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起源:评《天国之门》

作者: 97d679b4ef09 | 来源:发表于2020-04-21 09:16 被阅读0次

就如同《论语》所云:“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一样,春秋时期的孔子总是带着“世风如下,人心不古”的感慨去探究人性何以“由圆至缺,不可往复”这样的终极问题。

而事实上无论从一个“人性本善”的标准走向“人不为己”的结局,还是生产力高速发展物质条件不断提升后所表现的“人心不足”,多少总带着历史演化的痕迹。

当然,这样的演化存在着亘古不变的必然性,无异于古今,无异于中西。

区别于传统的通过经济、文化、历史、事件相结合的观察角度来看待西方历史发展脉络,赵林先生的《天国之门》则独辟蹊径,尝试着使用宗教演化的方式去阐述,信仰对于整个西方历史演变过程的影响。

这当然需要作者对于整个西方哲学、宗教、历史、文化有详细系统的全方位认知,并且拥有扎实的哲学理论架构来支撑整本书所要表达叙事逻辑,思想脉络。

在阅读本书后,让我感到更加了不起的是,作者在拥有广博的学识体系和细腻严谨的论证同时,竟然还可以把整本书学得如此生动有趣,毫无学术书籍惯有的枯燥。

在作者看来,古希腊神话是西方宗教文化的万物同源之地,而一桩桩神话故事中所表达的人性原始意义上的精神和肉体最和谐的状态,才是人类所应该追求向往的美好。

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神性是作为一种完美人性的方式被表达,对于美的追求成为了古希腊哲学的核心目标。

与此同时,作者对古希腊纷繁复杂不胜杂乱的神话谱系进行了穷源溯流的梳理,足见其考据功力之深。

就如书中所言“哲学是从神话中发展产生出来”、“哲学产生以前有一个史前阶段,即神话阶段,它是哲学的史前史。”

希腊哲学正脱胎于这些神话故事,同时又与那些有着更强宿命论观念不同,哲学体系里成功抽离了神话故事中所带有的主观臆想,书中指出“在荷马诗歌中所能发现与真正宗教情感有关的,并不是奥林匹克的神祗们,而是连宙斯也要服从的‘运命’、‘必然’与‘定数’这些冥冥的存在。”

而在哲学方法中“采用了一些还原性和抽象性的哲学范畴来取代神话中的感性直观的神和扑朔迷离的命运,并以此来说明万物的产生和变化。”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里,哲学家们成功的用一种“崭新的语言”代替神话语言,用本体内部矛盾运动来代替神系的生殖原则去解释事物的生灭变化,以替代原有的朴素的宇宙起源观和自然演化观。

诚如书中所言:“它第一假定整个宇宙是自然的,从可能性上来说,是普通知识和理性的探讨所可以解释的。这样,神话所形成的超自然的鬼神就真的消灭了。”

正是这个哲学上的“基础假定”,才成功地将神学与哲学一分为二。

相比较希腊朴素的国家构建,后来罗马帝国下的统治,拥有着更加严密的国家概念,虽然在艺术、戏剧和哲学等领域中,罗马人本身少有建树,只能得益于继承发展希腊文化,但是在军事、政府、法律、工程几个方面,罗马人有着远超同时代其他民族的天赋与能力。

强大的实用技艺让这个民族拥有了更多的自信,和更多的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家属性。于是,他们理所当然地将权力核心、国家利益彻底凌驾于宗教信仰之上,并且亲自开启了蕴藏在宗教之内的政治统治能力。

在伟大的帝国得以建立后,豪奢的罗马公民在肉体的放纵无度与精神的空虚无聊中来回摇曳,对功利极端的追求让他们彻底丧失了本该赖以自豪的积极进取,勇于拓展的精神,最终沦于物欲横流的荒唐世界。

基督教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诞生。“以唯灵主义的理想对抗罗马的物质主义,以禁欲主义的生活态度来抵制罗马的纵欲主义。”

之后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开启了一场漫长的征途之旅,直到最终达成精神世界和世俗世界相互妥协、泾渭分明的战果,从此“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此时,脱胎于希腊文化的基督文化事实上已经有了更加世俗的基因特点,文中作者指出“希腊人就像对待生活一样地对待死亡,基督教徒却如同对待死亡一样的对待生活”。

黑格尔也评论道:“死使希腊人想到生活的享受,而使我们想到的却是生活使我们不堪忍受;死亡对希腊人来说意味着生活,对我来说意味着死。”

到了中世纪,对于个体神性过于崇高的要求让许多信徒望而却步,世俗世界的贪得无厌与精神世界的纯洁高尚,总是背道而驰。

事物在受到外力冲击时,会在破坏现有状态下,寻求到下一个稳态,比如宗教信仰可以在堕落中完成虚假的自我伪装,以次充好。

最终,德国人马丁·路德用一纸檄文点燃了隐藏在世俗地下的所有龃龉,从而引发了属于西方宗教的战争与改革。

在文中,作者强调了这场改革对于现代西方的普世意义,“信仰自由”、“宽容精神”、“民主政治”、“经济发展”、“国家主义”以及“中产阶级的形成”都与这场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马丁·路德通过对原教旨的质疑成功地改变了一直以来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屈辱姿态。而且还用翻译《圣经》的方式,把“粗俗不堪”的德语和“雍容华贵”的拉丁语并驾齐驱。

正是这样的一个离经叛道罪大恶极的宣言,孕育出来后来的德国古典哲学。自此之后,成功的打破了宗教与世俗之间隔阂和对立,使二者融于一体,基督教被迫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负责每个信徒的心灵与道德,这种剥离权力物质后的纯粹信仰,才是上帝眷顾的神龛。

只是与最初希腊时代纯粹的神学信仰所不同的是,人类再也没能回到最初对于完美的追寻,转而走向了更加复杂,琐碎,生活,独立的境地。

需要强调的是,这场将基督教文化从罗马历史中,皮开肉绽的剥离,不是来自于宗教神学本身的人文主义关怀,而是一位德国的宗教改革家的摇旗呐喊。

当然这朵开在普鲁士土壤的哲学之花,也孕育了后来波黑、黑格尔等一大批德国哲学先贤。

不可否认,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价值观相比,西方的精神世界和宗教信仰有着更加紧密的关联。

同样,这样的关联又能够随着历史文化的进程而相互制约、变化和适应,作者正是发现其中内在的演变和逻辑关系,故而才通过自身深入研究来阐述个中的前因后果。这大概也是剥离西方世界表象,去观测其内在核心的最深刻的视角和方向吧!

相关文章

  • 信仰起源:评《天国之门》

    就如同《论语》所云:“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一样,春秋时期的孔子总是带着“世风如下,人心...

  • 2020年10月7日读书笔记

    阅读1小时,总计1381小时,第1324日 阅读《天国之门》 第3章 基督教与西方近现代文化 第2节 宗教信仰的衰...

  • 2016.9.27

    对有信仰的人 死是永生之门

  • 信仰的起源

    信仰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处?很多无神论者批评宗教,说宗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尤其是最近几年,出现了一批锋芒毕露的"...

  • 2020年10月2日读书笔记

    阅读1小时,总计1374小时,第1319日 阅读《天国之门》 导论 天国理想与尘世生活 第1章 第一节 希腊宗教的...

  • 天路

    一条天国之路惊落眼球无数欲登天国之门又恐内心曝露 就在世界之巅布达拉宫旁边鲜花铺上天际路灯变成皇冠

  • 指路人

    指路人指给我们不同的路。 有的通向天国之门,也有的通向地狱之门 路口交错,不是每一位路人都能抵达终点 天堂也好,地...

  • 人的存在是理性还是虚无?

    1、信仰与理性 信仰是相信的基础上把理性当作工具作用于生活;理性没有基础,就是想理解世界。 信仰最终归于天国;理性...

  • 道与天国

    信仰的目的既不是财物也不是权势,而是为了去天国,因为天国是没有死亡也没有痛苦的乐园(启21:1~4)。 那么这个天...

  • 《天国之门》epub+mobi+azw3+pdf

    《天国之门》epub+mobi+azw3+pdf ​豆瓣:9.1 作者:赵林 本书是一部系统呈现西方宗教文化的经典...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信仰起源:评《天国之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uy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