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你不需要与大多数一样?
一件事情做的人多,并不意味这件事情就是对的。
比如舍友们都选择躲在宿舍看韩剧,你选择去图书馆学习;比如体育课选修,大多数女生选了羽毛球,你选了篮球;比如刚开学不久,你看到同学们都拿苹果手机,只有你拿国产机。这都不能说明谁对说错的问题,仅仅只能说明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哪一方面的人数占据了大多数,单纯地说明了一个数量问题而已。
但是我们常常觉得我是在站在了少数的一方,所以我是错的。比如你的意见、你的想法、你的爱好、你的习惯、你的行为跟身边大多数不一样的时候,均是如此。你为了不被排挤会强逼着自己去做跟身边大多数人一样的事,而这样的做法有时候反而适得其反,更招致别人的反感,一步错,步步错。你很容易,一直错下去。
当然也有大多数人认为你错,你也确实是错了的时候,但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2)你值得成为少数者
另外一点,跟大多数人一样往往意味着:平庸。
平庸是最要不得的事情。
幼儿园的时候你就模模糊糊地知道,男生喜欢跟长得好看的女孩呆一起,老师只给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大红花。
小学时候,跳绳跳得不好的女生大家都不想跟她玩;小丽的字写得很漂亮,经常被老师夸;班长代表学校去参加奥数,拿了奖牌回来,校长在周一升旗仪式的时候表扬了他。
中学时候漂亮的女生会收到好多封情书,放学后的蓝球场上总能听到一群女生在为某个男生加油助威。
大学时候,有人会弹吉他,有人擅长街舞,有人热衷演讲辩论,有人早早兼职实习,他们都多多少少获得了他们想要的掌声,接近或实现了他们的梦想。
不平庸的人其实不少,但是相对于于平庸的人来说,还是只占了少数。
我不知道你是在大多数里,还是在少数里,我也不知道你是否想离开这大多数,成为这少数,但是我想告诉你,这少数里有太多精彩,是大多数人永远无法体会的。
即使过程有太多的挫折,也值得你成为这样的少数者。
话是这么说,但是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往着完全相反的方向走去。
3)反其道而行之,我从学霸变学渣
我以前就是上面提及到的少数人中的一种,我却曾在大学的时候,无知地想着退回去成为大多数中的一个,还为此付出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现在想想那时候真的是太傻太天真了。
我从小就是大家爸妈口中说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偏科,每科都是年级前三。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当班长,老师们都很喜欢我,尖子生都喜欢向我讨教问题,差生们都很怕我,这导致了我养成了高冷的性格,也可能生性向来如此,所以我朋友特别少,不超过三个。
这样的性格一直持续到大二之前,大一的时候我仍然像以前一样独来独往,别人都还在睡觉,我一大早起来学英语,在走廊里小声地跟着复读机朗读,去操场听VOA。除了上课,白天、晚上都泡图书馆自习室,回到宿舍洗完澡准备睡觉的时候,别人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组队玩游戏,熬夜追剧,在他们看来,大学十二点前睡觉的都是奇葩,而我更奇葩,我十点半就睡了。
我以前不知道孤单是什么感觉,因为那时候我单纯开心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曾体验过留意过群体生活。
后来慢慢地看到别人都是两两结伴、三五成群地去上课、去洗手间、去打饭、周末去看电影、唱K。我才开始意识到原来在大数人眼里我是个异类。是个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不懂社交的呆瓜,内向孤僻、自卑又自负、死面瘫、零人缘、不存在一样的存在。
就是在有了这种意识之后,我开始知道了什么是孤单。可能是为了填补这份空虚,可能是不喜欢被当成异类,也可能是我确实渴望有那样的友谊吧。我开始把社交当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来做,把学业扔到一边。为了接近大家,迎合别人,开始跟着一起熬夜到两三点、下载舍友们爱玩的电脑游戏一起玩、甚至觉得还不够,一起跑去外面网吧通宵,去KTV唱歌喝酒玩骰子,不吐不归,天亮才精疲力尽回去补觉。开始翘课,开始觉得六十分及格就万岁了。开始去上课也只是用来睡觉玩手机了。开始花钱如流水,每月的头个星期花钱像土豪,剩下的三个星期天天只吃泡面如乞丐。
整个大学几乎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了。
等到快毕业,大家都开始分道扬镳各奔东西的时候,才真正懂得有很多人一旦分开,这辈子真的可能就永远不会再见面了。
等到走在人山人海,密密麻麻的人才招聘市场,看到成千上万份的工作,竟然没有一份是留给我的的时候,我才恍然意识到,我曾经天真地把社交看得那么重要,那么努力地去靠拢的地方,对于我的人生,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帮助,甚至是有害的。我才开始懊恼自己怎么会做出那样愚蠢至极的决定。但是这些你都不能怪任何人,那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不管如何,我还是醒悟过来了,但之后真的花了好长时间才开始慢慢重新振作起来。
4)改变需要时间,但总比不改变好
要把一件事情做好,你要经历长时间的知识经验累积,但是要把一件事情做坏,你只需要一个念头一个瞬间就可以做到。
你想要重新优秀起来,会比从头开始难太多,因为你还有好多恶习等着你去改,你是从负开始,不是从零。
但是不管怎样,你总不能这样一直负下去,你还没有完全坏掉啊,能努力抵达到零都是非常好的了。虽然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时大学也已经结束,人生中最宝贵最应该拿来学习的时光已经过去,但此刻开始,总比以后再开始甚至是永远不开始好得多。
所以我愿意重新来过,毕业三年多,经历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一切已经开始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等我有更精彩美好的人生故事,我再同你们分享,我相信应该不用太久。
5)社交到底有没有用?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并不是说社交不好,恰恰相反,我仍觉得社交是重要的,但是你一定要注意它在你的时间里所占据的比例,它绝对不一应该是花费你最多时间的,最多的时间一定是要放在关于自我能力的提升、心智的成长上。
社交所带来的人脉,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附加值。当你成功了,实现自我了,你的人脉也会跟着拓宽拓广,这个时候你的社交关系远不是你一事无成时拼命去争取来的关系可以匹敌。所以千万不要跟我以前一样舍本逐末,此刻提升自我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现在身边大多数人做的是你不想做的事情,但是你跟他们之间又有着比较好的关系,那大可不用断掉这样的交情,保持它,但是要记住你真正要的是什么,然后为之努力。
6)坚持做自己是你要一直坚持的事情
当然想要保持跟大多数人不一样是件很难的事情,这也是致使我曾经想要放弃的原因之一。但是我还是希望你能不至于像我曾经那样,别走太多弯路。有些困难需要面对就去面对,有东西需要坚持就得坚持。
想起前段时间,赵晓璃写的一篇文章《6个月,18万字,我成为简书签约作者》。主要讲了她如何坚持写作的过程。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的:
有些朋友问我,想像你一样利用业余时间写作,难不难?
我的回答是,其实最难的不是写,也不是拖着疲惫的身躯写,最难的莫过于在你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面对周围人对你的猜测与诋毁,你自己能否坚持下去。
身边的人都不认可她,甚至是冷嘲热讽,但她只选择了一个事情,就是坚持。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再孤独再不被看好也不要放弃一些自己原本想要坚持的东西,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最终获得你真正想要的。
7)“大多数人”只是个相对概念,努力成长就好
其实“大多数人”只是个相对概念,到了简书这里,努力向上的人反而是大多数,去到一个怎样的环境真的很重要。
像之前我举的例子,我早晨去到操场,我就可以看到大多数人都在大声读英语,当我去泡图书馆的时候,我就可以看到大数人都埋头在看书写字。这个时候我去到的地方其实不也是大多数人在做着同一件事情吗,只不过一个爱读书的人存在一群只爱玩游戏的人里他就成为了少数,成为了异类。如果一个人拿着游戏机去图书馆玩,那在图书馆里他就是少数者,就是异类。如果你的梦想就是成为职业游戏玩家,那我也觉得没什么不好,只要这是你真正想要的。
所以我这题目取的还不太正确,我真正想表达的是,如果你知道你不想成为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里的大多数人,那么你就要努力争取去到你想成为的那个大多数人的环境里,而不是留在这里,强迫自己成为你不想成为的那种大多数。
如果你在做的事情就已经是你很喜欢的,你身边大多数人又都跟你一样,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没有什么不可。
不管如何,要知道你其实并不孤独,总会有人跟你是一样的,大多数还是少数其实也没那么重要,你只要知道你一定是要成为那样的人,然后努力向着那个方向走去,那就是对你来说,最正确、最开心的事情了。
网友评论
一起努力
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然后再去努力 是大多数也好 被大多数人不认可也好 只要清楚而坚定的知道自己这样是对的人 就能坚持下来 不社交不是说要失去社交能力 相反 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情商 当自己不管是外在还是内在都够优秀了 才叫真正社交 而不是为了社交而丢掉自己
从小学钢琴,小学表演相声;初中表演相声,那时的垃圾中学,站在舞台上让人发笑,真的需要很大勇气;高中参加学生会,忙着各种社团活动,大多数人还忙着读书,被人说“搞那么多社团活动有什么用”,当然高考顺利考入本科A线好学校;大学的同学们,都参加社团,都跑实验室,大一选择学生会,后来在艺术院搞话剧,再后来搞乐队.... 毕业后做了程序猿,就是所谓跟“大多数一样”。现在毕业三年还偶尔玩一下乐队。
感觉做了那么不同的事,其实结果跟普通人没多大不同。在过程中,做了许多新尝试,收获的恐怕不能跟结果挂钩。作为“异类”,应该是精神层面上有点不同,有点小爱好,职业方面都差不多。
你为何下定决心离开某一公司?
有种说法,看你想不想留在一个公司,只要看看你的同事们的生活,如果他们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就可以离开了,第一家公司离开的原因,就是我需要换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