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像我一样,相信知识的力量,有着成长的信仰?
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收藏很多书单影单,却怎么也啃不完?
你是否也像我一样,积极地把行程塞满,复盘时却把心给塞了?
其实我们都一样,越想成长,越容易烦躁不安,结果我们成长得越来越慢。
这是因为我们想把太多事情做好,又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还不懂得管理情绪和压力,把自己逼得太紧,反而变得束手束脚, 事倍功半。
先来说说第一个…
想把太多事情做好
先说说什么叫成长,我对成长的定义很简单:能做好更多的事,能成为更好的人。有了简单的定义,成长才会变得简单。(本来就是嘛!)
比如说,你周末一个人在家,平常都习惯了叫外卖,但今天你决定给自己下厨,于是你开始下软件、搜菜单、备材料,然后开始投入去做一道菜,最后你发现自己还挺有天赋的,做得还不赖,接着拍个照、美个图、发个朋友圈,收获一堆赞,并且有朋友表达希望来尝尝你的手艺,然后敲定了某一天来家里做客。接着,你为了让朋友有宾至如归的体验,你开始看更多的菜单和文章,学习做更多的菜,精心准备一次宴会。在接下来的准备过程中你可能还会花时间打扮自己、美化家里环境,这就是一张图片引发的血案,oh不,是一张图片引发的成长。
所以你看,成长是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从一个小小的想法开始去做(给自己做一道菜),不断地把更多的事情做好(给朋友做一桌子菜、打扮自己、美化家里环境),变成了更好的人(解锁n个新技能、收获友谊)。
但是,有的人把成长设置成困难模式,比如他在搜菜单的时候想到待会儿做完了要发朋友圈,是要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的,所以他就找了个牛逼的姜葱炒花蟹(楼上同学可能就做了个可乐鸡翅),好不容易做出来了,拍照还要摆盘和找角度,拍好之后要美图,要做出那种美爆的感觉,然后把菜凉到一边,先倒腾朋友圈,接着也约了三五好友来家里做客,接下里,按照“我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的逻辑,他会花更多的时间来打扮自己、美化家里环境,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都倍增无疑,最后聚会还不一定就是快乐的,这才是一张图片引发的血案!
所以你看到问题了吗?那就是:你!想!把!太!多!事!情!做!好!了!
“把事情都做好”本不是坏事,很多名人领袖因为是个苛刻的细节控、完美主义者,还能获得巨大的商业收益和口碑,问题是人家不是对自己苛刻呀,人家是对自己的员工苛刻呀,而他只是那个设定标准的人呀,所以这世界才一堆的规则和标准嘛。
回到个人成长这件事上,如果你事无巨细都追求完美和精致,都要冲着高标准去做,那无疑就是把“成长”设置成了困难模式甚至是地狱模式,与其在执行过程中百般为难自己,不如先在“设定标准”这件事上对自己宽容一点。意思是,很多事情还是要做的,但你能允许并且悦纳自己在某些阶段、某些事情上不做那么好。
这里要注意,我说的是“在标准上宽容自己”,而很多人往往是“在执行上宽容自己”。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接受努力之后的结果,但不能接受没有努力!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怎么做的吧~
第一步:一定要把目标写下来!
每个月初我都会专门找一个时间,在安静的环境下,专注地制作本月生命之花(下图)。我会在上面填写我这个月想要完成的所有事情,形式可以是五颜六色的文字、图案、符号,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
接着重点来了,第二个动作就是圈出我认为这个月最想要做好的任务,并在另外一张纸上对它进行描述和拆解。不要小看“圈出来”这个动作,这个圈出来的过程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它能够帮我选出这个月的首要任务,把我刚刚分散了的注意力重新聚集了起来。
要解决“想把太多事情做好”这个心魔,就要先做减法:从“想做的事情”里面选出“真的去做的事情”来。这也符合时间管理的一大原则:要事第一!然后才是在数量合理的情况下,追求合理的质量。
生命之花在初步筛选了任务之后,接下来就要做任务描述和任务拆解了。
任务描述的目的是清楚为什么要做(Why)以及做了能带来哪些价值(What)。比如我在“学习&成长”那格子里写着“读四本书”,那么我的任务描述就是这样的:这个月我计划阅读四本书,分别是《小强升职记》《把每一天当做梦想的练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进》,之所以选这几本书是因为...,我希望可以从中收获...,解决....的问题。在那之后,我还可以...。如果有哪一本书我突然不想看了,我还可以选择看...,因为...。
在写任务描述的的过程中,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处境,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以及在这个事情上付出到底值不值得。如果越写越没劲,你可以考虑把这个任务删掉,因为想做跟真的去做,确实是有区别的。
拆解的目的是把任务分阶段分步骤去执行。我前文也说过,我一直认为成长应该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所以某程度上拆解任务是为了降低难度,提升可行性。还是拿“读四本书”来举例吧,这个目标可以直接拆解成“每周阅读一本书”,这里要注意,不必做过多的细分,只需要把目标拆解成让你觉得 “有挑战又不至于太难” 的大小就好了。
一般来说,年度目标可以拆分成季度目标,再细化成月目标,再往下就是周目标和单日目标,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状态,按需拆解即可。
第二步:写进周计划、排进日程!
有了“每周阅读一本书”的明确目标之后,我就会在自己制作的“周计划”表格里安排好阅读四本书的先后顺序,接着就不会再做多余的安排了。因为读书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你早起一点、晚睡一点,或者是利用上下班搭地铁的时间都可以做到。所以,对于那些执行意愿度高的、执行难度小的任务,不需要专门留出时间来做,它们就像是水,很灵活,就算你不把它们排进日程,你也会找到时间做。
那哪些任务需要预留时间来做?很简单,就是那些难度大、有时间或地点限制、牵涉到他人的任务。它们有的是石头,有的是沙子,虽然会让你感觉到充实,但数量一多,也会把你挤得喘不过气。比如“自我实现”中的“通过一场重要的考试”,通常就是一颗大石头,它会占据你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有这个大石头在,就很难再安排其他的事情,只能先乖乖地搬石头了;而“职业发展”中的应酬、培训;“社交”中的参加聚会、婚礼,接待一个远道而来的朋友;“家庭”中的亲子活动等等,这些都是沙子,都需要专门留出时间去做、需要你去配合。而被它们所占据的时间就称为“硬时间”。
对于这些任务,就应该用 “日程表” 来记录,一方面是起到汇总、提醒的作用,一方面也好对时间的软硬进行区分,避免冲突。我自己就制作了一个“BetterMe 行程表”,如下图。拿听课来举例,现在免费的、收费的网络课程到处都是,天天都有人在做分享,而我只需要把我报名了的课程写进日程表(写下来、排进日程),并把其中没有录音(只能当天晚上听)的课程标红(硬时间),然后优先去听那些课程就好了(要事第一),其他的课程我得闲的时候再听即可。
此外,那些粉红色格子里的任务就是硬的,比如聚会和培训,意味那一天只能用来做那个任务,如果我不想自己太累,最好就不要再安排其他任务了。
“BetterMe 行程表”第三步:适当调整计划,应对变化
说到这里,看着上面的日程表,其实我对于自己完成了多少任务、有多少没完成、还有多少自由安排的时间都比较清晰了。如果你也这样做一遍,我相信你会更加体会到,从第一步就开始做减法是多么的有意义。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无论我们的想法多完美,执行起来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你确实有很多事情想做,你可以一直把它写在你的生命之花上面,如果你真的那么想把它做好,那请你相信,一定有更好的办法能做到。
我还想说,有不少人习惯制定了计划就绝不更改的,但我不是,我一定会给机会自己作出调整。毕竟我无法在月初的某一天就去预测接下来的所有变化,所以我所做的计划只能算是一个“原计划”,意思是“如果没有其他事情发生,我将这么安排我的生活” 。但如果生活发生了改变,那么计划也应该要跟着改变,计划是用来应对变化而不是限制变化的。
当然,我们也要对自己做的计划抱有一份敬畏之心,不能随随便便地就更改它,至于怎么掌握这个“度”,那就要靠个人修炼了。
作者语录:生活在变,计划在变,而“应对变化”却一直没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