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趣的地方在于,不断的会有Call back的时刻,比较典型的场景是,啊,原来是这样啊。然后顺理成章回溯一遍,带着新信息赋予的新视角。相当于又重读了一遍书。
《刀锋》的故事里,毛姆在书中以第一人称出现,他就是毛姆本人,相当于埃隆马斯克在《钢铁侠》里扮演自己。
毛姆讲了一个“并不是很熟悉的朋友”的故事,这个“并不是很熟悉的朋友”的故事打动了他,他如实记录了自己知道的部分,中间中段的部分,也没有仅凭猜想去补齐,而是直接跳过,好在缺失的岁月也并不影响读者理解故事。毛姆说这个朋友在他写作的时候还不是很出名,也不必去猜测到底是谁,但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读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是毛姆艺术的表达,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感。直到现在才得知,毛姆写的是维特根斯坦。惊掉下巴。
《月亮和六便士》写高更,《刀锋》写维特根斯坦,毛姆先生原来是戏说派吗。
我对拉里最深的印象是3个画面。
毛姆第一次见拉里简直惊艳,毛姆用最温柔的语言描述拉里的阳光,自信,照亮人的笑容。带有一种让人心痛的美好,即使不看后面的剧情,也知道故事一定是个悲剧,这样美好的人,似乎不应该在人间。
第二个印象是拉里对金钱的态度。年纪轻轻,说金钱给不了自由,恰恰是金钱限制了自由。
第三个印象是拉里为了拯救堕落天使苏菲,不管不顾的要娶她,带着一种献祭的使命感,带着他人畜无害的要命微笑。
这样的拉里,毒舌的毛姆都极尽偏爱,却是个人生体验者,和世俗一切无关,凡俗爱好的钱权名利爱情事业享受他统统不关心,别人的青春迷茫,他的青春在追寻人生的意义。幸好读书的时候并不知道,否则以维特根斯坦来代入,可能就不会觉得拉里是个超级无敌迷人的大帅哥了。尽管维特根斯坦的确是。

写金字塔塔尖的名人,但又不被名人光环所限,不仅写出自己的风格,还让人忘掉原型本人。这样的功力,应该是每个写作者都想做到的。毛姆先生之所以伟大当然不止于此,当他拿起手术刀剖开生活的真相,才是最可怕的。由不得你不看,读完《刀锋》很久了,这把刀还扎在我心上。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犹太人,哲学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省,逝世于英国剑桥郡,享年62岁。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曾经师从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罗素。从1939年至1947年,维特根斯坦一直在剑桥大学教书。他在生前出版的著作包括有1篇书评,1本儿童辞典,和1本75页的《逻辑哲学论》(1921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