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智商,一般都认为这是一个体现智力级别的绝对值。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这要从智商检测的创始人说起,现代智商检测的发明者是法国人阿尔弗雷德·比奈,他和一位叫做西奥多·西蒙的医生花了一年时间设计了一张关于儿童智力能力的检测表,这就是著名的“比奈-西蒙智力测量表”。
这个测量表可以评估一个小孩当前的认知水平,其他也没什么作用了。当时,比奈和西蒙无意把人的智力总结成一个单一的数字。
但研究成果一旦发表,就自然会有相关的应用可以结合。有些人发现有一个工具可以一下子就能把人迅速分成三六九等,马上就趋之若鹜了,这些人就是优生学的认同和推崇者。
在“比奈-西蒙智力测量表问世的时候,正是优生学横扫欧美的时候。既然当时大多数人都很接受优生学的观点,一套科学的测评方法正像一把趁手的万能锤。于是,就有了“智商”的概念,进而有了比率智商,离差智商的概念以及智商分级的标准,比如分数在160以上的是天才;120到140的属优秀;90到120的正常;80以下就是弱智了……
智商概念的提出和普及,以及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模式本就不是智商监测创始人所能考虑到的,根本上源自于一种试图对人进行分类的需求。很多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都是这么变味的,在看待类似演变的时候,既要有认识分岔的感知,也需要回归本源的洞见。
201901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