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三·九】
东坡近体诗,少蕴酿烹炼之功,故言尽而意亦止,绝无弦外之音、味外之味。阮亭以为非其所长,后人不可为法,此言是也。然毛西河诋之太过。或引“春江水暖鸭先知”,以为是坡诗近体之佳者。西河云:“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此言则太鹘突矣。若持此论诗,则《三百篇》句句不是:在河之洲者,斑鸠、鸣鸠皆可在也,何必“雎鸠”耶?止丘隅者,黑鸟、白鸟皆可止也,何必“黄鸟”耶?
近体诗,音jìn tǐ shī,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近体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贡献。
蕴酿,音yùn niàng,亦“酝酿”。该词来源于造酒工艺。民间造酒先要把粮食发酵,温度到一定程度后方有酒液溢出,这一过程叫酝酿。后引申为其他意思。释义:1、蓄积;酝酿。明·刘元卿《贤奕编·官政》:“少不耐烦,则蠹孔弊窦,蕴酿于兹矣,故耐烦是为令要领也。”《平山冷燕》第四回:“粤自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而青黄赤白黑之气遂蕴酿於太虚中。”2、含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东坡近体诗,少蕴酿烹炼之功,故言尽而意亦止。” 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少陵气势较博,而蕴酿匀饬不及也。”3、寻求突破前的积累。
烹炼,音pēng liàn,释义:1、冶炼。《朱子语类》卷五九:“且如银坑有矿,谓矿非银不可,然必谓之银不可,须用烹炼,然后成银。”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复北行一里馀,市舍复夹道,盖烹炼开炉之处也。”2、提炼、锤炼。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东坡近体诗,少蕴酿烹炼之功,故言尽而意亦止。”清·张祥龄《<半箧秋词>序录》:“喜疏快者,丽密以为病;主气局者,烹炼以为嗤:求悦于人难矣。”
阮亭,即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54)》。
毛西河,即毛西河,即毛奇龄(1623—1716),原名甡(音shēn),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绍兴府萧山县(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清初经学家、文学家。详见《<随园诗话>通注(2·36)》。
鹘突,音hú tū。亦作“鹘鶟”。1、模糊;混沌。2、不明白事理。宋·曾布《曾公遗录》卷七:“叶祖洽尝云:章惇为勘当(勘当:审核议定)他孙子理亲民(理亲民:宋代官名,理亲民资序,从八品)差遣不明,骂他作鹘突尚书。祖洽云:‘此固不敢避,但恐三省鹘突更甚尔。’”3、疑惑不定。4、乖迕。5、惊慌。
《三百篇》,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斑鸠,音bān jiū,鸽形目鸠鸽科斑鸠属鸟类。其上体羽以褐色为主,头颈灰褐,额部和头顶呈灰色或蓝灰色,后颈基两侧各有一块具蓝灰色羽缘的黑羽,肩羽的羽缘为红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为蓝灰色;尾的端部蓝灰色,中央尾羽褐色;颏和喉粉红色;下体为红褐色;雌雄羽色相似。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多栖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地的林区,主要在林缘、耕地及其附近集数只小群活动。在古代被寓为长长久久、幸福祥和的吉祥鸟。
鸣鸠,音míng jiū,即斑鸠。《诗·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吕氏春秋·季春》:“鸣鸠拂其羽,戴任降于桑。”高诱注:“鸣鸠,班鸠也。”
雎鸠,音jū jiū,水鸟名,又名王雎。《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尔雅·释鸟》:“雎鸠,王雎”。汉·扬雄《羽猎赋》:“王雎关关,鸿雁嘤嘤。”晋·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雎鸠,大小如鸥。深目,目上骨露。幽州人谓之鹫”。晋·郭璞《尔雅注》:“雎鸠,王雎,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山边食鱼。《毛诗·传》日:鸟鹫而有别。”宋·朱熹:“雎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烈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今人结合古文献与当代鸟类学研究,已由学术界作出结论:古鸟名雎鸠所指鸟,乃是鸟类分类学中鹛鹏目鹏鹛科的凤头䴙䴘。按:䴙䴘,音pì tī。
《诗经·小雅·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小雅·緜蛮》:緜蛮黄鸟,止於丘隅。
丘隅,音qiū yú,意思是山角落,出自《诗·小雅·緜蛮》:“緜蛮黄鸟,止於丘隅。”清·陈确《大学辨》:“夫学,何尽之有!善之中又有善焉,至善之中又有至善焉,固非若邦畿丘隅之可以息而止之也。”
网友评论