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周天子传到周昭王,王道微缺,周昭王因此死在汉水上,因为他坐的船是胶水糊的。周穆王即位,把文王和武王的王道重新擦亮,天下重归安宁。
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
容易做到吗?
周本纪·8
原文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燿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音高)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於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脩之,使之务利而辟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於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遵脩其绪,脩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无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载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故先王非务武也,劝恤民隐而除其害也。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顺祀也,有不祭则脩意,有不祀则脩言,有不享则脩文,有不贡则脩名,有不王则脩德,序成而有不至则脩刑。於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於是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命,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有不至,则增脩於德,无勤民於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犬戎树敦,率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笔记
这件事是周天子王道崩溃的开端。
穆王打算征讨犬戎,周公旦的后人,被封在周畿内的祭公谋父劝谏说不可以。不可之后的整段,都是在说为什么不可,带着我们重温周的崛起过程。
理由一:先王耀德不观兵。先王光耀德行,而不是武力。戢(音及),收藏起来。谋父说把武器收藏起来,要用的时候再亮出来,一亮就要有威力。如果只是一味炫耀武力,就会让人生出轻慢之心,起不到震慑的作用。
这个理由有些奇怪,或者说穆王征讨犬戎的前因没有提,似乎是无故而征讨,也有可能是犬戎若即若离?!
周文公就是周公旦。载是语气助词。櫜是弓矢。夏是大夏,乐曲名。允是理所应当,必然。他有诗是这么说的:收起干戈,收起弓矢,我求美德之士,载入大夏曲中,王必保守不失。
谋父说先王对于民众,勉励端正其道德,使其性情敦厚,增加其财富,改良其器物,明确利害的方向,用礼法来培养他们,使他们知道趋利避害,胸怀仁德,畏惧惩戒,所以能够世代护佑,繁衍昌盛。
周先王就是从一点点,逐渐为大。
谋父追述周的发展史:当年先王世代担任后稷,供职于虞、夏之际。夏衰落后,废弃农官,不再劝民务农,先王不窋因而失去官职,逃到了戎人和狄人之间。他不敢放弃先人的遗业,接续先王的德行,遵循祖先的传统,整修祖先的教训和典章,早晚恭敬勤勤恳恳,以敦厚笃实自守,忠诚信义自奉。
世代感戴其恩德,不至于辱没了先人。到了文王和武王的时代,除了昭显先人的光明,还加上仁慈和睦,无论是敬事神明还是护佑百姓,神人都皆大欢喜。
这是周人的三个代表事业理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
周人的品牌资产:只问耕耘,修身齐家,扩充放大。
商王帝纣对民众作恶太甚,民众难以忍受,拥戴武王,在商郊牧野与帝纣兵戎相见。谋父总结先王不是不用武力,之所以用武力是经常体恤人民的痛苦,帮他们除害。
先王定下的制度: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服。这是把天子的统治范围分成了内外层次。王畿之内是甸服。王畿之外是侯服。侯服之外是宾服,设置了诸侯和卫,卫也是诸侯的一种。要服、荒服主要是游牧采集民。
甸服的要日祭。侯服的要月祀。宾服的要享祀。要服的要进贡。荒服的奉戴周为王,新王即位的时候来朝,到下一代王即位的时候再来朝,表示服你了。层层的责任和义务不同:祭以日计;祀以月计,一年十二次;享以四季计,一年整四次;贡以年计,一年来一次;王以终身计。
王道就像磁铁,离得远了,吸引力就弱,怎么增强吸引力,在自身。王道最小就是有这么一个人,他帮助他人成就他人,别人愿意跟着他,一个两个三个……
谋父说按照先王的遗训,如果甸服的日祭不做,就要端正自己的意志;如果侯服的月祀不做,就要端正自己的言辞;如果宾服四时不享祀,就要端正自己的礼法;如果朝贡不来了,就要端正自己的名分,如果不尊奉为王,就要修行自己的德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你对我不仁,我先想想自己是不是不义。
依次做了,五服还是不能尽职守,才会施以惩罚。与人相处,你不仁,我发现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不处就是了。而国家负有保境安民的使命。周制,不祭有刑罚,不祀有攻伐,征讨不享,谴责不朝贡的,对于不称王者要告谕天下。因此,才有刑罚的各种规定,才有攻伐的各种武器,才有征讨的准备,才有严厉谴责的命令,才有告谕天下的文辞。用命令和文辞宣告而仍然不来述职的,要进一步增修自己的德行,不要劳民远征。如此则近处的没有不听从的,远处的国家没有不服的。
观照自身是本。显然谋父的意思是周穆王本末倒置了。
为什么呢?
理由之二:犬戎的两位居主,大毕、伯士死后,犬戎人按其所在的服应尽的职责来贡,穆王却说我一定要以不享的名义征讨犬戎,让他们看看大周的武威。这不就是废先王的教训,让自己处于挫折的边缘?顿就是挫折。
谋父听说犬戎树敦,敦指的是敦厚质朴。犬戎树立敦厚质朴的民风,遵循前人的德行而始终如一,足以抵御周的兵锋。
但是周穆王没有听从谋父,这让我想起读《国语》,王不听,不听不听就是不听。穆王发兵攻打犬戎,捕获了四头白狼和四头白鹿,凯旋而归。但是从此荒服的游牧民不来了。
周的王道,从这里开始步入下行通道。
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
![](https://img.haomeiwen.com/i3128229/5b2c3b037c30e8fa.png)
打完,收工。
明天,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