的书房,陪伴我度过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工作后的阅读时间。可以说,最初的阅读环境,就来自这里。我在这里读了很多中外文学,看到了很多独立女性的精彩人生。她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但在我的眼中,却是很可爱的一面。
图书馆也是我常去的一个地方。因为图书馆的书籍都是分门别类摆放的,对于找书和进行主题阅读是非常方便的。就像前两年我写民国人物的女性故事,只要找到民国人物故事这个书架,基本上附近的书架都是。每次我写一个故事,总能在图书馆待上整整两天。图书馆拥有让时间消失的魔力。
03训练素读能力
素读,意为在不理解的前提下,还是要继续读,这也是β型阅读的原动力。其实,我们从小就拥有这个技能,只是长大后忘记使用罢了。牙牙学语之初,爸爸妈妈总是不断地重复一些简单的词语,直到我们会说为止。这也是教导孩子认识未知事物到已知事物的过程。
上学以后,这种技能被用到学校中。在老师的指引下,一点点开始学习,扩大对世界的认识。可惜的是,很多人出了学校大门之后,反而丧失学习的欲望,一步步后退,从β型阅读重回到α型阅读。如果现在重拾素读的能力,让自己保持长期学习的状态,化被动为主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对未来的恐惧与不安。
04阅读古典书籍
这里的古典书籍,除了社会上所公认的四书五经、四大名著之类的,更多指的是你愿意花时间和耐心阅读一本书。当书里的精华成为滋养你人生的养分时,这本书就是古典书籍了。遇到实在读不懂的地方,就不断地反复地读,读得次数越多,也就懂了。正如老话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一次读《简·爱》的时候,单纯地以为这就是个家庭教师和她雇主之间的爱情故事。后来读得次数多了,才发现这是个友情与亲情、救赎与成长的故事。海伦和谭波儿小姐的出现,救赎了当年那个性格尖锐孤僻、被亲情伤害的简爱,让后来的她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这类型的书无形中形成了我最初的价值观。
05时间的力量
有些事情,我们不明白、无法理解时,过来人常常会说,时间到了你就懂了。外山滋比古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他阅读寺田寅彦的书。第一看寺田寅彦的书是他在15岁,从教科书上看到“科学家与头脑”这篇文章。之后的两三年里,他一点点明白用词语考虑世界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时间对人格外的宽厚和仁慈,它不会要求你遇到一件事,就立刻马上明白,反而让你的生命中出现一些人、一些事,由他们来教会你不懂的道理。他站在幕后,看着你从不谙世事的孩子,成长为成熟懂事的少年。你不再鲁莽,不再害怕,不再钻牛角尖,开始懂得很多道理,开始学着与自己和平相处,却也更加明白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β型阅读的确难读,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这就像工作一样,如果一味地只做最简单的工作,固执地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人是不会有进步的,更不可能升职加薪,反而时间长了,容易丧失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但如果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再难的工作也不会怕。
当我们静下心来,耐耐心心看完一本本对我们有所帮助的书时,不要在意它是否难读,更不要为了完成任务囫囵吞枣,看一遍就完事,而是要把它读懂读透,学着融会贯通,从书中看到解决各种各样人生问题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人生的模样。
网友评论
想请教如何做思维导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