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是训练出来的?
最近,我买了一本《开始写吧一一非虚构文学创作》的书,编者是美国的雪莉。艾利斯。之所以解囊购书,是最近遇到了写作的瓶颈,似乎到了写无可写的境地,希望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前看过《好文笔是读出来的》,是“豆瓣”写作讲师舒明月著的,收获不小,所以觉得这么一本谈写作的书,值得去看一看。
看了序言后很吃惊。美国的作家并无作协之类,“在大学任教成为绝大多数作家安身立命、专心写作的保障”,作家们总是去争取获得写作硕士博士学位之类,都是“科班出身”。美国有专门的作家培训渠道,而且很正规,不像中国作家基本是"自学成才"。
我迫不及待地学习了第一页提供的第一个写作训练方案。
这一个方案是说,一周之内,每两天记一件印象最深的事,然后将三件事的内在联系找出来,哪怕是极其牵强的联系。这样能帮助我们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产生所谓的“灵感”,帮助我们找到源源不断的素材。
我有点惊呆了。上一周我写的《萤火虫与夜相逢》,就是从三件看似没关系的事中,发现了良好的习惯可能会在特定情境让人生大放光彩,从而让我们意识应该珍视我们的良好习惯。
这方案是科学的,并非玄而空的东西,也不是什么单纯的写作技巧。
这样一本专业化味道浓厚的写作书,是不同于国内的写作理论的。它的可操作性很强,充满了科学的逻辑性。
一本书,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有了不一样的眼光。
想起美国的NBA,其训练体系与绝大多数国家不一样,体能训练师、投篮训练教练、防守教练等,包括运动员的饮食管理,都是高度专业化的。美国男篮之所以称霸世界,与高度专业化是分不开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海湾战争,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军队,仅仅付出200人死亡的代价,就将伊拉克的百万军队消灭。著名的军事专家张召忠少将说过,他当时也没有弄清楚美国人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美国的军事现代化,完全是建立在高科技联合作战的超高水平的专业化的基础上的。
我不是一个美国迷。但是,我觉得,美国的专业化,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一个民族,如果普通的老百姓也能有专业化意识,有了一种“工匠精神”,那么这个民族就有了强大的力量。
国家层面的专业化自然是“肉食者谋之”,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伊拉克等国的惨痛教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最朴实”的真理。
一个民族总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的,所以,这是需要“从我做起”的。
由于评职称的需要,我做好了几个课件,去教仪站交。
教仪站杜主任在。我把课件交给他,他快速地播放起来,很客气地说,课件需要修改。主要是风格不统一,有些乱。
他的话带给我一种冲击——课件的制作也是需要专业的眼光的。
课件PPT的“风格”“统一”之类的话,我是第一次听说。以前注意力都集中在教法的设计上。我感到自己很有点外行。
课件的基础知识,一向自己以为和周围人相比,算是有丁点儿优势的。而且,本次课件和学校里的高手一起交流过,一起做了较为仔细的修改。
可是,在专业的眼光下,这一切不过是毛毛躁躁罢了。
我很惭愧。买了厚厚的一本关于PPT设计的书来看,再加上在网上学习,总算让课件有了一点提升。
由此,我想到,作为教师,无论是对待学生的态度,还是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都应该体现自己高标准、专业化的水平。我也有了“头涔涔”的味道,开始感觉到,实在是太需要学习了。
即便是一点小事,也需要专业化的思考。
比如,如果一只马蜂光临家中,停歇在玻璃上赖着不走,而你又必须尽快赶走他——如果母亲或是女儿太害怕。
你怎么做?
用开水烫?它的盔甲的保护作用,会让你大吃一惊。
或许你用拖把打死了它,但是,拖把的硬杆顺便也打坏了玻璃。然后,你就没有再想过,有没有更巧妙的方法。
所以隔一段时间,当另一只马蜂光顾的时候,你可能就束手无策了。
如果以前用专业化的标准去反思过,可能你会——
用水把毛巾打湿,然后用力地向马蜂打去。马蜂掉到了地上,玻璃安然无恙。
专业化思维,真的是处处都需要。
在这么一个暗流凶险的世界,我们的民族更需要集体的专业化。
最近,华为遭到美国政府的打压,可是,任正非却从容不迫地对大家说,他们早已未雨绸缪,做好了极限打压下生存的“备胎”。华为不需要民族主义热情的支持,华为已足够强大。
有没有美国市场,对于华为来说,已经不是至关重要。
华为是国人的骄傲。
华为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其具有强大的专业化指导思想。他们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眼前的经济效益,他们更重视的是具有自主的专业化的创造性人才。
任正非谈教育,他说,“”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他希望小学老师能耕耘好自己的三尺讲台,让农村孩子也能成长为硕士、博士,不正是专业化人才吗?
任正非是民族的精英。不仅仅是因为他让华为站稳了,更因为他呼唤了中国新时代的专业化。他呼唤了教育的专业化所需要的政策环境——让教师没有生存的燃眉之急,让人才没有无谓的评职称、写论文的羁绊,给他们一个静心做事的环境。
任正非是最懂得专业化以及专业化所需要的软环境的精英之一。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在各方面的专业化步伐,早已迈出。
但是,我们还有很多时候,很多人群,还没有从田园牧歌式的状态中醒过来。满足于过得去,犹如千年的冻土,迫切地需要我们的热情去解封。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有一种更高的眼光,而且具备了相关的“土壤”,我们的个人发展以及我们的民族,都会脱胎换骨,焕发新的活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