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路过西安,生病的缘故,不得不在西安短暂停留片刻。对西安的街道竟然有了一份挥之不去的印象,就那样在脑海里描摹开来。
记忆就如同一幅画卷般清晰可见。碑林区的店铺布满文化气息,一条街带给人都是浓浓的古色古香。年初恰好在汉中一个旅游景点也也一条这般的街道,于是似曾相识的感觉蔓延开来,脑海中一下就唤起了碑林区柏树林街道的记忆,重叠交错。
粗壮笔直的柏树葱翠挺拔地长在街道两侧,枝干树叶在街道上方盛放、舒展,道路上洒下斑驳的树影。最具人文底蕴的是这条街的字画、碑文、古玩、雕刻,花卉,整条街相对其他主干道街道来说更为安静,行人也少些一些。
走进这条街,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被厚重的文化氛围包围的国度,身心愉悦舒畅,夹杂着古城的古都气息,西安的形象在我心里更显的庄严肃穆了几分。
碑林区位于文昌门内,北接端履门。南端西侧是碑林。明正统年间,西安知府孙益仁拓建此街并在街道两侧广植柏树林而得名柏树林。
碑林博物馆在辖区内。碑林南侧文昌门为登城墙阶道,城上建有魁星楼。碑林所在地三学街,从宋代至清代历为府学、县学等学府集中地。
开通西巷有始建于隋代的卧龙寺,初名为福应禅院,唐代名观音寺,北宋皇帝赵光义改名卧龙寺,现为市区内最大的佛教寺院。
如果你还走过西安的其他就街道,会看到其他科的树木。地面铺就的砖块能看到城市的年龄。
老城区建筑改造翻新,取而代之的都是崭新的高楼大厦。西安人流量很大,早高峰和下午下班时分堵车现象比较明显。
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就数古城墙了吧,公交车带着你一个一个的城门穿行,有一种古代现代纷至沓来的感觉。时空交错。
小时候,西安于我,是冰峰汽水的酸甜可口,也是是甑糕的甜香馥郁;如今,西安于我,是街道的川流不息,也是汽笛的聒噪刺耳。
童年时期,爸爸在西安工作。西安在我眼里,是那么鲜活立体的一座城市。我常常被载在加重自行车座上,坐在专门为小孩子量身定做的儿童座椅上,跟着爸爸穿行在街道上。
童年的时光像小公主一样快乐无忧。穿着花洋裙,长洋袜,爸爸妈妈抱着我去公园玩,把我放在假山上拍照。
后来有了弟弟,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去西安动物园,看了好多好多的动物,大象、狼、孔雀还有蟒蛇令我大开眼界。
游人不多的湖面上还有鸳鸯嬉戏游玩,那时候家里还没有一台傻瓜照相机,所以多数记忆存储在大脑里,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珍贵和历久弥新。
夜晚的西安热的人焦灼,我们出去逛,带着弟弟开碰碰车,夏天的奶糕解暑最好。省城,夜晚跟爸爸妈妈坐夜晚做双层卧铺汽车,通常是夜间开车的司机师傅把大巴停在了路边,我们路上稍做休息。
秦岭路段海拔高,地势险要,气温低,夜间车子在山上艰难爬行,遭遇到雨雪天气时,一车人常常被迫困在旅途。
甑糕是在路上店主盛了装在一个精致的小碗里面的,小时候的我觉着什么都是人间美味。后来我多次路过西安,专程寻着儿时记忆而去,甑糕端在手里,也是热乎乎,包装不一样,吃在嘴里也没了小时候的味道和情意。
10岁,跟爸爸妈妈在万景花园度过暑假,房子是租的,面积很小,爸爸买了吊床。漫长的一个暑假里,我和弟弟都是在吊床上度过的午睡时光。
吊床荡呀荡,梦乡甜呀甜,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爸爸的床头放了一本《蒋介石和宋美龄》,少不更事的我竟然也看得津津有味,也看了一个暑假的《三国演义》,觉得片尾曲的歌词和曲调都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后来,秦岭隧道开通了,去西安走高速用时只需要3个半小时。我们结束了卧铺时光和坐火车去西安的乘车方式。
上学时,途中总要在西安转车,利用这个空当,我偶尔去拜访好友。这时候,记忆里的西安已不复存在,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大都市的喧嚣热闹和舒适便捷。然而,亲切感和熟悉感也随着城市的变迁发展荡然无存。
总之是,对省城的印象,无法窥全貌,是零碎的片段居多了。
最近一次去西安是去年冬天,鲜有大城市生活经历的我逛了数条街之后仍然迷路,一脸茫然无措。只好跟着同行的人兜兜转转。
西安有很多名小吃,单位的领导是地道的西安人,带我们去吃了上海老菜馆的糖醋里脊和永兴坊的关中烧三鲜。
对美食不怎么热衷的我也觉得味道十分好。回民街大概是小吃最多的地方了吧。
数次经过西安,离家比较近。
参观过这里的一些学府,跟这座城市一样,有城市底色的烙印。树木茂盛,校园小径落叶缤纷,书声琅琅,运动场上好不热闹,建筑楼群广布,校园面积都不小。
未曾在这里学习和生活以前不觉遗憾,现在到多少有些向往,怅然若失。大学城的资源丰富,在这里更能获得前瞻性的教育信息和资源。
西安高校云集,很多同学毕业了首选读书的地方那就是这里,毕业后他们也在这里工作、安家,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一起带入时代的洪流,紧跟这座城市的节奏和跳动的脉搏。
早些年,听不懂西安话,总觉得别扭生硬,去年听到西安话,竟也觉得好懂,而且有语言的韵味。兴许是学了语言之后的一种顿悟也未曾可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