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以农业立家,公刘之后庆节以农业立国,怎么立的?你的技术能够抚育他人,人家就跟你走了。从关中平原,来到山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3128229/711a98cf3c2c863c.png)
周本纪·2
原文
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於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笔记
庆节死后,经历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7代,传到了古公亶(音胆)父。
古公亶父做了一件事:重新擦亮后稷与公刘的良知良能,再次扩充放大。当初是如何起来的,再重新回到那个地方捡起来。他重修后稷和公刘的事业,积德行义,豳人都拥戴他。
这时古代北方的游牧民薰育戎狄来攻打豳人,先是要抢钱抢物,古公亶父给了。要是你,你给不给?戎狄又来,这一次想要得到土地与民众。民众非常愤怒,打算大干一场。
古公亶父说:“民众之所以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对他们有利。如今戎狄之所以前来攻打,目的是为了我们的土地和民众。民众在我这边跟在戎狄那边,有什么区别呢,只要能过得好。大家是为了我才去打仗,但是牺牲别人的父亲和孩子来实现自己的统治,我不忍心这么做。”
这是一个最为简单的道理。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古公亶父因为农业上的领先,使得豳这个地方的人拥戴他,跟着他有饭吃——你解决了对方的问题,对方才跟着你,不是反过来。更不可能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去损害民众的利益。那么只要民众能够过得好,是不是自己统治没有那么重要。为人、为事业,都是如此,无我+利他。
所以古公亶父与亲近的下属离开了豳,今天陕西彬州市,渡过漆水和沮水,翻过梁山,来到了岐山脚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3128229/11c17bf818216bb9.png)
豳人举国扶老携幼,跟着古公亶父来到了岐山脚下。仁义之人,天下归心。以至于旁边的一些国家听到古公亶父的仁义也都来归附。
从此古公贬斥戎狄的习俗,建造城郭与房屋,分成邑落居住,设立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种官职。人民都用诗歌赞美他,歌颂他的恩德。
民众成了古公的责任。
而古公生活过的地方给我们留下了周原遗址。
![](https://img.haomeiwen.com/i3128229/cf88e497b77d9faa.png)
原文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笔记
古公已经有两个儿子,长子太伯和二儿子虞仲。伯仲叔季的排列。太姜,姜姓部落的女子,又为古公生下了小儿子季历。季历娶了太任。太姜和太任都是贤德的妇人。太任剩下姬昌的时候,还出现祥瑞。古公说:“我的后代有能成就大事的,大概是姬昌吧?”太伯和虞仲听着老爸的意思是要传位给季历,以便让姬昌即位,于是两个人就跑到了荆蛮,大概是楚国、吴国和越国这一片,纹身断发,把位子让给了季历。
![](https://img.haomeiwen.com/i3128229/1c68b380efbda168.png)
传说太伯最终到了吴地,是吴国的开国君主,给吴地带来了新的文明种子。
我们大概推算一下:太伯是姬昌的叔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灭商,太伯到武王隔了两代,推测太伯大概就是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到吴地。
考古学上,江南地区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代迁往殷之前,有湖熟文化,这一文化和中原地区的商周文化在陶器等文化特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可能是商末周初时期受中原文化影响的一种土著文化。从出土的器物看,跟中原的发达程度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要说太伯带来中原的技术,那是相当可能的。
原文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於行义,诸侯顺之。
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笔记
古公死后,季历即位,称公季。他继承古公的做法,继续行义,诸侯都来归顺。
公季死后,姬昌即位,是殷的西方方伯,称西伯。西伯也就是文王,他继承后稷和公刘的事业,效仿古公和公季的方法,笃行仁义,尊老爱幼。为了接待士人,每天到中午都顾不上吃饭,所以士人都纷纷前来投靠。先秦古人一般吃两顿,早餐在日出到正午之前,晚餐在太阳西斜到落山之前。现在想吃就吃,是粮食丰富的结果。
伯夷、叔齐在孤竹国,今天河北卢龙,听闻文王善待老人,千里迢迢来投奔。
![](https://img.haomeiwen.com/i3128229/50a022a511f106ef.png)
太颠、闳夭、散宜生是文王时候的名臣,此时前来投靠。鬻子是楚国先祖,辛甲大夫原来是殷的臣子,也投奔前来。
都是股东。
打完,收工。
明天,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